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科技论文选读 选读,主要选自萨尔图区科技战线上的同志们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科技论文。原选15篇,反映了全区各条战线上的科技成就,但由于志书篇幅所限,经区志办和党委讨论,拿掉 9篇,只留6篇短文。其中有国际发行的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的1篇,全国发行的国家二级刊物上发表的2篇,全国性会议交流材料1篇,省级报刊发表的2篇。
《醉亭翁记》详注简析 (本文发表于国际发行的国家一级刊物《语文学习》83年 10期,选入《<大学语文>评析五十篇》一书)
《小城三月》的思想性与人物形象来源慢谈(节选)(本文发表于《北方论丛书》第四辑)李重华 小说中的翠姨。“生得并不十分漂亮,但是她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地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好象她的手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的样子,她怕把它触坏了似的轻轻地捏着”。这是一个具有中国女子特色的典型形象:善良、温柔,独具一种悲天悯人的气质。她的身上有着中国劳动妇女典型的祥林嫂式的宗教虔诚——相信命运,只是一双鞋子没有买到,便慨然落泪:“我的命,不会好的”。她内心有着执着的追求:“她的恋爱的秘密就是这样子的,她似乎要把它带到坟墓里去,一直不要说出口,好象天底下没有一个人值得听她的告诉……”她太自爱自重:“她是出嫁的寡妇的女儿,她自己一天把这个背了不知多少遍,她记得清清楚楚。”她又有无法改变的个性:“我小时候,就不好,我的脾气总是,不从心的事,我不原意……这个脾气把我折磨到今天了……”这就是小说中的翠姨形象。这是个悲剧形象。在小说描绘的现实社会中,每个人,特别是妇女们“不从心的事”太多了,“我不原意”又能如何?萧红本身的婚姻之事也是不从心的,当然“她不愿意”,她选择的是背叛封建家庭,愤然出走的反抗道路。翠姨呢?虽然“折磨到今天”,但“心里只想死得快一点儿就好,多活一天也是多余的”,只能以死来做消极的反抗。
小说中翠姨的形象,是真有其人的。萧红的继母确实在先夫家留有一个孩子,姓黄,乳名叫开子,同辈的姐妹称她开姐,晚辈的称她开姨。这个人,如萧红在小说中所描绘的,长的虽不十分漂亮,但却有一种女人独有的风韵,所以人们都很喜欢她。她也确实同萧红的伯父的儿子发生过恋爱关系。萧红怎么会知道这件事呢?还在小学读书的时候,萧红就常到她这个外祖父家去。萧红家在呼兰南关,她这个外祖父家在呼兰北关,两家相距较远,所以有时去了就住下了。住下的时候,除了她一位比她小两岁的姨陪着,就是还要请来她这位比她大三岁的姨陪着。这两个人,是萧红少年的亲密伙伴。如今她的小姨梁静芝老人还健在,谈起此事是意味深长的。后来,萧红去哈尔滨读书,她的这个外祖父家又有新规矩: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都把亲戚家的姑娘们接来看花灯,这是姑娘们喜相逢的吉日,也是她们说知心话的良时。萧红就是在这个时候知道开姨的秘密的。萧红对开姨的这门亲事,虽然没直接表明看法,但她却通过对她小姨将来订婚的意见,也算明朗地说出了自己的态度。她说,找婆家不要找有房子有地的,一过门儿就侍候人。家,人多了,大盆都端不动。要找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人。她小姨很信她的话,就找了个房无半间地无一垄的读书人做了丈夫。但开姨没念过书,自己做不了主,一切都听父亲安排。可是,父亲的安排又不从心,她相爱的人又无法接近,所以便忧郁成疾,确实是在乡下姓金的女婿要来迎娶的时候,悲惨地死去的。她的死曾给萧红带来过很大的悲哀。但结局是无法挽回的。萧红认为开姨是旧风俗旧习惯的牺牲品,是人类的愚昧所造成的。做为她的朋友和知己,她直该向社会提出控诉,这就是这篇小说的成因,也是翠姨这个文学形象的社会意义。(作者为萨区电大讲师)
谈导引点穴法(本文发表于《成人教育》86年第1期)王皓 改革成人教学是当务之急。在这里我只谈谈非常适于成人教学规律的“导引点穴法”。
一、何以命名
什么叫“导引点穴法”?
导引,即教师引导。点穴,原指拳术家的一种武功,今以“导引点穴法”命名,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员把精力集中在教材的最要害最关键之处去学习的一种教法。
这种教法,先要抓住一个单元中某篇最关键的文章,引导学员“解剖麻雀”;然后再引导学员用“解剖”中所学知识和所获智能去挖掘其余文章,以带动全单元的教学,起到点穴作用。对其余文章可抓住一个或几个关键问题,进行点穴,以带动全篇教学:或指点学员用“点穴法”登台讲课;或组织讨论,教师答疑;或朗诵,体会课文精神和写法;或默读,写读后感;或看辅导材料,自我解决问题等,以达到练目、练耳、练口、练手、练思维等五练的目的。
这样教法的主要特点是“快节奏、抓关键,带动全局”学时少,学习量大。旧法需要十几个小时讲完的课,用这种教法,有两三个小时就满够了,而效益却会远远超过旧法。
这种教法所遵循的教学原则,是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所提出的“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二、提倡根据
运用“导引点穴法”的主要根据有二:
(一)“导引点穴法”是“三个面向”的需要。中国要建成四化,要紧跟世界新的技术革命浪头,要适应未来的信息社会,中华民族的知识和智力必须迅速增长,否则就难于在未来的世界上生存。“导引点穴法”正是迅猛增长知识、高速发展智能的一种教法。
(二) “导引点穴法”是成人教学规律的需要。成人教学特点:面授时间少,教学任务重,要“速成”;成人本身特点:自学能力强, 理解能力强,只要点一点穴, 就会融会贯通。而“导引点穴法”正是以自学为基础的“速成”教法。
三、具体教法
运用“导引点穴法”必须根据单元教材特点的不同、学员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不能千篇一律。现以中函预备班《文选》诗词单元为例,阐述如下。
这一单元共 4首诗词: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陆游的《书愤》、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还有一篇知识短文《诗歌的一般知识》。教学安排如下:
(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 5篇诗文的“穴”,要重点讲。它的难度最大,又是千古名著,具有代表性。从思想内容上看,它是一首最典型的爱国诗篇,从体裁上看,它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从写作特点上看,它不仅具备律诗的特点,也具有一般诗歌的三大特征。把这首诗讲好了,就能使学员触类旁通,有利于理解另三首诗歌。这样就可“讲一带三”,起到点穴作用。此诗的关键是实词和句法,点好了此穴,全诗的内容和形式便可迎刃而解。同时也使学员们学到了研究诗词的方法,以便自学。教者提出如下问题,导引点穴。
1.首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忽传”对全诗起了什么作用?“涕泪”的含义?
2.次联:“却看”、“妻子”的准确含义?“愁何在”的句法特点?诗书为啥要“卷”?
3.三联:“白日”、“青春”古今区别?为什么不说“唱歌”而说“放歌”?不说“饮酒”而说“纵酒”?
4.尾联:应怎样理解“即”、“便”、“穿”、“下”、“向”几个词的含义?
5.全诗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诗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对上述问题,主要是引导启发学员讲,必要时需要提示指点。例如:学员把“涕泪”一句解为 “杜甫哭得鼻涕、眼泪流满了衣裳”,教者便马上板书 “涕、泗、泪”三字,指出古代“涕”指“眼泪”,“泗”指 “鼻涕”(《诗经》“涕泗滂沱”);后来 “泪”代了“涕”,“涕”代了“泗”,而“泗”一般不用了。这里“涕泪”连用,是联合式合成词,要讲成“眼泪”。学员把“妻子”讲成“老婆”,教者提示:“妻子”在古代是两个词,“妻”是指“老婆”,“子”有三义:一指 “儿女”两个概念,本诗即此义;二指 “儿子”与今义同;三指“女儿”(《论语·公冶长》“以其子妻之。”指孔子女儿)。有个学员反问教者:杜甫为什么要把诗书卷起来收存?老卷不就卷坏了吗?教者即挂起准备好的小黑板,上画唐代盛行的卷轴书籍图;教者稍一指点,学员便茅塞顿开。
最后一个问题是:学员由于缺乏地理知识,对“即”、“便”、“穿”、“下”、“向”几个词的准确含义搞不清。教者打开幻灯,映出杜甫想象中的归乡路线图。
然后结合地图一指点,学员便豁然开朗。“即”、“便”表时间短,速度快,诗人归心似箭;“穿”形象地写出巫峡地势脸窄和水势迅猛;“下”具体反映了我国从西到东由高而低的地势,“向”点明洛阳是诗人的故乡。
关于板书提纲,逐步形成如下:
关于总结诗的特征,及格律知识,由幻灯映出(略)。
(二)对《书愤》《沁园春》、《周总理,你在哪里》三首,教者打开幻灯,先分别映出诗的结构提纲,略加分析,次映出意境图,稍加指点;最后与《闻》诗对比异同略加说明,关键处予以点拨即可。(三)《诗歌的一般知识》:分散讲。关于“诗歌的特征”放在讲《闻》的特征时结合讲,“诗歌的分类”放在总结四首诗词的异同时讲。
(四)总结四首诗词的异同和布置课外作业,幻灯映出(略)
四、一点注意
运用此法,必须以学员的自学为基础,没有学员的自学便没有“导引点穴法”的质量,既难导引,更难点穴。一般来说,课前必须发预习提纲,引导学员自学。提纲中要有空白,以便学员作题,还便于教师检查。“诗词单元”预习提纲如前:
课堂上应有清晰完整的板书提纲,以引导学员自学。课后还应布置作业,以督促深入自学。
(作者为大庆市萨尔图区教师进修学校中教一级语文教师,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管见 (本文是八四年中国教育学会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第三次年会交流材料, 被社联评为一九八四年优秀社会科学论著)
任立平 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多类别的改革。不管这一改革涉及到多少方面,要想取得改革的明显效果,提高语文教学的高效率,关键是教材的改革。而教材改革的主要内容则是文章的编选。
自从十九世纪末叶。语文成了一门独立学科以来,语文教材的改革和建设一直没有间断,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笔者认为只不过是在微观世界方面作了局部改革,没有从宏观世界方面进行根本的改革。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改革,都是日趋为适应上层建设和经济基础服务的,都是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而发展的。“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 (《邓小平文选》第104页)。如果语文教材只从微观世界方面进行局部改革,不从宏观世界角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难以适应当今世界“知识革命”的迅猛形势,也难以适应我国四化建设的飞速进程。所以,我们必须用战略的眼光来指导语文教材的改革和建设。
科学的语文教材,不仅会促进语文教学改革,还能给未来的语文教学以深远的影响。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制度中有很多具体问题”,“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邓小平文选》第52页),要“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 (《邓小平文选》第101页)。纵观人教社中学语文编辑室新修的五年制中学语文课本,较之原来的试用课本有不少改进,选文、作注、设计思考和练习、编写知识短文等诸方面都注意了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相结合,特别是按《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序列比较明显。但是,这套课本选编的文章内容比较脱离学生的生活基础和社会的实际需要,而且也难以适应现代科学文化的飞速发展。
展望:“三个面向”,宏观语文教学,中语教材选编的文章首先应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就,适应现代科技文化的飞速发展。在课本选编的三百课课文中,说明文只有三十四课。占百分之十一点三,而且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说明文仅十三课,占百分之四点三。这个失调的比例难以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能够反映八十年代世界科技文化先进水平的科普文章却廖廖无几。语文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增加科学文艺、科技说明文,以便进行科普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其次,应符合学生的生活基础“教书非教最先进的内容不可”。
中学阶段的学生,适当地学习一些中外历代名家名篇,继承前人的文化遗产,对于提高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部分学生将来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工作,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脱离学生生活基础的选文过多,硬让八十年代的青少年大量地学习与他们的生活相隔很远的文章,显然不太合理,这既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又不符合他们的思想基础、生活基础。因为“现代的青年有现代青年的生活,古人所写的文章内容形式固然不合现代青年的需要,就是现代作家所写的文章,写作时也并非以给青年读为目的,何尝能合乎一般青年的需要呢?(《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78页)。只有“教最先进的内容”,学生才能学的积极、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应“符合我国实际情况”。“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岂不是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邓小平文选》第 104页)。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在谈到选择教材时指出:“注意它们在实践中的意义,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教育意义”。(《教学论》第69页)。所以,教材选编内容必须急社会之需要,适当减少文学作品,增加实用文章的篇目。就语文学科来说,“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语文训练,这是一个教学过程,它与将来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用过程和实用文字是有所不同的。但是,必须看到在学校里训练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将来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运用”。 (《中学语文教学》一九八四年第四期第 18页)。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学毕业生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要去从事工农业生产。他们所需要的是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中的各种实用文体,诸如计划、总结、合同、报告、产品说明、工作汇报等等。恰恰相反,教材却大量选入文学作品,再加之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追求铺张的描写、华丽的文风。大讲巧妙的构思、新颖的立意,确实使学生感到有些昏昏然。这岂不是本末倒置吗?叶圣陶先生在一九四九年草拟的《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中学语文教材不宜偏重文艺”,“偏重文艺、忽略了非文艺的各类文字,学生就减少了生活上的若干受用,这是语文教学的缺点”。(《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01页)。
(作者,大庆市第二十一中学副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会员)
我省农村市场浅析(本文发表于《财贸经济研究》)高玉英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以来,我省农村和全国农村一样,通过落实各项农村的经济政策,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民购买力大幅度增长,其投向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过去农民主要以购买生活资料为主,个人不购买或是极少购买生产资料;现在农民的购买力的投向是先生产、后生活。对生活资料的需要,从中、低档转向中、高档。
一、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改变。过去、以社、队为经营单位时,生产规模大,生产资料由集体购买,需要大中型农机具多、小型农机具少;实行承包后,以家庭为主,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由千家万户自己购买,这样就使农村从过去主要以购买大中型农机具为主转向以购买中小型农机具为主。以拖拉机为例,一九八三年大型拖拉机销售量比上年下降 42.3%,而手扶拖拉机的销售量却上升一点零八倍。
二、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近四年来,由于我省农业不断增产,商品率迅速提高,加之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价格,使农民收入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一九八三年全省农民货币收入比一九八○年增长121.5%,比一九五二年到一九七九年二十八年间平均递增幅度高18.5%,一九八三年末,农民手中持币量达十四亿四千万元,约占城乡市场总持币量的48.8%。农民购买力不断提高,使农村市场销售额急剧上升。一九八三年农村市场商品零售额比一九八○年增长116.5%,四年平均增加额比前二十八年平均增加额高一点六七倍。
三、农民由自给性消费向商品性消费转化。一九八三年全省农民平均消费水平,从一九八○年的72.60元提高到 171.05元,增长135.5%。在农民消费品中,自给部分所占的比重下降,商品部分比重上升。一九八三年商品性支出的比重,已由一九八○年的46.5%上升到78.2%。农村消费结购的变化,表现在住房方面,不少农民开始建筑砖瓦房,购买大量建筑材料;表现在穿的方面,过去以价廉耐穿为主,现在转向讲究质量和样式。目前化纤织品、化纤服装在农村已成为畅销品。高中档的呢绒、绸缎毛衣裤等需求量也成倍增长。表现在用的方面,农民已不满足普通的缝纫机、自行车、手表等“三大件”,部分农民家庭开始购置电视机、洗衣机、收录两用机,电风扇、沙发、立柜等高档消费品,表现在吃的方面,从过去只求吃饱开始转向讲究营养,粗粮比重减少,细粮比重上升,对肉蛋禽的消费量也在增长。
四、农民队伍结构的改变,对商品有了新的需求。近几年,在农民队伍中,青年农民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他们大部分有一定文化程度,在农业第一线从事专业工作,已成为农民队伍的骨干力量,并且在经济上和家庭生活上逐渐占据主要的地位。他们在生产上,追求科学技术,对小型动力、农机具和科技用品的要求比较迫切。据绥化地区统计,全区有文化的青年主持家庭经济约占 60%,其中有一半左右要求购买手扶拖拉机、小四轮拖拉机、动力喷雾器、小型柴油机以及电子计算器、化验仪器,科学技术丛书等。在生活上,不少青年特别是女青年穿起了城市新式服装,许多农民家庭摆上了各种新式的家具和多种耐用的高档消费品。有的青年结婚要名牌自行车、高级手表、大立柜、皮沙发、折叠椅、大皮箱、纯毛毯和高级毛料衣裤。现在农民对混纺毛线、深色化纤涤卡、布衣服、猪皮鞋等已销路不畅。
五、农民货币收入在时间上趋向平衡,逐步改变着以往市场的淡旺季情况。过去,农民货币收入主要靠秋收出售粮食等农副产品,现在由于发展多种经营,提高了商品率,农民可以随时出售自己经营的农副产品,取得货币收入。这不仅在数量上增大了购买力,而且使购买力在时间上也趋向平衡。这就直接影响着市场的情况的变化。现在不少地区,已出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淡季时间缩短,旺季时间延长,淡旺季已不象过去那样明显了。这就要求市场商品供应不能墨守成规。
(作者为萨区商业科干部)
治急性外感热的体会(本文发表于《乡村医学杂志》83年第3期)高洪文 薛广成 外感热病是由于身体一时之虚,气候多变,寒暖失常,感受六淫戾气,使外邪侵入人体所致。以发热为主要症状,发病急、传变快、变化多,并且以季节性或流行性为其特点。
一,急性外感病的分期和治疗:
1.初期:外邪入侵,病之初起,客于肌表,留于上焦,郁于肺卫。
治疗。风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风热;辛凉解表,清肺透热。
同时风寒、风热两型,还要根据兼症不同而加相应的药物。
2.中期;病邪在初期尚未制止,势必向里传变,而进入气分,胸膈、胃肠及膀胱。
治疗;凉解清透,因势利导,逐邪外出。
3.后期:疾病的主症已经痊愈,以阴津亏损为主要表现。治疗:养阴清热,扶正祛邪。
二、例1:病例介绍
患者,王××,女, 3岁,其母代述:该患三天前见恶寒发热,哭闹,涕泪频频,咳嗽,今见疹出回急, 饮食不进,兼有腹泻。查体:T:39℃,疹子含于皮内欲出不出,呼吸喘促,鼻冀煽动,舌质红,苔黄,脉数。
诊断;疹毒内陷。
治则,宣透救逆,解毒。
方药。清疹汤加减。 (自拟)
薄荷5g连翘7.5g双花10g大青叶7.5g大力子 5g川连5g元芩7.5g全蜕5g杏仁7.5g白芍 10g木通5g生山药15g滑石7.5g羚羊5g犀角7.5g。
一剂水煎分服。经服剂后,热退,余症消失。
例二:
患者,马××,男,40岁。因外出受凉后,而见高热恶寒,头身痛,无汗,烦燥口渴,渴欲饮冷水。
查体:T:39.8℃,舌苔白微黄,脉浮紧。
诊断;外感表实兼里热症。
治则。解表清里。
方药:大青龙汤加味。
生石膏100g杏仁15g麻黄15g桂枝15g双花26g连翘20g大青叶25g甘草10g生姜3g大枣3枚为引。
一付:水煎分温服。该患于诊病当日上午九时作药,于下午三时许,体温逐渐下降,一剂服完,病即愈。
三、体 会;
我们经多年临床实践谈以下几点体会:
1.治疗急性外感烈病利在速战:
外感热病初起多为邪盛而正气未衰,《温病条辩》日:“治外感如将”,邪去而正自安,以免养痈遗患,众所周知,伤寒易于伤阳,温病易于伤阴,故速战可免此劫难。
2.掌握退邪出路及辩证施治是热退的关键:
外邪入侵,治疗时务必使邪有出路,切不可关门缉盗,其出路有:汗、下、通利小便等法,其中发汗是治疗高热病的常见之法,故内经有:“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之说,此法无论初期、中期均可用之,但切不可大汗,以防亡阳伤阴。同时还要根据邪气之不同,辩证施治,并非一见到高热病就用清热解毒及发汗之药。
3.剂量服法:
打破以往用药常规,认准病症,单位药剂量要大,但亦要根据病情体质而定,频饮常服。在煎法上一律轻煎。频饮优点能使体内常存药利,并能使凉润之气在上,以防寒伤下焦,病愈立即停药,过剂反会伤正留邪。
4.清热解毒药药理作用:双花、连翘、大青叶、黄连、公英、地丁、黄芩等都具有广谱抗菌素作用,其中大青叶、板兰根对某些病毒或染亦有较好的疗效。同时,经动物实验证实生石膏有较强而快的解热作用。经查阅许多资料,证明此药性味甘寒,清热不伤阴,只要辩证无误,即可放胆使用,更无败胃之虑。这些都给我们临床在治疗急性感热病在辩证、辩病用药方面提供了可靠依据。我们认为即要注重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在辩证及辩病用药之时,应考虑对不同菌种,有针对性地用药,这种治疗方法可能较单纯性辩证论治效果更佳。
(作者原为萨区人民医院中医师,现转到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