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历史沿革

第三篇 建置

第一章 行政建制和区划

第一节 历史沿革



  东宁地区虽处于高纬度,因距日本海较近,受海洋气候影响,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依山傍水,气候温和,植物茂密,动物繁多,是适于人类居住的理想场所。据黑龙江省考古队几次发掘认定:在遥远的旧石器时代距今约一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推断在地质学上的筇四纪晚期冰河最后一次退缩后,古人类就从华北迁徙到这里来了。

  秦汉以来,中原地区已经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东北古民族仍过着原始社会生活,但经过长期繁衍,原始部落已密布绥芬河、瑚布图河沿岸。

  1972年,黑龙江省考古队调查了绥芬河从三岔口到后五排、瑚布图河左岸自三岔口到庙岭,共发现秦汉时期遗址20多个。

  团结遗址:位于瑚布图河支流大肚川河南岸的一级台地上。1977年,省考古队和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师生联合对该遗址进行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达 1 300平方米,清理出原始社会居住址10座,根据科学院对其进行碳14的科学测定,第5号房子最早,距今 2 300年左右,第8号房子距今约2 120年±85年;第一号房子距今约1925年±80年。

  和团结遗址文化面貌近似的大城子西窑地的第2号房子,测定距今约2 150年±80年。这批遗址距今年代约为2 300年至1 950年之间,相当于中原的战国后期到东汉时期。

  团结遗址出土的铁镰、汉代五铢钱、陶豆等文物,都是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实物资料。据省考古队研究,团结遗址的主人,可能是汉代的沃沮人。
  汉代的沃沮,以后被北方的勿吉人驱逐到鸭绿江流域,这一带居住着勿吉人。

  勿吉是南北朝(420~599)时期的名称,到隋唐时期(587~907)改称靺鞨。据《吉林通志》
记载,靺鞨七部为;

  粟末部,居最南,依粟末水(松花江)上游以居;

  伯中部,在粟末部东北;

  安车骨部,在伯咄部东北;

  拂涅部,在宁古塔周围;

  号室部,在宁古塔之东;

  黑水部,在粟末部西北;

  白山部,在延吉、珲春一带。

  东宁地区当时可能属于白山部或号室部。

  一、唐代(618~907)

  东宁地区属于渤海国的率宾府。率宾府是绥芬河流域较早的行政建置,距今已有 1 300多年。近代历史学家都认定率宾府治在双城子(今苏联的乌苏里斯克)。最近,黑龙江省考古队根据多次发掘材料,认为东宁镇的大城子村,可能是渤海国时的率宾府治所在地。其根据是:大城子是一座典型的渤海平原城。也是绥芬河流域最大的古城,比双城子两个城还大,又出土过大量的渤海文物。

  “率宾”在满语为“锥子”的译音,以后的“恤品”、“速频”、“苏滨”、“绥芬”都是率宾译音的演变。

  二、辽代(916~1115)

  公元 916年,契丹族领袖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八部,平定了“奚”和“室韦”建立了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辽在绥芬河流域仍设率宾府。

  高句丽在渤海灭亡后,不断北侵,辽国经常和高句丽发生争端,当时辽和高句丽的分界线可能在珲舂河一线,高句丽在海兰江以南修筑了九城,辽为对抗高句丽,也曾修筑了九城,现在东宁县道河公社的红石砬山城和后五排山城可能和辽时期的九城有关。

  三、金代(1115~1234)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生女真完颜阿骨打称帝,改国号大金。天会五年(1125年)灭辽,在绥芬河流域设“恤品”路。金宣宗贞祐三年金国大将蒲鲜万奴叛金,踞东京(今辽阳)自称天王,国号“大真”(或谓大夏)。不久,兵败势迫,投降蒙古。既而复叛,转入女真故地,于贞祐四年(1216年)攻破金之上京(今阿城),称东真国(或谓东夏)。

  金天兴二年(公元1233年),蒙古大军围东真的南京城 (今吉林省延吉县东10余里之城子山山城)拔之,开元(今依兰境)、恤品(今绥芬河流域)两路亦先后下,东真国历19年而亡。

  民国 9年(1920年)田徵明撰写的《东宁县志略》记有:“宋时属金,隶予行营都统,名日都统所,其郡城遗址犹存,在治城西40里,今名‘呼伦布崴’,邑人曾于该地掘得铜印一颗,方约二寸,正文四篆日‘都统所印’,背附八字,日‘贞祐六年行六部制’,以此证之,确系金宣宗时为都统所在地”。

  按:金宣宗完颜确于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曾改元贞祷,到嘉定十年(1217年)又改元兴定,贞诺并无六年。贞祐四年后,绥芬河流域曾属东真国,东真国是否能沿用贞祐年号,尚无实证。

  呼伦布崴(现名葫萝卜崴),在今东宁县城西 6里绥芬河南岸。该地在民国初期,还有一些大砖厚坯,确系古遗址,因未发掘,是否曾是金代都统所在地,无法确定。现在该地经过多年垦殖,已无遗址痕迹。
  四、元代(1271~1368)

  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改国号为元,建立了元朝,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统一了全中国,在全国设11个行中书省,东北为辽阳行中书省。

  宋咸淳二年(1266年),忽必烈在乌苏里江以东滨海地区南部,设置恤品路宣抚司,后裁撤,并入开元路。

  五、明代(1368~1644)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平定了东北地区,先后在东北设辽东都指挥使司和奴尔干都指挥使司,在绥芬河流域设置了率宾江卫。

  明神宗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族领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女真族统一东海诸部后,把一些归附人口迁往宁古塔为其驻牧,或使披甲赴兵役。

  据民国 9年(1920年)田徵明撰写的《东宁县志略》记有; “……后人民绝迹,历元明清三朝,荒墟者五百载。有谓金人内侵,全部居民皆徙者……”清以来,又实行封禁政策,东宁地区,长时期荒无人烟。崇祯八年(1635年)改女真为满洲。崇祯九年(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

  六、清代(1644~1911)

  顺治十年(1653年),清政府在今海林县的旧街,设置了昂邦章京(总兵官),管辖着东北北部广大地区(包括外兴安岭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

  康熙元年(1662年),改昂邦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康熙五年(1666年)将军由旧街移驻宁古塔(今宁安)。康熙十五年(1676年),将军移驻吉林,仍称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宁古塔设副都统管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改将军为镇守吉林乌拉等处将军。

  清以来,东宁地区一直为宁古塔辖区。清兵入关后,为保护其祖先发祥地,将东北大部划为禁区,不但不许汉人进入,也禁止满族人进入,致使这一广大地区长期荒凉,给沙俄入侵以可乘之机。咸丰八年(1858年)在不平等的《瑷珲条约》中,中国丧失了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公里土地;咸丰十年(1860年)乘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之机,沙皇俄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夺去了乌苏里江以东的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瑚布图河成为中俄界河,东宁地区成为边境地区。

  东北疆土连续大面积地被沙俄夺去,迫使清政府认识到封禁政策的错误,开始开放边禁,移民实边。至此,长期荒凉的东宁地区,再度开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