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时令 节日

第三节 时令 节日


  一、新年
  解放后以公历元旦为新年。这天,机关、厂矿和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放假一天。悬灯结彩,开展文艺活动。
  二、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为“腊八日”。相传为释加牟尼,艰苦走雪山,第六年的旧历十二月八日晚,见一明星,恍然大悟“一佛道成,观见法界,草土国土,悉皆成佛”。出家修道,建立佛教。后来寺院取江米、豆类做粥供献。佛教传入中国后。人们在这一天做“腊八粥”吃。
  三、小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相传是灶王上天的日子。人们管这天叫小年,烧香供灶糖,用高粱秸扎马,有饲料,还有水一碗,并念念有词地说:“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跨着枪,上上方,见玉皇,好话多说,赖话少说。”这天家家户户清扫房屋,粉刷墙壁,做豆腐,撒年糕,蒸干粮,杀猪宰羊,赶做新衣新帽,开始忙年。
  四、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也叫大年,家人团圆,辞旧迎新,普天同庆。腊月三十日为除夕。这天张贴对联、年画,贴门神。供财神,供祖宗,放鞭炮。家家守岁,半夜吃饺子。彻夜不眠,鞭炮齐鸣,夜空五彩缤纷。第二天大年初一,互相拜年。过去磕头作揖,现在行礼问好。长辈给小辈压岁钱。正月初三,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给父母拜年。正月初五日。春节结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春节分外重视,机关、厂矿、企事业等单位放假三天,和群众一起欢度节日。节前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党政机关领导向烈军属、残废退伍军人和病休干部登门拜访。发给慰问信和慰问品,青少年和学校的学生帮烈军属、五保户担水、扫地。在过年的日子里,食品酒菜格外丰盛。在走亲访友和串门道贺中,以纸烟、糖果、花生、瓜籽、水果、茶水相待,下象棋、打扑克,进行各种文娱活动,尽情欢乐。到处呈现一派浓厚的节日气氛。
  五、元宵节
  又名“灯会”或“过十五”,这天吃元宵。夜间家家门前挂彩灯。城乡举行花灯会,扭秧歌,耍龙灯,跑旱船。放鞭炮,热闹异常。
  六、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相传是龙王上天的日子。即人们常常说的“二月二,龙抬头”。所以,这天群众吃过年的猪头。为了讨吉利,这天人们理发的多,名日“剃龙头”。
  七、老把头节
  旧历三月十六日是老把头的生日。传说:老把头是一个领人挖参的头儿,在东北的山沟里很出名,后因上山迷路,饥饿而死。他死前曾在石头上题诗留言:“家住莱阳本姓孙,翻山过海来挖参。三天吃个拉拉蛄,叫人寒心不寒心!家中有人来找我,顺着古河往上寻。”后人尊其为老把头,并将旧历三月十六日老把头诞生日定为祭日。林区这天放假设祭祈祷。
  八、清明节
  清明节,为扫墓祭祖之日。出阁的闺女,外出的J1女都在这个时候回家,给逝世的长辈扫墓,装纸包袱,烧纸钱,以示缅怀。解放后,每逢清明节各机关、学校、团体、组织到烈士墓扫墓,表示对先烈的纪念。
  九、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人们早早上山采艾蒿插在房檐上防病,喝黄酒防五毒。小孩在手脚脖上绑五彩线、带香荷包、麻扎的小彩扫帚,家家吃粽子和鸡蛋。
  十、鬼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习俗为追祭先祖之日。上坟祭祖,焚化纸钱,沿袭至今。
  十一、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又是月圆光明之夜,所以晚上月亮出升之后,合家团聚吃月饼、葡萄、西瓜和水果赏月,庆祝丰收。旧社会流传供月神的习俗,已消失。
  附:旧社会陋习
  (一)吸鸦片
  当地叫抽大烟。旧社会人们将种的大烟收下熬成大烟膏,摆上烟具(烟枪、烟灯)躺在炕上用嘴吸烟,久之成瘾,阴天打呵欠,身上难受,身体瘦弱,直至中毒死亡。家庭来客,也掌灯以鸦片烟相待,食抽鸦片之风颇为盛行。伪满时,在虎林街、虎头镇、太和镇公开设有官办的管烟所,招去鸦片瘾者凭烟票吸食,以毒害人民。解放后,由于政府坚持禁烟,此种恶习绝迹。
  (二)赌博
  在旧社会,城乡赌博成风,有宝局、会局。赌棍通宵达旦的押宝、押会、看纸牌、掷骰子。有不少人输光一年的劳动所得,出现了一些以赌为生的“赌棍”。伪满时期,特务、警察、官吏家里公开放赌,招引赌徒,从中抽红赚钱。光复时,曾一度设宝局、会局和掷骰子、耍牌九等。建国后赌博基本绝迹。
  (三)娼妓
  据1912年统计虎林县共有娼妓4人。1913年县城曾一度有日本妓院1家,妓女4人。1917年有中国妓院6家,妓女11人。日本侵入后,又增加了日本妓院、朝鲜妓院。1939年8月2日统计:当年7月末县内妓女许可数104人,其中中国妓女16人、日本妓女88人。至1945年8月,全县有中国妓院6家、日本妓院8家、朝鲜妓院2家,共16家。解放后全部取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