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各时期的主要活动
第三节 各时期的主要活动
一、巩固民主政权
1945年12月下旬,中共牡丹江军分区党组织派杨森林来接管东宁县。1946年1月1日组成东宁县民主政府。 2月,牡丹江军分区党委派魏绍武接管绥阳县,组成绥阳县民主政府两县民主政府组成后,首先翻印和散发了《布尔什维克》(联共布党史)和《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单行本,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同时组建大同盟和妇女会,建立保安队,发展人民武装。两县政府成立不久,5月1日和5月8日保安队叛变,勾结山里“挺进军”推翻了民主政府。6月5日和11日牡丹江军分区派部队分别解放了绥阳、东宁县城,重新组建两县民主政府。同时建民运工作团,深入农村,实行减租减息, 发动群众,消灭残匪,开展反奸清霸斗争。1947年秋至1948年春,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斗倒地主、恶霸,平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1948年10月撤绥阳县并入东宁县,组成新的中共东宁县委,党组织公开,并进行整党建党和民主建政,充分发扬民主,选出了可心代表,建立了村、区、县人民政权。
1949年 7月24日,召开东宁县党员代表会议,着重检查揭露了各级领导的和平享乐、骄傲自满情绪,对犯错误,党员进行了处理纯洁了党组织,提高了党的战斗力。
二、社会主义改造
1951年,县委按照上级党委的部署,对党员进行了“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教育。1952~1953年,对基层党组织普遍进行了整顿,对党员进行党性和党员标准教育。1953年冬~1954年春,普遍进行党员登记:将每个党员过去的历史审查清楚;工作优缺点做出书面结论,对不够党员标准的,劝其退党;对混入党内的阶级异已分子、叛变分子、蜕化变质分子一律清除出党。经过整、建党,提高了党员素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做好想想上、组织上的准备。1953年 9月,党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通过宣传总路线,使广大党员、群众认识到,完成民主革命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还要继续完成更伟大、更艰巨的社会主义革命。
(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48年土地改革后,为避免缺少生产资料的贫、雇农重新陷入困境,党号召分到土地的农民以自愿互助为原则,走互助合作道路,组成各种形式的互助组,逐步发展为常年组、大型组。到1952年,全县农村 80%以上的农民都参加到互助组中。1952年底,在大乌蛇沟试办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
1953年12月,党中央发表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1954年舂,全县各区普遍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年末,38%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4年底,按党中央整顿和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通知精神,停止发展,本着增加生产,分配合理,接受国家计划,认真团结并帮助社外农民的四条标准,巩固现有农业社。
1955年秋,发表了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批评了所谓“小脚女人”,掀起了群众办社高潮,到年底实现了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化后,随即转入高级合作化。1956年2月,全县建成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66个,参加农户占总户的98.6%。实现了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
(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4年开始,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了摸底工作。1956年春,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同时,按不同行业建立起7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实现了手工业的合作化。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49年就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1954年对县内私人工商业进行调查摸底。1956年春在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工商业者纷纷申请加入公私合营,走合作化道路,到 2月10日,大部分私人工商业实行了公私合营。完成了工业、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社会主义建设
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在中国共产党东宁县第一届代表大会正确方针指引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1957年 4月27日,党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党进行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整风中,农村干部普遍脱鞋下田参加生产,主动引火烧身,虚心接受批评,及时改正缺点。年底,开展了反击右派的斗争,但因扩大化,错划了一大批右派,使很多人遭受多年冤屈。
1958年 9月,掀起人民公社化和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高潮,在农业生产上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不切实际的口号;在插红旗、拔白旗活动中,错误地批判和撤掉一些坚持实事求是,反对盲目蛮干的干部。1959年,在“持续、全面、更大的跃进”的口号推动下,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日益泛滥。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年底县委召开会议纠正五风 (共产、浮夸、命令、干部特殊化、瞎指挥),着重纠正农村中的“一平二调”和人民公社内的平均主义。1961年,贯彻《农村工作条例》(六十条),整顿农业、理顺农、轻、重的关系。1961年舂,为解决粮食问题,机关、事、企业干部放假半月,开荒种地,到年底,三年灾害中的困难基本克服。到1965年底,工农业生产已接近和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农、轻、蘑比例关系基本平衡发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改善。7 月,省、地工作队来东宁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运动中,清查了经济,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整顿了党的组织,有2 402名中共党员重新登记,新发展了1 664名党员。这次运动对改进各级干部工作作风和工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面都有所促进,但也使大批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批判。
四、十年动乱
1966年6月,成立东宁县“文化革命”领导小组,决定在“小五界”(教育、学术、新闻、文艺、出版)发动群众,揭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6月中旬,县委向几所中学派出工作组。7月末按毛主席指示,撤出工作组,改派联络员。6月中旬,黑龙江大学几名学生组成的东进宣传队来东宁串联、点火,支持一中学生写出“县委有鬼”的大字报,斗争矛头由对准“牛鬼蛇神”转向“炮打司令部”。 9月各学校建起红卫兵组织,不断到县委门前集会,提出各种问题要求答复。正常工作秩序已无法维持。12月19日,县委召开四级干部大会,传达党中央关于“文化大革命”的精神,检查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错误。此后,各机关、事企业纷纷组建“造反团”。
1967年 1月30日,县委、县人委“造反团”联合县内一部分“造反团”,组成接管委员会,接管了县委、县人委。县委、县人委领导靠边站。此后各级组织瘫痪,由县人民武装部主持一切。7月13日组成党政一元化的东宁县革命委员会,新组建了党的核心小组,1969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代表大会以后,中共东宁县核心组召开整、建党工作会议。整、建党工作分三批在全县展开,一大批“造反”精神强的人,被“纳新”入党,原有党员须经群众评议通过后,才能恢复组织生活。6月末恢复了各公社、县直党委(总支)和233个基层支部。运动中发展新党员195人,劝退62人。1970年1月,召开中共东宁县第五届代表大会,恢复了党员和各级组织的正常活动。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期间,大刀阔斧地抓整顿、批派性、反对无政府主义、落实干部政策,狠抓工农业生产,县内各条战线工作有了明显好转。
1976年初,“江青反革命集团”掀起“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再一次使正常工作秩序和整顿工作中途夭折。
五、拔乱反正
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从危险中挽救了党和国家,结束了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
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和以前的左倾错误。通过对真理标准的讨论,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从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1979年 2月,县委先后召开了四级干部和先进集体、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传达贯彻了三中全会精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向四个现代化目标前进。
本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给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诬陷的干部、群众平了反,恢复名誉,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共清理 3 765份人事档案,剔除不实和不应归档材料8 722件,纠正冤假错案755起,为417名县直干部和259名社队干部做出正确结论;复查和平反了错划的“右派”案件;为203名已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原地主、富农改定了成份;为4 262名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子女改定了出身。
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中,批判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炮制的“两个估计”;摘掉了在知识分子头上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评定了技术职称;着手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1980年 2月,召开中共东宁县七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采取小整风方法,联系思想实际,认真学习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建立健全了一些规章制度,着手查处违纪案件。1981年对农业搞联产承包、工业搞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
1982年,设“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组织城乡人民治脏、治乱、治差、兴利除弊、转变风气。开展城乡创文明单位活动。
9月,按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代表大会精神,开展整党,狠抓工、农业生产。
1983年党中央1号文件下达后,全县除4个大队仍进行集体经营外,全部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机械改为个人或集体承包;同时在减轻农民负担,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扩大自留地、饲料地,划分两荒,稳定“三权”,支持农民搞家庭副业等方面都做出具体规定。1984年,县内农村全部实行联产承包,普遍丰产增收。1985年,农村经济转向按社会需求,鼓励和扶持专业户、专业村发展商品生产。
1983年,本着精简、统一、效能和责、权、利一致的原则,撤销 5个行政科,新成立了经济委员会,下按专业分设 7个公司。1984年对企业实行减政放权,从产、供、销,人、财、物各方面给企业松绑,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1985年,进一步简政放权,在个企业试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同时,发展横向经济联系,县内7个骨干厂家同9个大城市开展了联营项目;16个企业同外省、市搞了40多个联合协作项目;引进两项新技术和 6个新品种;城乡兴办了农贸市场,开放了粮油市场。
在工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1983年8月开展整顿社会治安工作,到1985年经过5次集中行动,有力地打击了刑事犯罪活动,使全县的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
1983年1月,开始在商业系统进行整党试点,1984年在教育、文化、卫生等5个党委所属35个支部进行第一批整党。1985年7月,县级5个班子,县直23个党委所属68个支部进行第二批整党。同年秋,9个乡镇党委所属126个支部进行第三批整党,每批大体7至8个月。整党中对党员进行系统的党性教育,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检查“三种人”,着重纠正不正之风,使党员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整党中对各级班子进行调整,使各级领导班子的年龄、文化、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初步形成梯形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