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农业

第三编 经济

第一章 农林

第一节 农业



  一、农业发展概况

  一九四六年三月,萨尔图区解放(当时建为安达县第三区),人民政府废除了一切苛捐杂税。

  一九四七年六、七月间,由县长姜克夫带领刘庚起等人在本区开展工作,进行减租减。八月后,刘庚起为本区主要负责人,当时他是安达县第三区区委书记,区长为张成铭。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安达县第三区农民在党的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当时,党和人民政府为了更好的发展本区的农业生产,恢复经济和提高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及时地建立了各级人民政府,第三区下设11个村级人民政府:三义村、三合村、三勇村、保田村、朝阳村、三新村、三发村、光明村、三盛村、三龙村、三兴村。这儿个村级人民政府就是当时本区最基层的政权领导机关,也是发展本区农业生产的领导机构。当时的区政府和村政府都设有财粮助理(后来的农业助理)。全区土地总面积112,500垧。可耕地面积3,800垧。其中已耕地面积2,600垧,未耕地面积1,200垧。水泡子占11,290垧。荒甸占97,410垧。

  一九四八年,全区总户数2,102户,人口9,804人,有男劳动力2,319人,女劳动力1,420人,半劳力264人,大车476台,马1,812匹,耕地面积,产量统计,如下表:




  一九四九年,建国初期本区农民采取换工插具,评工记帐,二付梨、三付梨等多种生产形式。

  根据安达县一九四九年八月三十一日的调查,安达县第三区的各种类型的农业生产小组总数达298个。其中;三马到五马小组有231个,六马到九马小组有49个,十马以上小组有18个。

  插具换工组97个,其中:人马平分组32个,人马不平分组65个。

  插具不换工小组 201个。这些不同类型的临时性的农业生产小组,都是伴随着当时农业生产的不同季节在不断变化,富有时代特征。反映了当时本区建国初期的生产方式。

  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促进了全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条战线形势的根本变化。本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掀起了农业大生产运动的高潮。据安达县统计全区(三区)有劳动力 5,383人,其中农业劳力为3,787人,(包括男、女劳动力和半劳动力)。

  本区耕地面积5,364.44垧,比一九四六年提高1.3倍。

  详见下表:





  各种作物面积统计,如下表:




  一九五○年,本区农民觉悟日益提高,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农业生产恢复较快,充分利用和开发资源,合理种植,农作物品种逐渐增多,促进了工业原料的生产计划进一步落实,产品产量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由于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和提高,农业生产的领导机构也在不断的加强。当年本区(原三区)建立了农业技术指导机构,区政府设一名专职农业助理,第一任农业助理王永发具体负责全区(三区)农业生产的领导工作。同时,又建立起农业技术推广站。为发展本区农业生产,科学种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本区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采取四家五户的互助组(长年组、临时组、季节组等)多种生产方式,从事农业生产。根据一九五一年安达县各区互助组统计,本区共有互助组 68个,户数308户,参加人数,男824人,女585人,其中男劳力363人,女劳力261人。耕地面积828.52垧,参加互助组的畜力237头(匹)。

  季节性互助组24个,参加户数177户,参加人数:男412人,女123人。

  这年粮谷作物,瓜、油料作物,达到20几个品种,其中粮谷作物总产量为103,486.91公斤。

一九五○年全区(三区)各种作物、产量统计表
  单位:垧、公斤



一九五一年春播种面积统计如下表: (一)
  单位:垧



(二)



(三)
           



          一九五二年本区农作物品种、种植、收获情况表   单位:垧、石     



  续表



  由于生产关系的变更和生产力的提高,农作物品种增多,耕地面积在不断扩大。一九五五年,本区耕地面积增加到6,442.2垧。全区农业人口达到 6,357人,其中男劳动力1,819人,女劳动力984人。共有使役耕畜1,580头(匹)。

  一九五六年,本区和全国形势一样,掀起了农业生产合作化的高潮,区人民政府,下辖12个村级人民政府,领导着68个自然屯。这些村屯在解放后的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均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农村实行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的迅速发展。小村、小屯制,是与农村新形势不相适应的。为适应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的需要,并根据各自然屯的环境、人口居住等情况,尽量做到行政区和经济区相一致。因此,本着乡的划分宜大不宜小的原则,进行乡、村划分工作。

  三月,安达县第三区划为两乡一镇, (三发乡、三新乡、萨尔图镇)。三发乡为中心乡,对萨尔图镇和三新乡实行领导。

  三发乡,乡址在今铁西原三区政府处,人员编制11人。乡长泰国宝,副乡长朱文奎、葛德金,杨淑兰。乡设农业助理1人,下辖6个高级社,39个自然屯。全乡共有1,413户6,850人,耕地面积4,791.86垧。

  三新乡,乡址在让胡路区四新,人员编制 6人,乡长于学忠,副乡长王永发、张淑兰。设农业助理1人,有两个高级社,15个自然屯。全乡共389户,1,767人,耕地面积1,339垧。

  萨尔图镇,位于铁西五金商店处,人员编制10人。镇长赵万春,副镇长张成玉、张桂芝。设农业助理1人,下辖三个高级社。全镇2,508户,13,819人。耕地面积649垧。

  一九五八年一月,党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安达县委决定,撤销了地处偏远,人口少,耕地不足,领导不利的三新乡,划归到三发乡。

  三发乡,萨尔图镇情况统计,如下表:



  九月,三发乡、萨尔图镇与红色草原牧场合并,统称为红色草原人民公社。社址设在萨尔图。本社是当时安达县最大的一个人民公社,县(团级)编制,设有11个科和 1委1室。下辖7个牧场,以饲养畜牧业为主,耕地面积227,839亩,农林科科长陈犀。

  一九六○年十二月,建立安达市萨尔图区,区政府设农林科,科长张希宫。副科长艾春山。后来有张家勇、韩国林先后任职。农林科下设 3站,农业站、畜牧站、林业站。每个站设有工作人员三至五人。负责全区农、林、牧各业的生产指导工作。

  全区有三个农村人民公社,(三发公社、让胡路公社、喇嘛甸公社)。

  三发人民公社,党委书记田广义、副书记韩国林,后来有张希文;社长邵树春,副社长李树堂。公社分别设有农业站,畜牧站、林业站,各站配备干部 2至3人。公社下辖6个生产大队和32个生产小队。6个生产大队有:幸福大队,下设11个生产小队;五一大队,下设6个生产小队;三龙大队,下设5个生产小队;保田大队,下设 4个生产小队;三勇大队,下设3个生产小队;三合大队,下设3个生产小队。全社共有4,400多户,25,000多人,耕地面积5,500多垧。

  让胡路人民公社,党委书记韩春元,副书记秦秀芳,社长孟传德,农业助理 1人。公社下设农牧场,于一九六三年改为园艺试验站。有两个生产大队和12个生产小队。大队有。五一大队,下辖8个生产小队;三新大队,下辖 4个生产小队。全社14个自然屯,共有2,446人,耕地面积1,354垧。

  喇嘛甸人民公社,党委书记徐惠远,社长张永堂,副社长郭会清、周凤阁、艾春山。下设农业站、林业站、畜牧站。下辖4个生产大队和 16个生产小队。生产大队有:三盛大队,胜利大队、新华大队、向荣大队,共有5,249人,耕地面积2,375垧。

  全区 3个公社,共有 12个生产大队,60个生产小队,农业总人口 31,920人,农业劳动力11,661人,其中男劳力为8,649人,女劳力为3,012人。总耕地面积为8,229垧。

  这年全区农业生产做到三产三趟。直接参加田间管理的有6,069人,机动车 39台,铲趟机27付,梨耙584付,役马 1,719匹,役牛20头。这年有3,972垧土地遭受水灾。粮食总产仍完成指标,达到11,815吨。

  一九六二年,全区3个人民公社,9个生产大队,52个生产小队。

  各社队基本情况统计,如下表;



  一九六四年,将三发公社的五一大队和幸福大队迁往大兴安岭,还有 4个大队迁到哀冢大岗、龙凤等地。年末喇嘛甸、让胡路两个公社归安达特区农副业处管辖。

  一九六五年一月,正式成立安达特区。特区政府专有一名领导(郑前辉)主抓农副业生产。组织建立家属管理站(现区家属管理站前身)。家属管理站编制11人,下设农林组、蔬菜组,政工组、财会组。下辖10个生产小队和一个养猪场,还有一个机耕队。参加组织和领导家属队的各单位领导人有;粮食局的夏云然局长,商业局的刘继民书记和王凤刚同志,供销联社的任殿学书记,手工业的孟宪忠书记和刘万梅、梁伯范同志,邮电局的李永福,人民银行的徐守仁,人民医院的邢玉喜院长,房产处的冯成法书记和马忠贤主任,机关民政的李书诠局长。参加劳动的家属有450多人,耕地面积3千多亩。

  一九六九年三月,成立红旗镇革命委员会,下设生产处,负责人秦福堂。生产处下设农林组,工作人员5至6人。下辖1个家属管理站,包括商、粮、轻家属在内,共计10个生产小队;1个机耕队;1个猪场;3个副业生产网点。

  一九七○年,商、粮、轻等单位相继建立家属管理站,所在单位家属回归原单位。

  一九七三年八月,撤销红旗镇,成立萨尔图区筹建领导小组。设农林科,农林科负责人乔云龙、李树金,工作人员 5至7人,下辖两个公社,1个牧场,1个家属管理站,1个畜牧兽医站,1个苗圃。

  一九七四年,红卫公社(现名杏树岗乡)由安达县划入本区。社址在现采油四部与五部之间。党委书记万路,副书记宋永祥,主任郝文学,副主任包德昌,农业助理 1人。红卫公社下辖九个大队:红星大队、红色大队、兴无大队、反修大队、反帝大队、先锋大队、红旗大队、太平山大队、红卫大队,共52个生产小队。还设有四站:农业站,站长韩凤林;水利站,站长丁国祥;农机站,站长杨德超;林业站,站长刘仁平。各站有工作人员 2至3人。全公社耕地面积6万多亩。一九七九年末划归红岗区。

  一九七五年,兴隆牧场,归属本区,场址在采油五厂东南。党委书记葛庆生,副主任刘振邦。下辖 4个分场。其中一、二分场为奶牛场;三分场为农场,有耕地面积一千亩;四分场为砖场。一九八○年初划归红岗区。

  一九七六年,庆寨公社归属本区。社址在喇嘛甸。党委书记刘锡玖,社长张荣堂。设农业助理1人。公社下辖9个大队和40个生产小队,全公社共有19,600余人,土地面积 44,643亩(包括个人园田地在内)。一九七九年末划归让胡路区。

  一九八○年四月,成立大庆市萨尔图区人民政府。下设农林科,科长徐惠远,副科长张永江,工作人员7至10人。农林科下辖一个家属管理站,1个苗圃,1个畜牧兽医站,1个养鸡办,1个园林队。没有公社,没有农业生产队。家属管理站成为本区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单位。

  一九八四年一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大庆市撤消了萨尔图区农林科,成立萨尔图区农工商公司。公司经理为张永江,副经理为任作祥。公司设有生产组、园林绿化组、生活组、财会组。下设基层单位 7个:家属管理站、养鸡场、农具厂、兽医站、农牧场、苗圃、四季青商店。家属管理站,以农业生产为主,同时也搞工商业。农具厂主要产品是吨马车(一车的载重量为1吨,由一马拉用的车)、 铁犁、大镐等农具。兽医站有两个任务:一是负责全区畜禽的防疫工作;二是市场检疫,对进入市场的肉、蛋、鱼、鸡等进行检疫,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准进入市场。负责铁东大庆市农贸批发市场、铁西萨尔图区农贸市场、团结农贸市场。三处的检疫工作。农牧场,除养羊、种地外,还设有1个橡胶化工经销站(商店)。

  二、家属管理站:

  萨尔图区家属管理站,始建于一九六五年春,位于区政府西南约一里处(公路西侧)。

  (一)农业生产

  家属管理站是本区唯一的一个从事农副业生产的单位。建站初期(安达特区时期),包括商(1970年分出)、粮(1970年分出)、轻(1975年初分出)等十几个地方企业的家属在内,10个生产小队,共有劳动家属450多人。耕地面积2千多亩。一九六五年到一九八○年,前后15年是半农半菜生产,也经营一些工副业生产。农作物生产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蔬菜生产面积仅在 30%到40%。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四年10年,粮食、蔬菜生产水平很低,粮食亩产仅在 200到300斤左右。一九七五年后,本区家属管理站开始独立,农作物品种逐年增多,产量逐年上升。

  一九七五、一九七六两年,粮食单产达5百斤以上。

  一九七七、一九七八两年,粮食单产达8百斤以上。一九七九年,粮食单产猛增到950斤。

  一九八○年粮食单产达千斤。比一九七四年前翻了三四番。这年始建温室大棚,仅 4年时间,共建蔬菜大棚20栋,占地4万平方米,温室4栋,占地1,900平方米,年产蔬菜 20万斤。其中大棚黄瓜亩产万斤以上,弥补了我区历年青黄不接、绝园罢市的蔬菜短缺局面。

   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五八年家属管理站粮食、蔬菜生产统计,如下表:  单位:亩 斤



  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年连续六年被大庆市评为农业生产先进集体和标杆单位。

  一九八一年以后,家属管理站只种蔬菜,正式加入大庆市蔬菜基地建设行列,为大庆市28个蔬菜基地之一。

  一九八四年一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家属管理站既搞农业,还搞工商业,除设有 4个农业队外,还有汽车修理厂、纽扣厂和商店。农业队,以种蔬菜为主,兼种粮食,一九八五年还种了西瓜。

  家属管理站大部分土地分布在杨和屯以西和以南。现有劳动家属190人,其中农业队120人。各种机动车9台,畜力马车16台,马56匹,牛2头,机械动力 150件。固定资产38万元,为农业再生产提供了先决条件。

  (二)农田基本建设

  1.改良土壤

  家属管理站根据本区土质盐碱成分过大的特点,于一九七六年开始在农业二队、三队试验改造盐碱地 2百多亩,在改造盐碱地过程中,采用两种办法:①增施粪肥,把对增产有效的各种有机肥料经过高温制造,进行合理施肥,②深松土壤,打破矸化梨底层,增强透水性,促进淋盐过程。秋后翻地15到22厘米,耕作30到40厘米,使粮食、蔬菜长势很好。粮食单产由原来的2百多斤增加到千斤(80年)。提高产量三至四倍。蔬菜单产由原来的1 千斤增加到4千斤以上。提高产量3倍以上。这一改良土壤的方法,在本区内已广泛推广。

  2.水利灌溉

  本区在农业生产中,运用水利灌溉,是一九七○年开始的。当时规模极小,只有 1眼电水井,50米电动线。到一九七八年农田才普遍运用水利灌溉。从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五年八年时间,先后在农业四队、二队、三队和一队打电水井6眼。排水渠干线1,500米;电动设备20件;晒水池5个,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农电线路长2,500余米。有效灌溉率占总耕地面积的60%到70%。

  (三)农业机械

  家属管理站一九六五年建站初期,成立了农机队(又叫机耕队),到一九八五年全队共有拖拉机5台,其中东方红链轨四十五马力1台,七十五马力1台,胶轮拖拉机 3台。东方红二十八2台,太山(五○)1台,小型拖拉机2台,解放牌卡车1台。这些机械动力担负着全站80%的耕地面积的作业。包括秋翻、春耕起垄、镇压、耕耙和运输等农业生产。

  20年来,本站培养了一批农技人员,向本区和有关单位先后输送了十几名驾驶员。到一九八五年,全站共有农机人员10人,司机8人,修理工2人。

  (四)经营管理

  家属管理站在经营管理形式上,可分为两个阶段:1.一九六五年建站起到一九八○年为止,在生产管理、经济效益、经济核算、劳动力调配上,都采取统一计划,统一调动,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形式。在计酬上有农业和副业之分,农业家属最高分值为10分一个劳动日;副业家属最高分值为 9分一个劳动日。然后按出勤和劳动程度及劳动态度评出一、二、三等。实行评工记分制。

  2.一九八一年以后,改为生产小队(班组)核算,生产费用由本队自行支配,实行经济承包,自负盈亏。但在生产管理上、计划上、技术上都由管理站统一布置和领导。随着生产

  形式的不断改进和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农业生产效力和经济收益都有明显提高。例如,一九八二年农业二队,农业总产值为7万元,等于一九七九年4个农业生产队的年总产值的总和。个人年均收入比一九七五年前提高了 3.2倍。实行经营管理上的承包,落实生产责任制是农业改革的出路。一九八四年一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按种植的种类承包到个人,比一九八一年又前进了一大步。从一九八四年开始,每年上缴给农工商公司 10%的公积金,以扩大再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