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副业 本区副业生产,在解放初期就很兴旺,由于本区属盐碱区域,草原辽阔,盛产含养份较高的碱草,人们利用这里的天然资源,在每年的七至九月份进行打羊草(碱草)、打苇子,还利用春秋两季熬碱、熬硝及捕鱼等副业生产,副业生产种类繁多,在生产方式上则属个体农民,由区(安达县第三区)政府有组织地进行生产和收购。
到了一九六○年以后,由于石油开采,工业生产突飞猛进,占地越来越大,刈草、熬碱等副业生产形式也就随之减少,但人们从事副业生产的活动没有停止。一九六五年家属管理站成立后,在管理站领导下各生产队利用农闲时节做一些扫碱、打草等农副业活动。一九七五年后的副业生产方式是手工业和半商业性质的:兴办烘炉车间,为了扩大收入,对外加工小型农具、挂马掌;还有小被服和印宇等服务业,主要对外承揽加工服装等业务,所取利润进行副业再生产。
一、副业生产
解放初期,安达县第三区人民政府,很重视人民群众的副业生产,以提高全区人们的经济收入和物质生活水平。
本区有天然的辽阔草原,盛产碱草和土碱,还可以打苇子和捕鱼等生产活动。解放初期,本区草原面积达8,100亩,年产草量980万甫,打草是当时最好的副业生产。人们利用这天然的副业资源从事生产,不仅解决了农业用草,还以大量的军草支援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注:甫,苏联话,每甫32斤)
据安达县一九四八年统计,三区的副业生产为:羊草(碱草)地面积为1 千平方公里,年产量2百万甫;碱地面积35垧,年产34万斤;盐地面积20垧,年产土盐 15万斤;药材70种,年输出量为 2火车皮。本区还盛产鱼,张家窝堡泡子、黑鱼泡、南三十里泡,八百垧泡等,产有鲫鱼、鲤鱼、黑鱼等。
一九四九年三月,安达羊草公司在萨尔图设羊草站 1处,人员编制:经理1人,助理1人,下设总务股、 业务股、 保管股。主要负责爱国支前的军草任务。当时以公私两得利为原则发展农村的副业生产。
一九四九年副业生产统计,如下表:
一九五○年全区副业生产统计,如下表:
注:“甫”为苏联话中的一个量词。每一甫为32斤,相当于中国话中的“一铺子”。
建国前后的副业生产形式到了六十年代,由于本地开始石油会战,本区由农牧区变为石油工矿区,副业生产也随之而起了很大变化。到了七十年代,农副业产值只占农业总产值的 30%,副业生产开始从农副业(天然资源的利用)转向为工副业生产。
一九七○年后,家属管理站充分利用本地有利条件,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先后办起了一些小工厂。1.烘炉锻造车间,采用回收工业部门废铁中的边角余料和胶皮等,经过锻造加工出各种小型农具进行出售,2.被服加工厂,主要承揽加工有关生产单位的(代料加工)工作服和商业部门代料定做的各种服装(商品);3.印字,采取走出去的办法深入到厂、矿企业、机关、学校进行联系收活;4.粮米加工厂,主要进行本地居民的粮食加工和生产部门的饲料加工;还有机器修理等小型副业生产小厂。年总产值在15万元左右,占农业总产值的55%以上。
一九八五年,家属管理站共有副业网点10个:铁东被服、铁西被服、印字、废品回收、烘炉、粮米加工、汽车修理厂、纽扣厂、时颖商店、杨合屯商店。有家属70人,集体职工 6人,全民职工11人。年总产值为76万元,比一九八三年增长4倍多。固定资产达 70余台件,占有资金为3.5万元。
二、副业管理体制
本区的副业生产,大体经历两个阶段,从个体到集体的生产方式。
从解放初期到六十年代初,多半是个体农民从事的副业生产。从六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副业生产多是由集体而进行的。在家属管理站的直接领导下,各副业生产单位,以其厂班、组形式出现。
一九八○年以后,副业生产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调配,统一核算(包括农业生产单位在内)也就是管理站统一核算。随着生产责任制的逐渐落实,管理体制也开始起了变化,由原来的家属管理站核算,改为生产小队(副业队)核算。管理站实行生产全面领导,各生产单位向家属管理站定产值、定产量、定人员、定生产费用;在核算上实行单独核算,自负盈亏。
这样进行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即调动了生产的积极性,又使产值、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