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志编修始末
县志编修始末
虎林县以前没有志书。只是在1965年以中共虎林县委办公室主任曲绍奎为主,抽调刘翰章、欧善庆、王皋组成临时写作组,组织各科局,写出了一部1908—1964年的《虎林县志》稿,打印成册,除交给国家派来的边境工作组外,均存留于虎林县档案馆内。
1978年11月,以中共虎林县委副书记杨玉和为主任,成立了虎林县志编审委员会,下设县志办公室。从工交、文教、广播、商业共抽调5名干部,主任栗公魁、主编刘翰章。在县直属各部、办、委、局、科均设立了领导小组,并抽专人为县志提供本系统内书面资料。县志办也开始至县内外收集资料、采访口碑。1978年3月,姜振国任县委副书记后分工抓县志。至1979年11月,历时一年,编写出一部1910年至1978年的《虎林县志》(送审稿),打印成册。1980年1月,中共牡丹江地委宣传部、地区文化局联合在虎林召开有各县编写地方志负责人参加的编史修志现场会议。对《虎林县志》进行了评议。会后,根据所提意见进行了修改,形成10编48章20万字的《虎林县志》(送审稿)。至1980年2月县志办公室撤销。
1980年2月后,县志工作由县档案科担负,副科长刘翰章兼搞县志。即上级有会参加,回来收集资料,或编一些史料,县志工作基本陷于停顿。
1982年3月,在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党史资料征集、地方志编修会议后,成立了虎林县志编审委员会,杨长彬为主任。并成立了临时性的县志办公室,主任刘翰章,副主任栗公魁,均为兼职。继续收集资料和口碑及组织有关部门提供资料。11月15日,成立中共虎林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合并在县志办一起办公。1984年1月,从县公安局抽调1名干部为县志编辑。10月,调整县志办人员,刘翰章主任、主编,栗公魁副主任、副主编。1985年初开始转入立日编写。其方法是以1979年的《虎林县志》(送审稿)为基础,缺目的收集资料进行补充,志办人员具体分工编写。是年6月,成立中共虎林县委党史办公室,县志与党史正式分开。
1985年12月6日,县编委正式下文,设立县志办公室,编制2人。1986年9月,曲波调至县志办任副主任(主持工作)。是年10月调整了修志机构,艾和为县志编审委员会主任,焉文华兼县志办主任,副主任曲波,主编刘翰章,副主编栗公魁。1987年2月调入高心峰任专职编辑。至1988年11月,编印出8编42章157节550000字的《虎林县志》(送审稿)。然后送交省志办原副主任王文举审阅,1989年4月全稿审完。又按王文举提出的意见进行改写,随改随补充资料。1989年曲波调走。10月,孙景兴调县志办公室任副主任(主持工作)。1990年4月,县志机构调整,县志编审委员会主任周廷发,县志办公室主任刘梦山(兼),副主任孙景兴,主编刘翰章。8月,按王文举要求,将虎林县志改成22编86章291节。9月,省志办市县指导处长梁文玺、副编审柳成栋来县检
查指导工作。对县志提出新的意见。县志办又重新分工改写,随写随报柳成栋逐一审阅。至1991年8月共完成22编89章327节82万字的《虎林县志》(送审稿)。送交县领导及各部、办、委、局审阅。并按市志办指定,将志稿分发给有关兄弟县志办审阅。10月,经省、市、县三级在虎林联审,提出一些意见。会后,县志办又进行改写。从1985年开始,先后五易其稿,不断补充资料,终于在1992年5月完成了22编94章348节百余万字的《虎林县志》修改稿,再次送省志办复审批准。
1992年7月,因人事变动,县志机构调整,县志编审委员会主任张成仁,县志办公室主任刘佳兴(兼)。
《虎林县志》编写过程中始终得到省志办,市志办领导和专家们的关心和支持,亲自审稿指误;省档案馆、县档案局、县统计局和县摄影协会及时提供档案,历史资料和图片资料;印刷过程中,汪学廉、焦卫平、宋顺奎、董会兰同志协助校对。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
由于水平所限,疏漏之处难免,请专家、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