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畜牧业 解放前,日伪时期,日本人在本地设开拓团,建有农场、马场、羊场等十几处,并备有畜牧机械。当时本地成为外国人饲养奶牛和绵羊的改良中心。据统计在萨尔图一带垦牧的日、俄、鲜人就有5千余人。
解放后,本区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牧业生产。一九四七年建立畜牧场,有奶牛96头,绵羊749只,马127匹。同时还有俄人牧场养殖业;据一九四八年安达县统计,本地苏联人牧场(包括养牛户)67个,最大的牧场户有秋林、齐步高等,奶牛达2,500多头。
建国后,本区政府十分重视畜牧业发展,利用天然草原,进行畜牧业生产。一九四九年大牲畜存栏数统计,如下表:
本区政府在发展牧业生产的同时,还及时采取牲畜防治措施,体现了党对农民的关怀。在病疫防治上实行春秋两季检查,以保证畜牧业的生产和发展,促进农业大生产。一九五○年春秋两季炭疽预防注射统计,如下表:
同时,还加强了母畜和公畜的饲养及繁殖工作。根据安达县记载,一九五○年全区共有母畜1,067头(匹),公畜503头(匹)。随着农村经济的好转,到一九五七年,人民公社化时期,牲畜由私养变为集体所养。这一年共有马3,518匹;奶牛 269头;黄牛(包括改良牛)1,833头;绵羊605只。
一九五九年,场社合一时期,提出农牧并举的方针,采取经营牧场化,搞场社联营。这年奶牛达到13,600多头,纯增值率为28.5%;羊10万余只,纯增值率为51%;猪近千头,比一九五七年前翻三番;禽类15万只,比一九五八年翻三番。
一九六○年,大庆石油开采,这年全区有奶牛6,643头,日产牛奶54,000公斤,黄牛832头;绵羊25,217只,日产毛4.67公斤;马 8,842匹;猪发展到8,534头,其中出售商品猪3,328头;鸡50,717只,其中交售商品鸡8,147只,养兔510只。
一九六一年,全区13个高级社,共有马3,625匹,其中役马2,625匹;奶牛1,378 头,黄牛832头,绵羊1,373只。以后大牲畜逐年减少;饲养小牲畜、家禽增多。以小代大,这是本区畜牧业发展的转折,其主要原因:是石油开发,将本区由原来的农、牧区变为工业区的缘故。
一九七二年,在杨和屯办起畜牧场,养鸡一千只,猪近百头。一九七四年下马。
一九七五年,建立兽医防疫站,站址在铁路南的南岗处,为全区畜、禽防治疾病服务。
一九七八年又在萨尔图西下洼子办起了一个猪场,养猪近千头;黄牛25头;马 10匹,羊2百只;各种机动车辆 9台。到一九七九年,由于经营效率低,亏损较大而下马,将余畜移交家属管理站。
目前,全区大牲畜存栏数:奶牛71头,黄牛 77头,马98匹,骡子7匹,驴2匹,猪351头,绵羊371只。
一九八○年区政府成立后,很重视养殖业。于一九八一年由农林科下设 1个养鸡办公室,负责人李胜才,工作人员五人,负责集体和个人养鸡业务。定期举办养鸡技术培训班,为用户服务。
一九八一年,本区家属管理站和区机关试行开办养鸡场,并购置了大型孵化器 2台,当年孵化鸡雏10万只,为发展养殖业造创了条件。
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五年集体养鸡统计,如下表:
单位:只、斤
注:1984年除养鸡外,还养猪420头,产肉3.2万斤,1985年养鸭7百只,产蛋7千斤。
在发展集体养鸡的同时,提倡和发展个人养鸡。近年来养鸡专业户不断增多。区农林科下设的养鸡办公室,定期举办养鸡技术培训班,并建立养鸡技术指导站,为广大养鸡专业户服务。为了便于管理,养鸡办公室与养鸡专业户签订了养鸡合同,实行具体管理。
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三年个体养鸡统计,如下表:
注: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后,撤消了农林科,同时撤消了养鸡办公室,成立了农工商公司,公司不负责个体养鸡 户,因而不能进行全面统计。只知84年个体养鸡180户,养鸡数为3.7万只。19s5年个体养鸡户为340户,养鸡数为4.2万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