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区及主要村镇考

第四章 萨区主要地名考

第一节 区及主要村镇考



  一、“萨尔图区”考

  “萨尔图”名称的来历及其深刻的含义。过去没有文字记载,偶尔有人闲聊时,说上只言片语,仅做言传罢了。为了核准其来历,现将其说不一的采访资料整理、加工、汇集如下:

  (一)“萨尔图”是蒙古语的音译。其一,据一九八二年十月出版的《大庆市地名录》中记载说:萨尔图是蒙古语,意思是“有月亮的地方”。一九八三年《大庆日报》有篇专述短文。基本内容是:萨尔图是蒙古语“月亮升起的地方”的音译。据久居萨尔图老人说,在伪满前,一群游牧的蒙族人驱车行驶,寻觅草原,纵马驰骋一整天,才在月亮升起的时候来到这块草原(指萨尔图)上。因此就以“月亮升起的地方”来称呼它。这样久而久之,萨尔图就做为地名沿用下来。

  上述说法,确有道理:萨尔图原属杜尔伯特旗,这块地方,很早以前就是我国北方民族历代部族的领属地。从古代就隶属我国,到唐朝正式划入中国版图。到元朝,属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分封地,其后裔阿都齐归服了清朝,加入清军对明军作战。阿都齐死后,清太宗授其子策零贝子爵位及扎萨克之称,以杜尔伯特地为世袭封地。其土地均系未开垦的草原。所以说“萨尔图”是蒙古语的音译,渊源可寻。

  其二,大庆文物馆资料记载:“萨尔图”是蒙古语,意思是“多风沙的地方”。这种说法很符合本地的气候特点:本区春季十年九旱,经常刮着干热大风,大风夹着大量砂尘,使空中有时混浊得对面不见人。

  其三,杜尔伯特旗有些蒙族知识分子说;“萨尔图”是“沼泽”的意思。这种说法很符本区的地理特点:本区属低平地或低洼地地段,有大小自然碱泡子20几个,常年积水不消,夏季低洼地带排水不畅,芦苇、杂草丛生,确有“沼泽”之貌。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二)“萨尔图”名称,由建火车站得名。萨尔图站 (今大庆站)是中东(东清)铁路西线(哈尔滨至满州里)的一个停车小站。建于 1903年。一九一七年以前,萨尔图站也有萨勒图之称,为五等车站。一九六○年石油开发以后,石油工业的飞速发展,促使本站的建设与发展,一九七七年一月,改为大庆站。

追究车站来历据久居萨尔图(现牧工商)退休老工人张诚口述材料如下:张诚现年89岁。伪康德元年(1934年)来萨尔图定居,给一个苏联人名叫浮罗的饲养奶牛。伪康德二年(1935年)有一天在挤牛奶时,浮罗曾提到有关萨尔图名称的来历。浮罗讲:俄国人在修中东(东清)铁路时,计划每隔300里建一大站,俄语称 300里一大站为“五洽斯”。从哈尔滨到萨尔图整三百里(实为316华里),因而萨尔图正是建大站的位置。建大站需要建造水楼(也叫水塔)和打井取水,给火车上水用。水塔建成后,打井由于沙子太多不出水,因而俄国人为此站起名叫“沙(萨)尔图站”其意思是:“这里沙子太多”。

  由于打井不出水,将位置向东南移到安达建一大站。浮罗本人在修筑中东铁路时,正是萨尔图一段修路的监工,他还看守过这段铁路。类似说法还有很多。

  本地自中东铁路竣工后,才陆续有人来此居住。开始在这块从未开垦的处女地上繁殖、生息和辛勤的劳作。

  所以说,“萨尔图”因俄人修铁路,建车站而得其名,也是较合乎事理的。真是一波未平,另波又起。

  (三)“萨尔图”因中国工人筑路见兔命名。据久居萨尔图老人李贵方口述:本人现住龙凤公社、铁东二队,现年83岁。11岁来萨尔图,也就是民国三年,即:一九一四年,当时萨尔图站附近只有几户中国人(包括李家在内)。在俄人修建中东铁路时,筑路工人是从中国各地招来的,当修铁路修到这里时,突然跑出一只野兔。筑路工人都说:“这儿就叫萨尔兔吧!”后来人们认为“兔”字不好听,便将“兔”改为“图”了,因此“萨尔图”的名称就沿续下来了。

  “兔”变“图”,听来似乎有些传奇色彩,但又不能不加以考虑。清代以前,这块土地就是我国北方民族历代部族的游牧地,蒿草丛生,飞禽走兽极多,野兔更多,可以说是兔子的王国,谁能肯定这种说法是荒谬的呢?

  (四)专家学者们的意见:萨尔图区志办的同志们为了搞清“萨尔图”三字的真谛,行程数千里,到内蒙呼和浩特市去请教蒙族专家学者。我们特访了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大学校长清格尔太教授、内蒙师大蒙语系自主任、内蒙社会科学院蒙文学会理事玛尼扎布。归途还访问了北京大学蒙语讲师楚勒特木。专家们一致认为:萨尔图是蒙语,意思是“有月亮的地方”。“萨尔”是“月亮”的意思, “图”是有的意思。

  (五)最后的结论;这以后,我们又在市地名办查到《中国历史地图集》(1975年版)第八册,印有清代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的《内蒙古六盟套西二旗察哈尔》的政区地图,

  在“萨尔图”的地理位置上,只有“萨勒图”三字,没有“萨尔图”。可见“萨尔图”的原铝叫“萨勒图”;“萨勒图”的蒙语含义是“岔路口”。但萨尔图的原来面貌,只是一片茫茫的大草原,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岔路口”。因而市地名办又去信请教蒙语专家、内蒙地名办公室技术顾问玛尼扎布。玛尼扎布回信说:据研究“萨勒图”是“萨勒肯图”中丢了一个音节的简化。“萨勒肯图”的蒙语意思是“风力极强的地方” (多风的地方)。又据《黑龙江志稿》记载:蒙语管“风”叫“萨勒忻(欣)”。经研究“萨勒肯”即“萨勒忻”。因而我们认为玛尼扎布的说法是合乎情理的,也是有根据的,更符合萨尔图历来多风的实际。到此,我们才最后弄清了“萨尔图”的原意,是蒙语“多风的地方。”

  二、友谊村考

  友谊村,在滨州路北,为萨尔图区友谊街道办事处所在地。3路、7路、10、14路公共汽车,穿村而过。有中、小学,有市中医院,还有粮店、商店、理发店、照像馆、老工人活动游艺室等生活服务设施。原名地宫门,建于一九六○年。这里原住有井下地质研究大队、地质研究所,到处堆放着岩心,所以人们称为“地宫”。后因采油一厂在地质研究所门前建立指挥部,所以为此地起名“地宫门”。一九六四年采油一厂驻地扩大,单位增多,为加强团结协作,改名为“友谊村”。面积为3平方公里,聚落呈长方形。人口为1.3万人。采油一厂机关驻此地,是大庆最早的而且一直是高产油田开发区。

  三、铁人村考

  铁人村,在萨尔图区中七公路南侧,距区政府西约一公里半处,始称杨四屯。一九六二年王进喜同志带领1205钻井队驻此。王进喜一九六○年春来大庆参加会战,为摘掉我国石油落后的帽子,不分白天黑夜都吃住在油井上,当地百姓很受感动,有位张大娘向工人夸赞王进喜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啊!”于是王铁人的名字便在大庆传开,以至传遍全国,传遍全世界。为了继承和发扬王进喜的革命精神,把杨四屯更名为铁人村,后改名为铁人一村,另建铁人二村、铁人三村。村内人口2千多人,面积2平方公路。供水公司机修厂、加工厂、器材站、供电公司猪厂、维修大队等单位驻此地。生活配套、设施齐全,交通便利。

  四、火炬村考

  火炬村位于萨尔图东11里处,是火炬街道办事处所在地。旧名为王家围子,因王继周老中医居此而得名。一九六三年大庆炼油厂一二套常减压运转加热炉点火后,余气输送到火炬塔,其火焰如熊熊的火炬,因而改名为火炬村。全村由火炬中心村、一村、二村三者组成,呈三角形。人口3千多人,为公路工程公司家属区。市委党校驻此。

  五、勤奋村考

  勤奋村,萨尔图区勤奋街道办事处所在地,原名南十里。位于区政府东,滨州铁路南,十里泡北。建于一九六一年九月,面积为3平方公里,人口7千余人,是大庆市物;资局驻地,储存油田物资,萨尔图仓库也设在这里。此村农业生产发达,盛产蔬菜。

  六、登峰村考

  登峰村,位于萨区西部,滨洲铁路北,文化村西,为登峰街道办事处所在地。建于一九六一年,为井下作业处和采油工艺研究所所在地。一九六三年大庆会战工委为激发广大干部、工人和科技人员攀登采油技术高峰,将此地取名为登峰村。一九六一年建有“干打垒”房60栋,会战职工们从牛棚、地窝子搬入“干打垒”新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一九八三年底,共建楼房 23栋,住户1,260户。现为生活设施配套的较现代化的居民中心村。村落较松散,东西长为6公里,南北宽为2公里,人口万余。中三公路贯穿东西。

  七、星火村考

  星火村,位于萨尔图区西北部,拥军村西,为采油一厂工程大队、安装大队所在地。有中、小学,有卫生所和商、粮店等设施。人口 3千人,面积1平方公里,聚落呈不规则多边形。是7路公共汽车的终点站。油田开发前,为星火牛场驻地,因而在油田开发后命名为星火村。

  八、团结村考

  团结村,属萨尔图区火炬街道办事处管辖,位于火炬村北。原为一个大村,叫工农团结,后为便于管理分为一、二、三村,三村呈三角形,相距不足半公里。共有人口5千人,面积为3平方公里。团结一村为农工商总机厂分公司所在地。团结二村原名北油,因一九六四年北京石油学院建在此地,故名北油,六六年学院迁回北京;此地有总机厂钻采配件分厂和机械修理分厂,还有一所市工读中学。团结三村原名冯家围子,现为大庆石油学校,职工大学、技工学校、公安干校所在地。

  九、拥军村考

  拥军村,位于大庆市萨尔图区的中部,为拥军街道办事处所在地。其西北为董地房村。建于一九六六年十月,建村时命名为立新村,后因人民解放军驻此村,人民群众出于对解放军的热爱和拥护,改名为拥军村。初建时只有“干打垒”房12栋,到一九八四年底已有各种住房199栋,其中职工住宅楼为36栋。此村为采油三厂机关驻地。采油三厂在村内建有商店、粮店、邮电所、食品厂、冰棍厂、饭店、理发店、浴池等生活服务设施。村内设有中学一所,小学二所,俱乐部一座。村内还有农贸市场。东二公路经此,有三个线路的公共汽车穿村而过。

  十、董地房村考

  董地房村,始建于一九五五年,是大庆较早的居民点之一。原名三八村,后改为董地房村。为采油三厂作业大队的职工家属居住地。建有住宅楼78栋,“干打垒”房49栋,砖柱泥平房23栋,砖瓦房 6栋。聚落呈方形。生活设施配套,农副业生产较发达。北二公路经此,交通便利。

  十一、打虎庄考

  打虎庄,位于萨尔图区东南隅,市第一医院西南。建于一九六二年。原是一片无名草原,一九六二年初大庆总指挥部,指定钻井指挥部,在此安营扎寨。当时油田会战中有“五面红旗”:王进喜、马德仁、段兴枝、薛国邦、朱洪昌。他们的冲天干劲,有武松打虎之势,将此地取名打虎庄,以为纪念。面积0.3平方公里,人口2千人。

  十二、春雷考

  春雷,位于萨尔图区的东北部,是牧工商联合公司二牧场的驻地。一九五八年安县奶牛场,迁到此地时,震动很大,如春雷轰晌,故命名为春雷牧场。有“春雷一声震天响”之意。同年改为春雷牛场。人口3千多人,耕地11万多亩,草原3万亩。有商店、中小学、卫生所、托儿所等配套设施,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以养黑白花奶牛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