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课程设置

第五节 课程设置



  一、历代课程设置概况

  据古书记载,中国周代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学习的课程有六甲 (学数千支: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五方(五个方位:东、西、南、北和中央)、书计(“书”指“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6种造字之法;“计”,数之详:百、千、万、亿……)等,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的课程是;君臣朝廷事的纪传。春秋时孔子办的私学所教的课程是:《诗》、《书》、《礼》、《乐》、《春秋》。这就是后代所说的《五经》。汉代以后的小学,不论官学与私学,小学都是以识字为主。汉代课本有《仓颉》、《凡将》、《急就》、《元尚》……;唐代的小学课本有:《急就章》、《发蒙记》、《启蒙记》、《千字文》、《训俗文字略》、《蒙求》等识字习字课本;到了清代还有《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千家诗》、《名贤集》、《庄农杂志》……有的小学还学《四书》和《五经》。如:唐代的乡学就教《五经》。清代的社学学《四书》和《孝经》。总之,古代的小学没有固定教材,特别是私学,教师自选教材。汉以后的大学课程主要是《五经》。汉代大学学《易》、《书》、《诗》、《礼》、《春秋》;元代大学规定;“凡读书必先学《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次及《诗》、《书》、《礼记》、《周礼》、《春秋》、《易》,博士助教亲授句读、 音训、正录伴读,以次传习之”, 清代的大学课程除学《五经》外,还非常重视《四书》的学习,《四书》即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以上就是古代的大学和小学所学的课程概况。

  二、伪满时期学校课程设置

  旧中国以前萨尔图没有学校,伪满时曾建过两处私塾,所学课程为:《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国文》、《论语》、《数学》(以珠算为主)……一九三七年建立了一所小学,所学课程为:语文(当时叫《满语》)、算术、描红、唱歌、体育、图画等,后来还有常识、日语、国民道德(奴化教育)等课程。

  伪满时萨尔图区没有中学,当时的中学叫“国民高等学校”简称“国高”,国高是分科的,当时有工科、农科、商科,他们都学文化课,如满语(语文)、日语、代数、几何、三角、物理、化学……此外,都上自己的专业课,都参加劳动。

  三、解放后学校课程设置

  解放初期,萨尔图区没有中学,共有10余所小学。小学课程有:国语、算术、体操、音乐、图画、手工、常识、历史、地理、自然等。

  一九五九年萨尔图区建立起第一所初级中学——安达县第四中学。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六一年,萨尔图区的小学课程有:语文、算术、自然、地理、历史、体育、音乐、图画,初级中学课程有:语文、自然、历史、体育、音乐、图画、化学、代数、几何、俄语等。

  附 图

(一)1848年前学校课程设置表



(二)1848年至1881年中小学课程设置表



  一九六一年以后,为了适应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不断改革。一九六七年,小学的程课有;语文,算数、体育、音乐、美术、劳动、常识、政治、学农等;中学的课程有:语文、体育、音乐、美术、劳动、农基、农技、物理、化学、政治、地理、卫生常识、历史、畜牧、学工、学农、数学等。

附图1887年中小学课程设置表



  一九六九年后,中小学改为九年一贯制。教材内容大减,所开科目和一九六七年大致相同,但劳动增多,所开课程有名无实。

  打倒“四人帮”后,一九七七年教育部改革了学制,课程和“文革”期间有差异,突出的是减少劳动课,增多了文化课的课时。一九七八年小学的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外语、自然常识、体育、音乐、美术等,中学有: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自然常识、地理、历史、生物、农基、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

  附 表

一九七八年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


  注:上课总时数系除复习、考试外的实际上课总时数

  一九八二年以后,中、小学的学制不断改革,课程也在不断变更。一九八二年小学增设了思想品德课,把语文课分为讲读、作文、写字 3科。中学,除重点中学改为六年制外,一般中学还是五年制。在原有课程中取消了自然常识和农基。

  一九八五年,中、小学都改为六年制。在小学课程中增设了唱游,在语文课中又增设了说话。在中学课程设置中有两套教学计划,一是高中阶段不分文、理科,一是分文、理科,教学时数不同,所设课程也有变化。

  附 表

(一)1882年全日制五年制小学课程设置表



(二)1982年中学课程设置表



(三)一九八五年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学教学计划



(四)一九八五年全日制六年制中学教学计划1


  (注)劳动技育课,初中每周按4节、高中每周按6节计算

(五)一九八五年全日制六年制中学教学计划2


  注: (一)为侧重文科的选修,(二)为侧重理科的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