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乡镇

第二节 乡镇



  一、东宁镇(历史沿革见县城)

  伪康德6年(1939年)县公署迁来后,设东宁街公所,伪康德 7年(1940年)改为指定街(县级),辖:大同、安宁、昭德、钦明4个街区和泡子沿(包括东绥、八家子、转角楼)、大城子 (包括南沟、夹信子)、北河沿(包括万鹿沟)、暖泉沟(包括葫萝卜崴即胡伦布崴)、城子沟 (包括新城子沟、苇子沟)5个农村区。

  1948年绥阳、东宁两县合并后,县政府由东宁迁至绥芬河,在东宁设第三区(1952年改为第一区),将原泡子沿区划归第四区(三岔口)。

  1956年,实行小乡制,划分为东宁镇和北河沿乡。

  东宁镇辖:一街、二街;

  北河沿乡辖:北河沿、万鹿沟、暖泉子沟、葫萝卜崴、老城子沟、新城子沟、苇子沟、大城子、南沟、东绥、夹信子。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后,合并东宁镇和北河沿乡(新老城子沟和苇子沟划归大肚川),成立东宁人民公社。

  1984年政企分设,改称东宁镇政府,辖镇内19个居民委和暖一、暖二、河湾、沿河、葫萝卜崴、万鹿沟、北河沿、转角楼、大城子、一街、二街、民主、新兴、南沟、夹信子、太平泉、菜队一、菜队二、城东、东绥20个村。

  东宁镇管辖面积266平方公里,居民13 053户,48 785人,有耕地59 038亩。

  二、绥阳镇

  绥阳原名小绥芬,凶小绥芬河从镇中穿过而得名。光绪八年(1882年)吴大潋设屯兵时,在此设小绥芬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兴建东清铁路时,在此设从海参崴至此的第 6个车站,人们又习惯称为六站。绥芬厅时,属讲礼社,民国 6年(1917年)划为东宁县第六区,为第六区警察分驻所所在地。

  伪康德元年(1934年)撤公安分局属绥芬河管察署,在此设小绥芬保公所。

  伪康德 5年(1938年)东宁县公署在此设办事处,因位于小绥芬河北,命名绥阳办事处,从此改称绥阳。

  伪康德 6年(1939年)划出东宁北部和穆棱县的细鳞河地区,新设绥阳县,为县政府所在地,同年设绥阳街,辖:河南、河北、金厂、细鳞河、九里地、太岭、三道河子7个区。

  1945年8月9日,伪满洲国垮台后,在此设绥阳县治安维持会。1946年 2月成立绥阳县民主政府。

  1948年10月1日撤绥阳县,并入东宁县,为东宁县第二区政府所在地。

  同年,在河南设绥阳森林工业局(县级)。

  1956年实行小乡制,分为绥阳镇、金厂乡、细鳞河乡。

  1958年,与金厂、细鳞河乡合并,成立曙光人民公社。

  1962年 3月,金厂、细鳞河单独成立公社,绥阳镇公社辖河南、河北、曙村、柞木台子、太平沟。

  1984年政企分设,改称绥阳镇政府,辖镇内 6个居民委和先锋、爱国、柳茅河、红旗、柞术、联兴、大砬子、曙村、三道岗子、新民、北沟、菜营、菜队、小金桥、东风、绥兴16个村。

  绥阳镇总面积815平方公里,有耕地36 463宙,居民4 995户,19 507人。

  三、大肚川镇

  大肚川镇位子县城南,大肚川河冲积平原南端,这道川,中间宽两头狭窄,形似胃,昔称大肚子川,因草帽顶子山在其南,早期也称草帽顶子。绥芬厅时期,属由义社,沿河已有零散居民,民国6年(1917年)属第二区。

  伪康德3年(1936年)实行集团部落时,将周围零散居民集中于此,名火肚川屯。

  伪康德6年(1939年)实行街村制后,属石门子村。

  伪康德10年(1943年)村公所由石门子村迂歪火肚川后改称大肚川村,辖:佛爷沟、炭矿、民团、石门予、马营、正南岭、闹枝沟、太平川、神洞、大肚川10个屯。

  1945年光复后,改称大肚川区。1948年绥刚、东宁合县后,划为东宁县第五区,为区政府驻地。1956年,实行小乡制时,划分为大肚川、团结、石门子3个乡。1958年10月,合3个乡建成钢铁人民公社。1984年,实行政企分设,改建大J1LJIf乡政府。

  1985年改称大肚川镇。辖:火肚川、向阳、团结、胜利、煤矿、李家趟子、浪东沟、太阳升、石门子、西沟、马营、神涧、闹枝沟、太平川、新城子沟、老城子沟、丰顺、苇子沟、亮子川、水曲柳沟、红星21个村。

  全镇总面积1 181平方公里,有耕地75 306亩 (其中水田4 825亩),居民5 360户,22 859人。境内煤、石灰石储量丰富,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老黑山镇

  老黑山镇位于东宁南部,因位于老黑山下而得名。老黑山地接岭前,早期居民多由珲春、延吉进入,绥芬厅时期,属由义社,民国6年(1917年)划归第二区。

  伪康德元年(1934年),实行保甲制,在此设警察署,下设老黑山保事务所。伪康德3年(1936年)实行集团部落时,将零散居民集中成老黑山北屯、南屯和境内各屯,伪康德6年(1939年),实行街村制,设老黑山村公所。兴宇铁路修建后,在此设老黑车站,人口迅速增加。

  1945年8月日伪垮台后,改为老黑山区。1948年10月,绥阳县并入东宁县后,重划行政区,老黑山区改为东宁县第六区。1956年,实行小乡制,撤区,设老黑山、太平沟、二道沟3个乡。1958年合3个乡建成老黑山人民公社。1983年,实行政企分设,在此试点,改为老黑山乡。

  1985年改为老黑山镇,辖:老黑山、远大、小煤矿、南村、太平沟、上碱、下碱、阳明、新村、黑瞎子沟、西崴子、和光、万宝一、万宝二、二道沟、奔楼头、三节砺子、九佛沟、大甸子、光明、头道沟、杨家趟子22个村。

  老黑山镇面积1 515平方公里,有耕地48 958亩,居民3 163户,13 331人。境内煤藏丰富,已建起国营、地方煤矿。

  五、三岔口朝鲜族乡

  三岔口原称三岔河口,系因瑚布图河、小乌蛇沟河和大肚川河三河在此交汇而得名。

  清光绪七年(1881年),设招垦局时即选此处作招垦局驻地,翌年(1882年)吴大潋来招垦局视察,见此地处瑚布图河、绥芬河两个平原中心,决定在此设街,命名为三岔口街。此后,经过绥芬厅(1903~1909)、东宁厅(1909~1912)、东宁县(1913~1939)几个时期,三岔口都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虽然从设东宁厅时三岔口即改称东宁,但人们仍习惯称三岔口。

  三岔口地处东宁盆地东端瑚布图河西岸,扼两个平原的中心,是东宁土地最肥沃的、也是最先开发的地区。

  光绪七年(1881年)设招垦局,光绪十五年(1889年)改为招垦总局,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设绥芬厅,衙署设在三岔口中大街西头路南,光绪三十年(1904年),厅治移驻宁古塔(今宁安),三岔口改称三岔口地方,设巡检管理,当时全地区划分五个社,三岔口属威远社。

  宣统元年(1909年)没东宁厅,三岔口改称东宁。民国 6年(1917年)划区时为第一区。民国11年(1922年)卢永贵之乱后,修建了 5个城门:正东门,称镇东门,在中大街东端;正南门,称永安门,在正南中部;正西门,称彰德门,在中大街西端 (此门除城隍庙会和处决犯人外常年关闭);东北门,称绥阜门,在东北角;西北门,称威远门,在西北角。

  民国21年(1932年) 5月,王德林率救国军进驻三岔口,设救国军总司令部、救国日报社和兵工厂。

  民国22年(1933年)1月10日,日本军队进占三岔口,设立东宁县清乡局。4月,组成伪东宁县公署。

  伪康德 6年(1939年),县公署移驻小城子,机关、学校、商店、居民都拆除房屋迁至小城子,三岔口除日伪军警屯驻外,成为一片废墟。

  伪康德12年(1945年)8H日伪垮台后,原边境居民陆续迁回。

  1946年底,流浪在牡丹江地区各县的朝鲜族群众被安置在沿边境地区,三岔口和沿边境的土地再度开辟起来。

  1948年10月绥阳县并入东宁县后,在三岔口设第四区政府,辖三岔口、高安村、大乌蛇沟、八家子、泡子沿、新立等村。

  1953年改设三岔口朝鲜族自治区。1956年撤区划乡,分为三岔口、大乌蛇沟、泡子沿三个乡。1958年合三个乡,成立边疆人民公社(后改称三岔口公社)。

  1984年,政企分设,改建三岔口朝鲜族乡,辖:东大川、新立、长征、幸福、光荣、泡子沿、三岔口、五大队、河北、河南、南山、矿山、东方红、五星、光星一、朝阳沟、庙岭、光星二、前营、北山20个村全乡总面积243平方公里,居民4 256户,17 838人(其中朝鲜族7 596人),有耕地63 831亩 (其中水田26 672亩),是全县朝鲜族聚居区和水稻产区,也是全县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

  六、道河乡

  道河乡位于东宁县中西部,原称二十八道河子,以河命名。早在招垦局时期就有人进入,散居在二十八道河子和小绥芬河沿岸,绥芬厅时期属讲礼社。民国6年(1917年) 属第三区。因距县城较远,土匪经常出没,人们不愿在此定居,发展缓慢。

  伪大同 2年(1933年)日军侵入后,于伪康德元年(1934年)实行保甲制,设二十八道河子警察署和甲事务所。伪康德 3年(1936年)将零散居民强行从二十八道河子沟里赶到小绥芬河西岸聚居,命名道河,从此改二十八道河子为道河。

  伪康德5年(1938年),兴建绥宁铁路,设道河车站,人口逐年增多。

  伪康德 6年(1939年)实行街村制,设道河村,辖:道河、通沟、大碱场沟、沙河子。伪康德10年(1943年)边境居民被强迫迁至红石砬子和小地营增设两个新屯。

  1945年 8月光复后,改为道河区。1948年10月绥阳县并入东宁县后,划为东宁县第七区,区政府设在道河村。

  1956年,撤区,分为道河、和平、沙河子三个乡。1958年,改建成道河人民公社,沙河子划归绥阳公社。1964年,八里坪至双林的森林铁路建成,在此设中继站。1969年,森林工业局汽车队迁入。

  1984年政企分设,改建道河乡,辖:道河、岭后、红石砬、小地营、烟筒砬子、东升、和平、通沟、砬子沟、西河、五排、岭西、河东、满天星、跃进15个村。

  道河乡面积770平方公里,有耕地34 670亩,居民2 016户,8 540人。

  七、金厂乡

  金厂乡位于东宁县西北,小绥芬河中游,以产金而得名。早期称小绥芬金厂,绥芬厅时期属讲礼社,民国6年(1917年)属第六区。

  伪康德元年(1934年)属小绥芬保。伪康德 3年(1936年)实行集团部落时,集中周围零散居民形成村屯。伪康德5年(1938年)兴建绥宁铁路时,在村后设紫阳车站。伪康德6年(1939年)划归绥阳县,属绥阳街,称金厂区。1948年,撤绥阳县后,属东宁县第二

  区。1956年实行小乡制时在此设金厂乡,辖:金厂、八里坪、土城子。1958年,撤金厂乡,并入绥阳曙光人民公社。1962年3月,从绥阳公社划出,成立金厂人民公社。

  1984年政企分设,改为金厂乡,辖:西大队、东大队、八里坪、土城子、沙河子、南岗、奋斗、新胜、向岭、兴东、新丰、前进12个村。

  全乡面积970平方公里,有耕地28 171亩,居民1 755户,7 476人。

  八、细鳞河乡

  细鳞河乡位于东宁县西北部,因小绥芬河支流细鳞河从村前穿过而得名。

  东宁县开辟初期即有人来此定居,光绪八年(1882年)吴大潋建屯兵时,在此设屯,名细鳞河屯,并派屯兵管带驻此,统辖沿线屯兵。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东清铁路动工,在此设车站,是海参崴至此的第七个大站。人们习惯称为七站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清政府在沙俄压力下,遣散屯兵,铁路沿线房屋被修铁路的俄国兵烧毁,离铁路稍远房屋,成为土匪巢穴,居民全部迁走,土地荒芜。

  绥芬厅时期属讲礼社,民国6年(1917年)划归第六区。民国7年(1918年)划归穆棱县。

  伪康德6年(1939年),划归绥阳县,属绥阳街,设细鳞河区。

  1948年绥阳县并入东宁县后,属东宁县第二区。1956年实行小乡制时,在此设细鳞河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撤乡并入绥阳曙光人民公社。1962年,从绥阳公社分出,成立细鳞河人民公社。

  1984年政企分设,改称细鳞河乡,辖:细鳞河、太岭、细岭、九里地、绥西、河西、三道河子、东胜、新村、桦木林、新胜、岭南、西桥、岭西14个村。

  全乡面积715平方公里,有耕地23 974亩,居民1 820户,7 625人。

  九、黄泥河乡

  黄泥河乡位于东宁西南部大小黄泥河沿岸。因地处荒僻,很少人烟,绥芬厅时期,属由义社,民国6年(1917年)属第二区,民国后曾有少数居民。

  伪康德3年(1936年)实行集屯政策时,将居民全部迁走。

  解放后,森工局进入采伐,逐步建起黄松、白松、青山等林场。

  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为战备建立三线,各公社分别在黄泥河沿岸建立新村,设三线指挥部。

  1976年,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建立黄泥河人民公社。

  1984年,政企分设,改建黄泥河乡,辖:永革、永红、永胜、永前、永进、罗家店 6个村。

  全乡面积705平方公里,有耕地10 748亩,居民399户,人口1 707人。

  十、南天门乡

  南天门乡位于东宁县中北部,以其处于东宁盆地出入通道的最高处,往来行人称为南天门。

  绥芬厅时期,属兴让社,宣统二年(1910年)东宁厅组织屯垦,开辟三岔口通往绥芬河道路,曾在此设屯,开办旅店。

  伪大同2年(1933年)日军进占东宁后,将居民全部赶走,这一带再次荒无人烟。

  1945年日伪垮台后,在南天门北建立了新屯子。1954年,县交通科在此设养路道班。1958年,县林业科在东沟设南天门休场。1974年,县物资、卫生、工业等科(局)先后在此建青年点。万鹿沟等生产队来此开辟人参场。1980年,经省政府批准建立南天门公社。

  1984年,政企分设,改称南天门乡。辖:新屯子、太平、富荣、二道岗子、南天门、东沟6个村。

  全乡面积342平方公里,有耕地7 771亩,居民616户,人口2 608人。

  附:绥阳森林工业局概况。

  绥阳森林工业局建于1948年,局机关没在绥阳镇河南。属省、市林业管理局。

  经过30多年的经营,现已设有9个主伐林场,9个经营所,2个贮木场,2个汽车队,一个森林铁路管理处,有森林铁路92公里,公路干、支线600余公里。全局辖区内立木总储量有2 680万立方米,有林地42万公顷。

  建局以来,已为国家提供木材39万立方米,更新造林3万公顷。

  全局现有固定职工 7 205人,大集体职工1 360人。职工家属6 200余户,33 000多人,其中家属和待业青年4 000多人。

  有家属生产队30个,队员4 000人,饲养大牲畜360头,有农用拖拉机36台,机引农具73台,排灌机械42台,收割机械22台,耕种土地26 500亩,年产粮280万斤。

  全局有中、小学校28处,在校生10 346人,其中小学生6 265人,教职员工1651人(教员561人)。

  在绥阳、黄松、森铁处设有3所林区医院,共有病床123张,医务人员254人(其中医生8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