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聚落起源

第二节 聚落起源



  据民国时期出版的《黑龙江志稿·安达县》所载:距今约 6千年前的昂昂溪文化类型广布子松嫩平原,属新石器前期。我区处于松嫩平原中部,正属于这一文化类型。由此可知,在这块土地上,远在6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

  从前,这里是一片草原,是极好的天然牧场和狩猎区,从尧舜时代便是我国北方部族的游牧地。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8月28日)东清铁路(后称中东铁路)破土动工,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7月14日)东清铁路全线竣工,正式通车营运;同年建成萨尔图火车站。车站的职工,主要是由俄国派来的俄国人。同时,也招募了一些中国人,以补不足。只让中国人做些粗笨的体力劳动。从此,这里才有人定居下来。紧接着便有些俄国人携带家眷陆续到此居住。

  一九○五年,清政府为防止帝俄侵略,命齐齐哈尔副都统程德全将军到杜尔伯特旗出放荒务,首先出放安达至林甸一带毛荒 (包括萨尔图区在内)208,418垧,令人开垦。当时萨尔图属杜尔伯特旗管辖。开荒的人们大多数住在安达或离安达不远的地方,也有千里之外的人特来开荒的。只有一些远道来的少数人把家搬来定居,大多数只是在此地建起住房,供其耕耘、收割时住,其它时间不住。据调查最早的村落有陈家大院和地窨子(今大庆地图写成地阴子),距今有70余年的历史。陈家大院,村落已无,村北陈家大院泡尚存。地窨子位于中三公路北侧,属萨尔图区会战街道。人们传说在70年前有一户姓曹的和一户姓张的在这里开荒,挖了几间地窨子房定居下来,逐渐形成了村落,村名就叫地窨子。这村原有的农民,已于一九六○年石油开发后,全部动迁到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