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区内经济开发的重要事件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区内经济开发的重要事件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建成东清铁路
东清铁路是清朝卖国条约的产物。根据卖国贼李洪章在彼得堡签定的《中俄密约》、《罗曼诺夫·俄国满洲》(条约)以及后来的《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的规定,于一九八七年东清铁路破土动工,一九○三年由满洲里至绥芬河的干线,由哈尔滨至长春的支线,总长 2,600公里的铁路建成通车。通车后,各车站周围的土地成了沙俄的附属地,萨尔图站也不例外。于是俄国人相继进入我萨尔图区。他们雇佣中国百姓,利用此地牧草进行放牧、饲养奶牛,加工乳制品,再把这些乳制品在此地或到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销售。当时俄国人在车站附近建立不少奶牛庄。 一九○五年在萨尔图区开放荒务后, 除了临近市县来了不少农民在此开荒种地(不定居,农闲时就走)外,还有部分移民来此定居,以打羊草、挖药材、熬碱等副业为主,以农业为副,在草原上建起零零星星的村落。直到解放后,羊草业始终占本区经济收入的首位。一九四七年在我区成立了东北行政委员会农林部萨尔图种畜场,使我区畜牧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人口逐渐增多,给萨尔图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石油开发
大庆油田,含油面积达 2,065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油田,而萨区的全部土地面积都处于这含油面积之上的大庆长垣地区北段,因而一九六○年石油开发,首先在萨区敲响了石油大会战的战鼓。石油开发对萨区不管在地理上还是在经济上以及区域性质上,都带来了质的变化。石油开发前,萨区经济还十分落后,石油开发后,石油工业蓬勃发展。在萨尔图的地面上,钻机隆隆。白日,草原上钻塔林立,夜晚,金塔闪闪,支撑夜空。萨尔图区的地下输油管道,如网密布。同时为石油开发服务的地方轻工业、商业、交通、城建、文教、卫生等项企事业,也相应地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就使原为一片茫茫草原的萨尔图迅速变成了一座楼阁重重、交通便利、文明美丽的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