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群众文艺创作活动

第四节 群众文艺创作活动



  一、美术创作方面

  一九八二年,区举办了《萨尔图区第一届书法美术展览》,经过认真评选,推荐四十件作品,参加市美术书法作品展览。其中十三中的刘相国,采油一厂机关小学的屠娟娟,十四中的李宝祥等人的美术作品获奖。

  二、文学艺术创作方面

  全区现有业余作者 18人。其中省作协会员翁景贵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诗歌350余首,青年业余作者李长春发表散文和诗歌共二十多篇,王洪达的短篇小说《烟》已被《鸭绿江》刊载。全区已有五百余篇作品发表在市以上报刊。

  三、文艺演出方面

  全区每年都要搞文艺汇演,参加汇演的节目,大都是歌颂油田各条战线上好人好事的。这些节目,在艺术上虽不十分完美,但形式多样,风格各异,颇受群众欢迎。
        
  四、近年来萨尔图区文艺作品初步统计表




续表



  五、文艺作品欣赏

  欣赏,只是从我区所发表的文艺作品中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以飨读者。由于志书篇幅所限,选的不多,但可以看出萨尔图区文艺创作的概貌和水平。

烟(小说)

  发表《鸭绿江》(函授创作中心教材)83年第4期

王鸿达

  手提四条“大前门”牌过滤嘴香烟的魏国徽,在街上走着,对面商店的橱窗境里,立刻映现出一个头戴两道红边的大盖帽,身着洁白警服的年轻、英俊的人民警察。他发现人们的目光开始窥视起他手中提的东西来。使他略感不安。人们的目光好象要窥破他提兜里藏着什么武器。武器?嘿嘿,真可笑!刚刚参加公安工作不满一个月,还没发武器呢。不过,他听人说过,现在社会上把烟、酒比做现代化的“手榴弹、爆破筒”,用来打通人情上的堡垒。

  昨天,和他一起分到站前派出所的小李对他说:“局政工科张科长的儿子要办喜事,何不趁这次张科长也叫你去,拿点象样的礼物。”

  “送礼?……”十九岁的他不解地看着比他大几岁,对人情世故颇有点研究的小李。

  “是呀,看你这都不懂,这是搞好领导关系的一个方面嘛嗳,别总那么小气,你爸爸是烟酒公司经理,弄两条‘带把’的……"

  他终于听明白了。可是这送礼怎么能和搞好领导关系扯在一起呢?对张科长他并不生疏,
也颇有好感。那是在技校选拔民警时,他就和张科长认识了。当时张科长对他的名字特别感兴
趣,一边翻着学生档案,一边微笑着重复地问他。

  “小伙子,叫什么名字?”

  “魏国徽”。

  “嗯,名字不错啊!魏国徽……嗯,好、好啊。”看到张科长连连赞赏地点了点头,一股由来已久的自豪感不禁又从他的心底涌了上来。国庆十二周年纪念日是他的生日,爸爸给他取了这具有象征意义的名字。“爸爸,国徽是什么呀?”会说话了,他瞪着小眼睛问爸爸。“国徽是咱们国家的标志, 民警叔叔头上戴的就是。”爸爸笑着回答了他。 “那我也能戴吗?”“能戴,等你长大了就能戴啦!”没想到这句话,竟在他幼小的心灵里蕴育成了理想的种子。每当有人问起他的名字,他都回答得一次比一次自豪、响亮。

  “你父亲在哪儿工作?”张科长又微笑着问。魏国徽从沉思中抬起头,望着张科长大盖帽上的国徽说: “市烟酒服务公司”

  “烟……”

  “烟酒公司。”他怕张科长没听清。他看见张科长从另一个人手里要过一支烟点燃吸了起来,不由得脸一红低下头来。张科长不在意地哈哈笑着站起来,拍拍他的肩说:“……小伙子,想当一名公安战士。嗯,好,做好思想准备吧!……”他本能地一下子忘情地抓住张科长的手,连同张科长手中正在燃着的烟一起握在手里都不知道。张科长“哎哟”一声挣脱开手,随后哈哈大笑起来。他也跟着不好意思地笑了……

  不久,他果然被抽到了公安局,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欢乐、幸福的笑从他那张天真的孩子脸上绽出。走向社会,妈妈一再给他讲“烟搭桥、酒铺路”的处世经,可他对这些十分反感。到所的第一天,他压根就没把妈妈塞给他的一盒高级烟拿出来。小李说他小气。他觉得穿上洁白的警服,更应该保持自己的廉洁,哪能象个“烟鬼”,新发的警服没穿几天,就烧了个小洞,多难为情。当然,魏国徽对小李说的“抽烟能长公安人员的派头”,认为是有点道理的,看电影上公安人员破案时叼上烟多神气!张科长在处理问题时不是也抽烟吗?他和小李负责在站台上阻截私人携带的生产建设物资。在查这些人带的东西时,对方总是先拿烟来烧口。如果你冷冷拒绝,他会说你把他们当成犯人或者说你不:礼貌。那么说“不会抽”是最好的!既不冷落他们,也不失民警身份。他很欣赏自己没有抽烟的嗜好,这倒不光是因为他一直过着学生生活。小时候他听信了爸爸的话,抽烟不长个,一下长到一米七九,真是堂堂的高标准警察个儿!烟也就无形在他心目中成了讳忌的毒品。尽管他爸爸是烟酒公司的经理,可他连什么烟好,什么烟坏都不知道。

  没想到和烟格格不入的他,一件深恶痛绝的事还是从烟上引起了。

  第一次他单独在站台上值班,忽然看见从火车上下来两个背油漆的青年。他把他俩叫到公安值勤室后,还不等他发问,那个留着长鬓角、小黑胡的长个子青年嘻笑着熟练地递过来一支带把儿烟:“辛苦了!哥儿们,抽一支吧。”

  真刺耳!魏国徽厌恶地打量了他一眼这下身大喇叭裤,上身花格港衫的“业余华侨”,心中反感道:“没教养的!”用手把递过来的烟挡了过去,然后严肃地坐在桌前。

  “不会抽?别逗了,干你们这行的还有不会抽的!是哥们刚干这一行,经济上不允许吧,没关系,这盒拿去,一回生二回熟嘛。”这不知趣的家伙,竟一甩手把那盒烟丢在桌上。这下可把魏国徽激怒了!“啪”地一飞手,把烟打落在油漆桶上,厉声说道:“收起你这一套”油漆从哪弄来的?”

  “别那么一本正经的,我又不是没见过。”看来他并没有把这个还没长髭须的年轻民警放在眼里,吸了一口叼在嘴上的烟,吐着烟圈不屑一顾地说: “油漆偷来的又咋样?”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你可知道?”

  “知道。”

  “铁路关于严禁携带易燃品的条令你可知道?”

  “知道。”

  “那好!我现在对你宣布: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铁路关于严禁携带易燃品的条令之规定,没收你的两桶油漆,并给予罚款人民币三十元的处分。”

  “什么?没收?罚款?”他手哆嗦了一下,烟卷掉到地上。旁边那个矮个儿的也被镇住了,结结巴巴地说:“……罚、罚款三十元,我、我们没带钱啊!……”

  “限你们三天交上来。”

  “这、这油漆是他急等着刷家具用……您看是不是……”矮个子还想说什么,被长个子一拉手打断了:“走,不用哀求他!走……”他俩走了,魏国徽站起来一脚踩灭了地上的烟头,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所里开会了。所长怎么啦?不是忌烟了吗?怎么桌上大盖帽旁边又放了一盒烟。咦?还是带把儿的,好象在哪儿见过。没错,正是上午那个长个子拿的那盒“青竹”牌的,由于打掉时用力过猛,烟盒的一边被扇开了。奇怪,这盒烟怎么到了所长手里?所长说话了:“同志们,……我们是人民的警察,办什么事都应当是廉洁奉公、一尘不染的……”廉洁奉公?魏国徽看了一眼那盒被扇破的烟,暗暗为上午的举动叫好!心中不免又荡起一股兴奋感,仿佛在期待着什么……。因为这种叫他感到最幸福的时刻已不是头一次了,从戴红领巾到戴团徽,多少次当老师表扬完他做的好事,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一起向他投来,使他不好意思地红了脸,低下了头。只有激动的心,一次又一次地被这幸福激流冲洗得更加纯洁、美丽、高尚!使他今天成为一名光荣的公安战士。……此刻,头戴国徽的他,深深地注视着所长。不知为什么,所长的声调变了,变得叫他感到吃惊,尽管他给他的印象总是可敬可畏的。“……可是我们有的同志,办事不注意,特别是新同志……拿了人家的烟。……”拿烟?谁?不待他脑子里转过弯来,就猛然察觉到有一种奇特的目光朝他射来——是所长?!啊?他想:一定是那家伙恶人先告状,所长听信了他。想到这里,魏国徽腾地站起来大声说:“所长,你误会了……”

  “你不要说了!”所长威严地打断了他的话,挥手叫他坐下。“这种事发生在我们身上是说不清楚的,好说不好听,……下去写个检讨。”魏国徽只感脑子“翁”地一声,身体象被谁推了一下,不由自主地坐下了。他万万没想到,所长会说出这样的话!他本想还争辩几句,可是四周的目光象钢针一样,朝他刺来,特别是小李的目光,简直是在仇视一个吝啬鬼!使他心尖都发颤了,“啊!他们把我当成了什么人!”他呆了,目光死死地盯住桌上那盒烟。他不明白,它突然为啥对自己这样残酷!难道仅仅是因为以前和它没交情吗?自从参加工作,不论是所里还是局里的老同志给他递烟,他都一概笑着谢绝了。“谢谢!对不起,我不会抽。”对方听后,眼里总不免流露出惊讶的神色,他们不相信这位烟酒公司经理的儿子,品尝不了这最佳良品;继而这种神色又变了,换上了鄙夷的目光,仿佛在打量一个拥有许多财富,而又不肯舍一点点的财主一样。这种目光他从来没有注意过,直到这时才深知它的份量。委屈的泪水第一次模糊他的眼睛,桌上的烟盒越来越大了。这时的他多么希望那盒开了口的烟能突然说话啊!只有它能做为最公证的“证人”,来解脱压在他身上的一种可怕的东西。他象一个虔诚的教徒,目光贪婪地盯着桌上的烟盒。然而它还是那样冷冷地对着他,使他乞求的目光黯淡下来。烟盒也在他眼里变幻不定了,一会儿仿佛在诉说他上午真不客气,和它一点交情都不讲:一会儿又仿佛变成了一张冷笑的长鬓角小黑胡来:“哥儿们,怎么样?你也尝到苦头了吧。”……他痛苦地闭上了眼,再也不愿看那盒可怕的烟了。“不,我一定要搞清楚!不然我就不配做个人民警察了。”

  来到公安执勤室,魏国徽准备从扣押物品清单上查出那两个带油漆家伙的单位。可奇怪的是,扣押物品单被撕掉了,那两桶油漆也不翼而飞了。正在这时,小李忽然推门进来对他说: “刚才张科长给所长打来电话,叫你不用写检讨了……”

  “什么?张科长?……他也知道了。”魏国徽既感到吃惊,又感到狂喜。惊的是,没想到所长这么快就把这事反映到局里;喜的是,张科长不让他写检讨,说明张科长不同意对这件事的处理意见,大有真相大白的可能。

  “张科长还说明天找你到他那去谈谈。”小李说到这儿,神秘䀹䀹眼睛,“嗳,第一次到人家去,他儿子又要办喜事,可别空着手……”

  魏国徽无法控制感情的冲动,他真想跳起来大喊一声:他是清白无辜的!可他又觉得没必要了。明天当张科长向他了解完事情的经过,人们的眼光会自然改变的;所长也会在全所会上,用十分诚恳的态度作检讨并向他道谦的。他完全相信,他将得到所长的重新表扬和全所同志的赞美目光。是的,他也会原谅所长的,参加工作这么多年,如今为了工作需要,连烟都不抽了,这不也是在工作中带头做到一尘不染、廉洁奉公吗?想到这里,魏国徽只是更加痛恨那个背油漆的坏家伙,特别是那个留长鬓角、小黑胡的长个子,若不是他故意把那盒“青竹”牌烟丢在执勤室里,所长怎么也不会相信他这个“业余华侨"的话呀!幸亏张科长及早地知道了这件事,使郁积在他心头的痛苦这么快就消散了……

  把纯洁、美丽、高尚的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的魏国徽,是多么感谢张科长啊!他觉得应该给张科长送礼物表示一下心意才对。当然这不是由于小李的暗示才引起的念头,而是出于对张科长的敬重;特别通过这件事,刚刚在生活道路上起步的他,仿佛在受着一种感恩报德的力量支配。可送点什么礼物好呢?送点糖果吗?听说张科长家没有小孩啊……那么,买两瓶好酒?可是他看到不少托父亲从“后门”买好酒的人,都被拒绝了。他怎好也走父亲的“后门”,自己不情愿不说,他也没看见过张科长喝酒啊。那么拿点什么礼物好呢?……他想起小李说的弄两条“带把儿的”,这个倒容易,过年公司分给爸爸的四条“大前门”牌过滤嘴烟还没动。只是他一想到烟,就有点不悦,那盒倒楣的“青竹”牌烟老在眼前浮动。但最后,他还是拿了四条烟做礼物。理由是;张科长特别喜欢抽烟,这是他已经知道的,他正是要感谢他为自己澄清由于一盒烟而蒙受的不白之冤,进而打击那两个不法分子。因此说,这烟还带有喜烟的味道。另外, 这四条好烟是光明正大拿给他的, 不是通过父亲的“后门”弄出来。真是名副其实的“大前门”牌的!……小李说弄两条,自己一下子;把四条全拿来了,说明自己并不小气。以后谁也别想再用小气的眼光看自己啦!……魏国徽越想越高兴,完全沉浸在胜利者的快乐之中……。刚刚走向社会的他,感觉到社会并不象人们说的那样复杂。难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几条烟、几瓶酒就能颠倒的吗?他不相信人们盲从连真、善、美都不分!他象相信自己身上存在着纯洁、美丽、高尚的东西一样相信社会上也存在着真的、美的、善良的东西。

  魏国徽按照小李告诉的门牌号码,找到了张科长的家。好象张科长在等他,门刚一敲就开了。“嘿呀,哥们儿是你!?……”糟糕!走错门了,魏国徽抬头一看,真是冤家路窄!和他照面的正是那长髯角、小黑胡的脸,此刻正歪着头冲他咧嘴笑呢。正待他气忿地转身欲走,不想从屋里传出的叫声惊住了他。是小魏吗?快请进来吧。”他这才吃惊地发现,满是烟气的屋子里,对面沙发上坐着两个人。一个是张科长,看见他笑着起身打招呼;另一个是他们所长,这时正叼烟欣赏着地中央刚刚刷上油漆的大立柜。 两人中间茶几上放着盒被抽空的烟盒, 是“青竹”的!不知怎的,魏国徽目光一触向那儿,就象触电似的,手里的东西“啪”地失落到地上,身体在门口定住了……。“看看,小魏你第一次来还拿烟干什么?……这是我的大儿子,这不结婚打的家具刚刷上油……”不知是浓烈的油漆味,还是这刺鼻的烟味,呛得魏国徽只感到窒息难受。……他抬起茫然的两眼,极力想重新打量。一下室内的三人,但越来越浓的烟雾已罩住了他的视线,使他无法辨认了。……

云消雨散 (小说)

  (发表于《农村金融通讯》84年9月15日)
高玉英(笔名英玉)

  下午六点刚过,营业所里年轻的信贷员王刚撂下饭碗,就匆忙地告诉他妈要出去。他妈惊奇地看着儿子说:“你今天怎么了,为什么这么急着要出去?”王刚心不在焉地说:“妈,你不要多管,我有急事,等以后告诉你!”他妈不好意思多问,收拾好碗筷上炕睡了。这时,王刚已提前来到村边的小树林,等待事先约好的心爱姑娘李晓英。从晚上六点五十分开始,等到九点。也没见到两天来时刻想念的恋人——晓英。“怎的了,难到写信让我在这里等着,又是骗我不成?!可能她另有所爱了。姑娘啊,姑娘,真是让人难以捉磨!”这时,王刚一边着急,一边回想着她一次又一次的失约。在失望中,他心烦意乱地踱着懒散的步子,一边往回走,一边回忆着他们之间认识以来的一幕又一幕……

  那还是一九八三年的秋天,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这个二十二岁的中专毕业生,年轻的共产党员,刚参加储蓄所做内勤工作的储蓄记帐员。她满头乌黑发,梳着披肩的发型,椭圆的脸蛋含着两个浅浅的酒窝,衬托一双柳叶眉和一对丹凤眼,不说话庄严大方,一说话细声嫩语,真是一个温文而雅、心有抱负的好姑娘,使王刚一反常态的爱上了她。他们经过多次的接触,逐渐有了了解,在工作中相互帮助,相互支持,一来二去,增进了友谊,建立了感情,相互都有爱慕之心。他曾多次的偷偷写纸条约会过她,她都如期地到村边小树林赴约了。在他们的“秘密”约会中,互相倾吐着自己心里话,同时也相互鼓励上进。王刚表示。“要自学成材,将来要成为一个经济师,要凭自己的才能为企业出谋划策,使企业在竞争中发展壮大,为四化建设做贡献。”晓英表示,“要在小小的储蓄所里大练基本功,学理论,学业务,练写作,练算盘。争取在全省当个技术能手,为振兴中华出一把力量,扭转某些人对女同志的偏见。”同时,还表示:“不管家庭怎样阻挠,不管同志们怎样议论,我要向你学习,我要请求你帮助,让我们在这大有希望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决不退缩。”就这样,他们之间奠定了爱情的基础。

  这次是晓英早晨八点钟亲手交给他的纸条,写的清清楚楚是晚上六点半在老地方等我,不见不散……

  王刚由于开会晚去了一会儿,先查看有没有她的脚印,后就耐心的等着,可是左等右等也不见晓英的到来,一直等了两个多小时,才不得不佯佯的离开这个使他曾经幸福而又辛酸的幽会地点。在回来的路上,他发恨要和她吵上一番,好好算算这笔账不可。

  到了第二天早晨,王刚把头天晚上写到的一封遣责她失约的信揣在怀里,不到上班的时间就来到储蓄所,准备把信交给她,再说上几句刻薄的话,让他尝尝这个难受的滋味。但是,当他看到晓英骑着自行车提前来到储蓄所时,一眼看到王刚就笑脸相迎: “我知道你会在这里等我,不要发火,我这里有封信,你看看就知道了。”她一边说,一边从兜里拿出信递给他,又嫣然一笑地去搞卫生了。

  王刚接到信,不便说什么,就匆匆的走了。可是当走到营业所的半路上,他意识到,如果她没有特殊情况,她不会笑着脸递给我一封信,这说明是有原因的。所以,他到营业所后,瞅别人没注意,就把这信封拆开,一看,他目瞪口呆了。这是一封他意想不到的信。

  王 刚:

  今晚,我没有去你约定的地方—一小树林。当时,我真想到你家去当面解释一切。但,我们秘密的关系怎好在不成熟的时间内就公开呢?

  记得,第一次约会时,你没有得到我温存言语,你曾老大的不高兴。你说你要利用实践经验,写一份利用银行信贷经济杠杆作用,把乡镇企业的商品生产搞起来,把小企业的产品质量搞上去的论文, 进一步探讨银行信贷对发展商品经济的特殊作用。 当时,我故意讽刺你说: “你别当我吹了,就你还能写出好的文章来?就是你能写,人家也不会给你发表。”这几句话,尽管是我刺激你的话,可我总希望自己的心上人能有所作为,这对我也是一种慰籍,然而,你现在终于是一个上下知名人士了,你的工作已见成效,人人提起你来不得不伸出大拇指,说你是一个省内知名的经济师,刊物上有你的文章,有的地方还请你去作报告。你知道不,我在兴奋有余的情况下,日不安宁,夜不能寐,我怕配不上你,所以我要使劲赶上你!将来能真正成为你的一个有力助手,你我之间应该彼此争辉。

  现在,我遗憾的是,由于我今天忙于学习专业知识,一疏忽就把东屯李大爷家储蓄利息算错了。等我给十里外的李大爷送钱来回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当我匆忙到小树林时,你已经走了,我不得不懊丧地走回我的家。请你原谅!    晓英 晚11点

  “噢,原来她晚去的原因是这个”。他越看越高兴,心里想:“她是一个责任心强,有理想、有上进心的人,我怎能怨她呢?如果是这样,她再失约十次八次我也心甘情愿。”这时,王刚准备大吵一场的念头,已云消雨散。他迈着愉快的步子去企业调查了,准备写一篇银行如何配合企业改革所取得新成果的文章。晓英也在愉快地加紧练习业务技术。后来,在业务技术比赛中,四门取得地区第一名。他们这场误解,不仅自然消除了,反而激励了彼此之间的上进心。她等他取得更大的成就,他盼她成为业务技术能手,能为国家做出更多的有益工作。


辣 椒 嫂 (诗)

  (发表于《人民文学》83年5月号)

翁 贵 景

  刀子嘴,                    王老五卖瓜抬了价,

  豆腐心,                    她逼着登门退现金,

  八街闲情都爱管,                王老五有病住了院,

  四邻琐事常过问;                她耕铲割拉包在身。

  人人称她“辣椒嫂”,              她说:咱庄稼人,

  三分怕,七分亲。                分田不分心……


  李六子卖菜掺了假,               乡亲们背后私议论:

  她指着鼻子好顿训,               “辣椒嫂,热肠人,

  转身又南北二屯跑,               被她“辣一下,

  张张罗罗当媒人……               保准暖三春……”
  


退休之后 (诗)

  (发表在《北方文学》85年第二期)

李 长 春

  他,退休了,                  可他总觉得缺点什么

  年龄把他送回了久别的故乡

  可身上那件发白的工衣              有一天,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却舍不得脱下                  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尊

  井场旁那条小径                 和采油树一样的塑象

  也常常牵着他的思绪飞翔             儿孙们簇拥着他

                          走进一片苍茫……

  按理说,他的晚年是惬意的

  棋盘里的友谊                  醒来,

  花盆里的芬芳                  他满足地笑了

  烟圈噙着的乡音

  电匣子飘出的“秦腔”              似乎这些天精神的亏损
          
  他每时每刻                   一下子得到了补偿

  都觉得喷香、喷香

  
老  师 (诗歌)

  (发表于《文化生活))83年5月18日)

杨 殿 生

  每上课走进庄严的教室,             是啊,做教师的不正象是粉笔,

  两眼深情地向孩子们凝视。            有着忠诚而洁白的心地,

  想起那幼稚的童年,               为了描绘人类灵魂的春天,

  回忆起自己敬爱的老师。             无私地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记得在初一的时候,

  我是那样的顽皮无知,              如今我也走上教育岗位,

  对于不会的作业题,               批改作业常常到日落星稀。

  往往向“友好”的同桌抄袭……          因为,一想到那粉笔的启示,

                         一股暖流便在胸中荡激,

  有一次,老师发现了我的秘密,          做教师的愿将生命化为粉笔,

  教育我时曾打过两个比喻:            为革命描绘理想的阶梯。

  不要象蹦跳的皮球腹内空虚,           愿孩子们都长成祖国的栋梁,

  要象粉笔留下坦白的痕迹。            将社会主义大厦牢牢地撑起!

  
书籍的演变(散文)

  (发表于《黑龙江教育》81年第3期《知识窗》)

王  皓

  中国最早的书,要算三千多年前商代卜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了,主要记载帝王占卜的日期、原因以及预兆的吉凶祸福、商代后期出现了铸刻在钟(乐器)和鼎(食器)上的书,称钟鼎文。多是记载帝王的封爵、赏赐、战事和盟约的。之后,人们还有用刀凿刻在石头上成书,称石鼓文。也还有的用毛笔在玉片、石片上书写的书,如:“侯马盟书”。

  春秋至汉代盛行一种用竹片或木片串成的书,即将竹、木削成狭长小片,用墨或漆写成黑或红字的书。用竹做的叫“竹筒”,用木做的称“木筒”,也叫版牍”。写好之后,用麻绳、丝线或皮条编连起来,成为“册”。

  战国时代,还盛行一种“帛书”, 即写在丝织品上的书。这种书可以卷起来存放, 于是“册”“卷”就成了书籍的计算单位。

  到东汉,开始用纸写书,叫“写本书”。唐初出现雕版印书,即先在木版上刻好字型,印时,先拿刷子蘸墨刷好,把白纸贴版上,再用干净刷子轻轻一刷,揭下即成一张。这就是“印刷”的来历。此时的书已是一反一复折迭装成,称“折本”。

  宋仁宗庆历年间,毕升发明泥活版印刷术后,印量大增,折迭式装订被“散叶装订”取代。到了明朝,出现铜活字模后,类似今天装订形式,“线装书”逐渐代替了“散叶书”。

  本世纪初,随着大规模印刷厂的出现,传统的印刷术终于让位于机器印刷。横排本、平装本乃至精装书籍逐渐取代了古代的竖排本和线装书籍,书籍的质量和数量,也都远非昔比了。


篆  书

  (发表于((文化与生活))81年第6期)

赵 焕 慧





油 田 夜 色(歌曲)
 
       






  (此曲发表于《北方音乐》84年第4期,曾由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赵英明演唱过,黑龙江电视台,大庆电台分别播放过每周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