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况
第一编 概述
第一章 概况
萨尔图区原为一片草原。一九○三年中东铁路建成通车后,此地逐渐有了人家。最早在萨尔图居住的是俄国人,他们经营牧副业,养奶牛,生产奶油、奶团、奶酪;一九○五年后中国人开始在此定居。中国居民以副业为主——打羊草、熬土碱、挖药材,以农业为副;伪满时期以农牧业为主。据《安达县志》记载,伪满时期,在萨尔图区从事农牧活动的还有日本、苏联(白俄,1903后来的)、朝鲜侨民共 5千余人。解放初期,本区以农业为主,牧业为副。后来党、政、军、财贸各部门在萨尔图区先后创办了几个农牧场,后合并为国营红色草原牧场。这样,居民生产也就逐步转化为以牧为主,以农为副。一九六○年石油开发后,在萨尔图区域内便开始以石油工业建设为主,以农业为副(牧业全归红色草原牧场领导),地上给地下让路,一切服从石油开发的需要。 萨尔图的农业——种粮和种菜, 都是为油田开发服务的。当时的口号是“地下油,地上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萨尔图区把原来所管辖的公社分别交给了让胡路区和红岗区。从此,萨尔图区没有了农业生产队,只有一个家属管理站(以种菜为主)。现在萨尔图区已是大庆市的政治、经济、文教、卫生、交通等中心。是大庆市政府、大庆石油管理局机关所在地。区内工商业发达、市场繁荣、交通日益便利、文教卫生事业突飞猛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据一九八五年末税务局统计,在区辖内有全民企业152户,其中重工业7户,轻纺工业31户,交通运输业 5户,商业77户,服务行业114户,其他18户;有集体所有制企业387户,其中县以上供销社12户,城镇街道企业294户;有全民与集体合营企业3户;有个体经营企业1,118户。企业合计为1,660户。其中有区直属国营工业1户,集体工业6户,国营商业26户,集体商业与企业集资商业8户。萨区教育事业发展特别快,解放前只有1所完全小学,一九八五年末萨区地面上有大、中、小各类学校106所。其中小学60所(区直属 7所),普通中学19所(区直属 4所),而一九五九年只有1所普通中学(两个初一班)。解放前萨区地面上没有医院,只有几个中药店和 1个私人卫生所。现在萨区有直属医院1个,直属卫生所4个,区辖门诊所60个,区境内还有大庆市第一医院和大庆市中医院。在交通方面,原来只有一条铁路,没有公路,现在已有公路干线9条,支线28条,把龙凤、红岗、大同、让胡路等4个区连接起来,区内设有三个汽车始发站。萨区交警中队所辖二级单位共有各种车辆 8,433台。萨尔图区在城市建设方面,变化更大,七九年前的房屋主要是“干打垒”,有少许砖瓦结构。现在区内铁路南北、公路两侧,楼房林立,隔路相望、互相媲美。主要建筑有:大庆火车站、大庆招待所、大庆邮电大楼、大庆百货大楼、大庆市新华书店、大庆市青少年宫、体育馆、游泳馆、图书馆、工人文化馆、儿童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