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林业 萨尔图区,林业资源贫乏,没有天然的营林地,更没有现存的自然森林。
解放前,本区大部分土地长着碱草,低洼和高岗地带长着蒙古柳和苇子,树木极少。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对本区的土地和利用进行了合理的规化。一方面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另一方面大搞植树造林,落实林业各项政策,人工造林填补了本区缺少林木的空白。
一、林业发展
早在解放初期,安达县第三区人民政府就十分重视植树造林工作,并设有林业助理一人,还建起了林业站。一九五三年,在三区人民政府组织下,本区人民在杨和屯和胜利村一带植树造林,其中以杨树居多,榆树、柳树次之。从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八年,共造农田防护林11条。其中横林带(东西)5条长3千米,宽10.5米;顺林带(南北)6条,长5千米,宽10.5米,共 2万余株。现已成材,直径为30至40厘米左右。
一九六○年,区政府制定防护林大纲,对植树造林工作更加重视,相继在区内各公路两旁,宅院等处种植绿化林和风景林多处,即美化了市容又点缀了环境。
一九七一年,本区建起了第一个幼苗基地一苗圃。位于胜利村附近。建立初期,仅有两名职工,十几名家属。 1栋干打垒办公室,2台马车,1台小手扶拖拉机。一九七六年后,人员增多,育苗面积扩大,一九八五年,职工3人,(干部 2人,技术员1人在内),家属70余人,机械设备齐全,胶轮拖拉机1台,链轨拖拉机1台,小型拖拉机1台,太山(手扶)1台,畜力马车 2台,马6匹。现有育苗土地面积960亩,培育树种19种,其中包括针叶:林中的落叶松,樟子松等,阔叶林中的杨、柳、榆等;还有各种果木树(苹果、黄太平、山丁、葡萄、核桃等)和花卉林中的丁香、文冠果、桃仁等。不仅为绿化市容和建造农田防护林及风景林提供了大量的树种,而且使全区人民吃到了自己培育的各类果实。
一九七七年,建造农田防护林 899亩,用材林 204亩,四旁(公路两旁、房前屋后)绿化林1,800株,建设大花园118亩。
一九八二年,本区成立园林队,专职护林员20人,负责监护重点区域和街道两旁的树木花草,并及时修枝灭虫。
一九八三年,植树造林25,085株,超额完成计划4.5%,花坛超计划47.4%;绿篱超计划4.6%;育苗超计划40%;苗木成活率达96.2%。这年本区被市评为园林绿化的先进单位。
一九八四年,苗圃共有苗木地960亩,生产苗木79万株,果树1,300株,产果 (沙果、苹果、桃等)9万斤。下达绿化任务为27,129株,完成28,235株;完成绿篱5,685延长米;修花坛4,812平方米。栽植成活率为92.6%。
一九八五年,出圃苗木85万株,产果6.5万斤。完成绿化任务15,140,修花坛4,700平方米,铺草坪570平方米,绿篱4,500延长米。栽植成活率为93%。
历年育苗、产苗,产果情况表 二、林业管理
为了加强林业管理工作,本区从解放以来,前后39年,各时期领导部门都很重视林业发展,均设有林业管理机构,制定各项林业管理制度。
在管理办法上,解放初期安达县第三区及下辖的村级人民政府,以及后来的人民公社化时期,都实行三级领导。林业站向各生产大队和小队布置植树造林计划,做到层层有人管,项项有制度。
到目前,在管理上更进了一步。区委下设植树造林委员会,在管理上实行层层承包,并签定合同书。合同书要求:植树造林计划数量、品种、成活率和保活率。达到指标规定者受奖,完不成和达不到标准的按规定罚款,年末由区和各单位主管林业的领导按合同书签定的数字和要求进行验收执行。
本区植树造林区域南至杨和屯,北到采油三厂,东到东风接待站,西至水电指挥部。由区植树造林委员会向各单位划分管理区域。并分配植树造林任务,制定管理制度。由区属农林科负责下达当年植树造林计划,统计数字,向区、市植树造林委员会汇报植树造林情况。
一九八四年一月,撤消了农林科,成立农工商公司,林业管理工作改由农工商公司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