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口 一、人口构成
萨尔图人口的来源,起于中东铁路建成之后。最早来萨尔图居住的是俄国人协尼斯 (外号叫新毛子)和戈洛月斯。他们二人都是修中东路后留下的,新毛子是铁路 (车站)负责人。他们都住在萨尔图一道街西头南侧,今粮库路南厕所的东边。接着从俄国陆续来了很多俄国人到此居驻,最多时达80多户。他们主要经营牧副业,他们设有奶牛庄,做奶油、奶团子、奶酪等食品,到哈尔滨市或齐齐哈尔市出售。现在的牧场供应站处(萨尔图三道街红旗罐厂斜对门),为沃伦扩夫建的奶牛庄,原食品厂院内(萨尔图二道街二粮店南边)为齐步高建的奶牛庄。齐步高是当时俄国人头头。这些俄国人绝大多数都在一九五四年回国了。
一九○五年,清政府开放荒务后,逐渐有中国人来此居住。以副业 (打羊草、熬土碱、挖药材)为主,以农业为副。一九四六年,全区人口总数为15,240人,其中男人为8,456人,女人为6,784人。一九六○年,大庆石油会战后,本区人口迅速增长,全区人口总数增到116,961人,其中男的为79,135人,女的为37,826人。一九八二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以七月一日零点为准,全区9个街道办事处,216个居民委,9个集体户,加上牧工商联合公司二牧场,6个生产队,一个集体户,全区人口总数达172,747人,其中男人为88,503 人,女人为84,244人 (本年年末人口增到178,934人)。一九八四年末,总人口为191,368人,其中男人为97,406人,女人为93,862人。一九八五年末,总人口为201,518人,其中男人为101,888人,女人为99,630人。
从下面3个统计表中可以看出萨尔图区人口构成的大致情况,见图(一)(二)(三)。
二、文化程度
关于全民文化程度,近几年来没有统计数字。据一九八二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萨尔图区总人口为172,747人,其中大学和大专毕业生为2,134人,大学肄业或在校人数为 122人,高中及中专毕业生31,118人,初中毕业生52,658人,小学毕业生为51,701人,12周岁以上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35,014人。全区每一千人中拥有大学或大专毕业生12人,大学肄业或在校生1人,高中毕业生为180人,初中毕业生为305人。
一九八五年对萨区全民文化情况虽没有准确的统计,但大学毕业生、大专毕业生以及高中毕业生的人数,都大有增加。初中毕业生增加的就更多。几年来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补课,原来不及初中程度的职工,已达到了初中毕业程度。
(一)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八五年一些年份人口统计表(年末数)(二)一九八四年人口年龄统计表(三)一九八五年度人口及其变动情况统计表 三、人口分布
一九八五年,萨尔图区下辖 10个街道办事处,310个居民委;此外,牧工商联合公司二牧场,还有 8个居民点。人口的分布极不均匀,大致是呈放射形状。中心地区人口密度大,外围人口密度较小。
(一)一九八三年萨尔图区人口分布情况表(二)一九八五年来萨区各街道基本情况表 注:此表是区统计科所制,据笔者了解,尚有牧工商联合公司第二牧场875户,3千余人没有计算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