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土壤利用和改良

第三节 土壤利用和改良



  土壤利用一向以农用地为主。全县土壤总面积11 137 066亩,其中有耕地 447 176亩,占土壤总面积的4%。林业用地9 728 595亩,占土壤总面积的 87.4%,果园占土壤总面积的0.08%,城镇占0.1%,道路占0.55%,宜牧草场占 2.6%。有人参1 320亩。宜农荒原150 072亩,但多分布在偏远山区,不宜开垦利用。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土壤资源利用趋于科学化。

  全县1958年开始土壤改良,根据不同的土壤、土质及水利条件,各乡、镇采取了不同措施,对土壤进行逐步改良。三岔口朝鲜族乡光星一村采用秸棵还田和增施农家肥的办法改良水田的板结。绥阳镇柳茅河村从1974年到1976年对白浆土地增施农家肥和草炭过圈肥,改良了全村的白浆土地。

  东宁镇南沟村,过去是地上无林、地下无水,水土流失严重,冲刷沟遍及山坡,村屯和农田见不到树木,连人的饮水都困难。如今坡地修筑梯田720亩,占耕地面积60%。荒山坡上植树造林300亩,其中200亩已成林。综合治理了15条冲刷沟,粮食单产60年代只有 150斤,1984年已增加到400斤。

  道河乡岭后村有 1 200亩冷浆、板结、贫瘠的自浆土地,从70年代初开始增施优质农家肥,同时施用了 4万立方米腐殖土,使白浆土得到了改良,玉米亩产由改土前的350斤,提高到670斤,有机质含量也由改土前的2.86%提高到4.18%。

  道河乡通沟村,三岔口朝鲜族乡新立村,东宁镇一街、夹信子等村营造了防风固沙林,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

  耕作栽培采取了合理轮作、精耕细作。东部盆地农业区气候温暖,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和大豆等大田作物,是全县的主要粮食产区。实行了四年轮作制,即玉米——小麦——大豆——杂粮(或经济作物)。中部冷凉河谷农牧区,实行了三年轮作制,即玉米——小麦——大豆。高寒冷凉区也实行玉米——大豆——小麦或小麦——大豆——杂粮三年轮作制。随着家庭农业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新的多种形式的轮作制正在不断探索。

  在水土保持方面,贯彻了以防为主、治管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到1985年,全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3 756亩,占水土流失面积的 12.9%;营造水土保持林32 600亩;修筑梯田29 900亩;治理冲刷沟134亩;改良自浆土和砂土 8万亩。全县已建成小型水库4座,塘坝13座,机电抽水站88处,电机井202眼,小型灌区53处,万亩以上灌区2处,排水渠75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5.6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