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中苏边界沿革

第五章 外事

第一节 中苏边界沿革



  咸丰十年(1860年),沙皇俄国乘英法联军进攻北京之机,压清政府续订了《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的40万平方公里土地,又被沙俄夺去,我国境内的瑚布图河成为中俄界河。

  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政府派仓场侍郎成琦和吉林将军景涫去兴凯湖,会同俄国官员勘分中俄边界;从乌苏里江口至图们江口分别设界牌八处,其中“那”、“倭”、“帕”三个界牌在东宁县境(当时属宁古塔副都统辖区)。据原约记载:“那”字牌,在绥芬河源横山会处;“倭”字牌,在瑚布图河西边;“帕”字牌,在瑚布图河源山岭。当时界牌都系木质,经雨雪冲刷,逐渐腐朽加之连年野火,界址不清。清光绪二年(1876年)九月,中俄两国派地方官进行调查,决定重新建立。

  光绪三年(1877年)八月,宁古塔副都统双福与俄国代表马邱宁共同确定:“在咸丰十一年设立的界牌原位置更换新牌”(木质)。因没找到“那”字界牌原址,将“那”字界牌没于瑚布图河口以北 3公里多的山岭上,清光绪五六年问,俄国不断侵占巾国领土和虐待居留俄境的中国人。

  光绪八年(1882年),俄国兵侵占了图们江沿岸黑顶子地方,经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严重抗议和多次磋商,光绪十一年(1885年)两国确定派代表勘定珲春东界,解决黑顶子问题和图们江边界。俄方派勘界大员巴拉诺夫,中国派吴大徽为钦差大臣,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为副代表,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春,在俄境岩杵河会晤,经反复磋商,于农历六月初三日(公历7月4日)签订了《珲春东界约》。

  《珲春东界约》签订后,当年农历六月十日(公历7月11日)吴大潋来三岔口,十三日(公历7月14日)会同俄方勘界官员马邱宁、余威罗夫至小孤山(团山子)查阅“倭”字界牌。视察后,吴大潋提出,小孤山距瑚布图河 2里多,不是边界,小孤山上的“倭”字牌与原约不符,应改立于双方边界上。按原约,应设于瑚布图河河口。因河口低洼,恐涨水时淹及牌座,经双方协商决定设于绥芬河北岸正对瑚布图河入口的高地。

  “那”字界牌原立在小绥芬河源横山会处,光绪三年补立界牌时,没找到原界牌,将“那”字界牌立于“倭”字界牌北 3里多的山上。双方视察后认为与原约不符,双方派人按图查寻原界牌。通过十几天的奔走,找到原立“那”字界牌,上部已腐朽,仅余2尺许之残址。

  农历六月二十六日(公历 7月27日),双方议定:“那”字界牌应按原约立于原界牌之处。先掘地数尺,用碎石坚筑台基,留一竖石碑之孔。俟冬令冰坚,再将“那”字石碑由小绥芬河拉运至横山会处,届时再由两国大员另派妥员共同监立。并商定,从横山会处至瑚布图河口做一直线,节节添没土墩,凡高岗阻隔处及往来大道,都设立记号。

  经过这次重勘,东宁县境的中苏边界,南自“帕”字牌南 3.5公里处起,至“倭”字牌,长 106公里, “倭”字牌以北经17、18、19、20记号到“那”字界牌,再北至21记号止,长99公里,总长度为205公里,其中26公坐已划归绥芬河市。

  各界牌记号的具体位置是:

  1.“帕”字牌,位于东宁县山松台(老爷岭)北端中苏边界线上,东经 131°16′58″,北纬43°28′28″处,正面在我方,刻“帕字牌”3个大字。

  2.“倭”字牌,位于三岔口公社新立大队北岭上,东经131°17′48″,北纬44°03′48″。

  3.第17记号,按界约道路记规定:距“倭”字界牌 7里一百萨仁之处,将第17记号立于高山之上,1960年以来,没找到该记号。中苏现行地图划线法是一致的,均将国界线及17记号位置标在两山鞍部,并非高山之上。在苏侧250米处,确有一高山342.7高地很突出。地图线标定的与“道路记”标定的不一致,地图线是1945年以后标定的,1945年前苏方就控制了这一高山,因此17记号已无从查找。

  4.第18记号,现位于南天门东北十八盘山顶峰东北300米处山岭上,即东经131°14′20″,北纬44°15′25″。

  5.第19记号位于绥芬河市东北715.9高地西南坡,东经131°09′50″,北纬44°30′15″处。

  6.第20记号位于二段林场北620高地东侧平岗上,东经131°07′55″,北纬44°36′30″处。

  7.“那”字界牌位于二段以北三道沟东767高地东侧,东经131°07′08″,北纬44°42′26″处。

  8.第21记号位于东宁县北部神洞山小绥芬河与西阳河分水岭上,即 978.7高地上,东经131°57′30″,北纬44°49′48″处。

  《珲春东界约》签订以来,瑚布图河因洪水泛滥,有4次较大变化:

  1.光绪二十二~二十六年(1896~1900年)问,因暴发洪水,自朝阳沟中屯到三岔口、下水磨向我侧发生较大滚动和改道,形成下水磨南夹信子、三岔口东夹信予、高安村东夹信子、反修一东夹信子、东方红东夹信子、光星东夹信子、朝阳沟下屯东夹信子。

  2. 民国19年~伪大同2年(1930~1933年)问,因洪水泛滥,瑚布图河向我侧冲刷改道,造成北亮子川塌岸,王八脖子东夹信子、反修一东南塌岸,朝阳沟中屯东塌岸,庙岭北塌岸,干河子沟口塌岸,杨树沟口塌岸。

  3.伪康德4~5年(1937~1938)间的汛期,北亮子川、王八脖子、大乌蛇沟和朝阳沟林场等地,河床向我侧滚动,有百余亩农田被冲毁。

  4.1950~1961年间,除原有向我侧滚动处继续塌岸外,又有三岔河北侧向我侧冲刷塌岸,二三岔口东北、团山子南、团山子东等处冲刷塌岸。1961i|-:亮子川河湾部被泔-开,形成柳树川夹信子。

  瑚布图河口原在下水磨下端,东经 131°18′04″,北纬44°02′43″处,经过河水多次泛滥和改道,现河口已移于我侧距离原河口2公里处。东经131°17′04″,北纬44°02′25″处,由于瑚布图河与绥芬河汇合口的改变,致使绥芬河约2公里一段也成为中苏国境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