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县城
第二章 县城乡镇
第一节 县城
建县以来,东宁县曾有四处县城,此处只记今县城东宁镇,其余见“乡镇”节。
东宁镇原名小城子,因有古城墙遗址,范围比大城子小,故名。
东宁镇地处绥芬河渡口南岸,东宁盆地西端,扼东宁平原出入咽喉,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温和,早在开辟初期,即有垦民来此定居。清光绪八年(1882年)开辟宁古塔到三岔口驿路时,已经形成村落。绥芬厅时期(1903年)属讲礼社,民国6年(1917年) 属第三区,伪康德元年(1934年),属北河沿保,伪康德6年(1939年)县公署从三岔口迁此,从此改称东宁。
随着县城的改变,三岔口的商店、作坊、居民全部拆除旧居,来此建房。日伪当局对城址进行了规划,公路东小河南划了三条大街:最南部为神风街,中间的为中大街,北面的叫丰国街。这三条大街是主要商店和作坊区,原小城子及其以北为居民区,公路西小河南、北是机关、事业和日本人居民区,到伪康德8年(1941年)居民达到1万人。
伪康德6年(1939年)成立东宁街后,在街内以公路和小河为界划为4个区,公路东小河北是大同区,为居民区;公路东大河南是安宁区,为商业区;公路西小河东(这段小河为南北走向)是昭德区,为日本人居民区;公路西小河西为钦明区,是机关单位区。伪东宁县公署和警察本队,位于西山根(今砖瓦厂北),日本宪兵队和东宁警察队在今县委和公安局处。
1945年8月,伪满垮台后的东宁县治安维持会和1946年1月改组的民主政府,在街中心广场北侧新建成的伪兴农合作社的二层楼房内(今医院门诊处,巳于1946年烧毁)。
1946年10月,县政府设在铁工厂院内(今农机公司处)。
1948年10月 1日,撤绥阳县并入东宁县,县政府迁至绥芬河镇,东宁街为第三区政府所在地。
1952年,县政府从绥芬河迁回后,设在原东宁伪军人会馆(今县政府处)。
1974年,拆除伪军人会馆旧房,建成县政府大楼。
县城面积 5平方公里,现有(1985年)居民31 381人。镇内工业有机械、农机、陶瓷、砖瓦、水泥、纺织、制革、橡胶、汽车修配、火力发电、制油、制酒、铁、木工厂等92家;有国营百货商店和糖业烟酒、供销合作、集体和个人商店333个;有中学3所,小学6所,职工中专1所,技工学校1所;中西医院各1所,镇卫生院1所,有病床370张;有1 380座席的电影院1处,1 400座席的工人文化宫1处,740座席的剧场1处。
镇中心广场有1945年苏军建立的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和东侧的凯旋门,西山上有于天放题词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镇内自1958年开始大兴土木建筑,当年建起跃进展览馆(现医院门诊),翌年建成东宁宾馆后,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现已建成两层以上楼房38幢(截止1985年底)。
从1980年开始,已铺设柏油和水泥路面35 000平方米,自来水管道已延伸32 000延长米,镇内70%居民吃上自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