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综合服务公司(工程队)
第三节 综合服务公司(工程队)
萨尔图区综合服务公司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始建于一九七一年四月,位于萨尔图区会战东路西侧。原名为工程队,主要承揽公共设施和民用建筑任务。一九八。年后工程队由专一建筑队发展到综合性生产单位。一九八四年进行体制改革,改名为萨尔图区综合服务公司,不再承揽公共设施和民用建筑任务。综合服务公司原由工交科领导,一九八五年一月改由萨尔图区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地方企业公司)领导。
一、职工队伍
一九七一年,从本省泰来、安达、双城、肇东等县招收集体工人,共 308人。有木工、瓦工、架子工等 10几个工种。5个建筑分队,担负区内外中小型建筑和维修任务。一九七三年全队职工变为 250人,其余人员因某种原因辞职返回原籍或调到其它单位。一九七七年全队职工222人。至此以后职工陆续调出,到一九八三年全队行政干部 5人,职工152人。全队设有施工队(两个)、汽车队、木工队、焊工队、锻工机修队、锅炉班、畜牧队、冰棍厂、旅社等10个生产单位。劳动力分配得当,合理使用。到目前全队人人有活干,出勤率达百分之百。一九八四年、一九八五年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职工逐步减少到92人。
二、生产状况
工程队建队初期,一九七一年国家贷款13万元,做为建队费用,主要承揽区内外公共设施、职工住宅建筑和维修。由于人员来自各个方面,思想复杂,领导不利,连续 3年全队经济亏损。职工开不了工资,工作不安心。调离较多。一九七三年调换主要领导(由韩国林任书记),工程队新班子一上任,首先解决非生产人员过胜问题。将原35名脱产人员减少到5人,其中有3人半脱产。由于压缩了非生产人员,干实事的人多了,群众心服口服,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增强了。一九七四年后生产形式逐步好转,连年盈利,使这个集体企业死而复生。
一九七六年又向国家贷款 3万元,用以企业扩大再生产。一九七七年后,实行多种经营,发展畜牧业。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三年发展畜牧业,创造价值12万元。一九七八年全部还清国家贷款,用剩余资金还购进各种车辆、机械设备,职工福利连年增长。
一九八○年后,全队实行生产责任制,生产效率进一步巩固提高,职工精神面貌一新。一九八二年,实行体制改革,搞多种经营,把非生产人员和剩余劳力组织起来,由十名职工和25名待业青年组成,成立了冰棍厂,日产冰棍十万支,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三年两年获得利润13万元。
一九八三年五月成立旅社,管理服务人员14人,共有220张床位,还修整了约250万平方米的停车场,开业半年纯收利润 5万余元。目前,全队职工没有欠款,各种福利待遇都不少于全民职工,保证月月开支,还有余额。现有固定资产50余万元。
从一九七一年到一九八三年,共维修、新建工程50余万平方米,为城市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九八四年,经济体制改革后,工程队改名为综台服务公司。没经理(李庆文)1人,下没6个服务基层:迎春旅社、雪花冰棍厂、牛厂、车队 (4台汽车)、木制加工班、暖气维修电焊班。
一九八五年,改由郑宝昌任经理,发现人员过剩,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陆续调出40余人,减少了大量的开资,预计一九八六年将会比一九八五年经济效益提高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