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衣食住行
第七编 社会
第一章 风俗习惯
第一节 衣食住行
一、衣
建国前,本区居民的衣著和东北其它地区大体相同。
在晚清时期,清朝官吏的衣帽等级森严。从其衣帽上,一目即可看出其身分和等级,而农民的衣著全为粗布短衣,颜色多为青、蓝、白、灰等色,只有过年时,才穿长衫。当时的地主、富商多穿绸缎、呢绒的外套、长袍、马褂、坎肩等,其冬装多是狐貉轻裘,帽子则为“帽头”。
在民国时期,民国政府官吏多穿中山装,戴毡礼帽,也有的穿长袍马褂,知识分子多穿长袍、长衫。农民冬天戴毡帽头(前后两小耳,左右两大耳)。有白、红、黑三色。帽耳上缝以狗皮,稍富有者缝狐皮,冬鞋多穿靰鞡。上等的用牛皮、次等的用马皮、猪皮缝制,穿时可絮入捣软的乌拉草,稍富者可套入毡袜。
伪满时,一般公务人员,一律穿协和服 (多为草绿色,前暗扣、四个兜、背后有横带,上下有一道褶、翻领), 戴协和帽或战斗帽,少数人穿西装、皮鞋、戴礼帽。女职员多穿紧身旗袍,双臂裸露,或穿裙子,有的烫发、穿高跟鞋,贫苦农民都穿布衣(多为更生布)。军队、警察有军服和警装,还佩戴肩章,学生穿学生制服(有三个兜的,有四个兜的)。
解放后,首先消除了人们衣著上的等级观念。不论农村、城镇多穿制服,也有穿中山装的。颜色多为青、绿、蓝、灰。帽子多为制帽。男女都是短装,从穿布衣到穿涤卡、涤纶、呢子,毛料等。还有人喜欢穿军服、戴军帽。鞋有皮鞋、布鞋、胶鞋。少数青年妇女喜欢烫发、穿花衣,夏穿裙子。已婚的青年、中年妇女烫发的人越来越多。近年来,穿西装的男女越来越多了,有少数妇女喜穿旗袍,还有人打耳眼戴耳坠等物。
二、食
本区居民食粮以苞米、小麦、谷子等为主。此地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以农业户为主,职工人数很少。一九六○年油田开发后,职工逐渐增多。
目前,萨尔图区居民基本上是职工户。职工的食粮,从一九五三年国家实行统购统销后,全由国家统一供应。按工种定量分配粮油,细粮供应量逐渐增多,而面粉从以前的每人每月五斤,增到现在的十五斤,年节还要增多,有时还供应一定数量的精粉。大米分东北大米和南方秈米两种,每人每月二斤,杂粮的品种主要有玉米面、大碴子、小米、高粱米等。
猪肉、鸡蛋以前是定量供应,现已取消定量,任意购买。水果、蔬菜可自由选购。
居民饮食方面:一九六四年以前是包米面窝窝头、包米面发糕、小米饭,高粱米饭等。现在由于党对大庆市职工生活的关怀和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细粮已基本上取代了杂粮的主食地位。居民常吃的饭食主要有以下几种;饺子、面条、馒头、花卷、油饼、米饭等。
目前,多数男人有喝酒、吸烟、饮茶的习惯,部分人家还保留淹酸莱、下酱的传统。
三、住
解放前,本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十分简陋,大都是自盖的土平房,房子的大小,间数不一,有两间、三间。房子分正房、厢房,多数为一面窗户,而窗户朝南的正房居多。
建国后,特别是一九六○年石油会战期间,职工们多住干打垒 (一种用湿土垒积起来的房子) 野外工人住帐篷,条件十分艰苦。随着油田的开发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居民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盖起了大量砖瓦结构的职工住宅,并安装了电灯、暖气、自来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幢幢崭新的职工住宅楼拔地而起,街道两旁楼房林立,十分美丽壮观。部分居民欢天喜地迁入新居。楼房多为五至六层,前后都有阳台,楼内分两代户 (两个卧室)和三代户 (三个卧室),设有厨房、厕所、冷藏室、壁橱、下水道、安有自来水、暖气,配有石油液化气罐,有的楼房还带有淋浴设备,条件十分优越。
不久的将来,全区的平房必将被楼房所取代,使全区居民住宅楼房化。
四、行
解放前,萨尔图区人烟稀少,一片荒凉,除了草原,便是接连不断的碱水泡子。只有一条铁路从东向西穿过;没有公路,也少有大车路,偶尔能见到一条小毛道。人们走路常走在泥水之中,即使在石油开发初期,人们也总是在泥水中走路。据说,那时大庆站前是一片大水泡子,芦苇丛生,没有一条平坦整洁的道路可走;下火车到大庆一中去,往往还要蹚着泥水走路。现在的形势可就不同了,市内公路如网,主要支干线共37条,基本上都是水泥浇筑路面和沥青路面不是高级路面,就是次高级路面,公共汽车四通八达。人们上下班,近者可在林荫路下缓步前行,吸着新鲜空气,十分舒畅;稍远者可骑自行车或摩托车上下班;也可坐公共汽车,汽车票可在本单位全部报销,但多数人是喜欢骑自行车的;有些单位还有通勤车,上下班十分方便。有些住宅楼前后,还建有花坛或凉亭,老人们很喜欢散步、观花或谈心,真是幸福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