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主要活动
第六篇 群团组织
第一章 工会
第一节 主要活动
1949年成立县总工会,赵洪彬为主席。工会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工人的正当权益,组织发动工人开展劳动竞赛。
工会接受会员是用自报、公议、工会批准的办法。后来手续逐渐简化,只要工人自愿申请,本人没有违法行为,就可成为会员。工会会员持有会员证和佩戴铜制圆形证章。
1950年,工会贯彻了生产、生活、教育三位一体的工作方针,工人的正当权益,通过工会得到保障。工人热爱国家,热爱工厂,把工会当成自己的家。各工厂展开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工会每年召开一次奖模大会,奖励在劳动竞赛中涌现出来的劳动模范。从1950年起,工会举办了各类业余学校,以提高工人政治文化水平。
1951年,赵洪彬调走,由副主席李振国主持工会工作。在工会中开展了对“工团主义”的批判,压制了工会干部的工作积极性。1952年,关仁祥任工会主席。
1954年紧缩编制后,县总工会只留 5人,基层工会减去7人,只留供销社1名工会干部。减缩编制后,为发挥不脱产干部的积极性,县总工会对不脱产的基层工会干部和积极分子进行两次培训,共培训了15名基层工会主席,41名委员,36名小组长,37名积极分子。
1955年,县总工会着重抓了俱乐部的工作,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使俱乐部活动活泼、健康、经常地开展起来。同时对职工食堂、宿舍工作也纳入工会工作日程。在解决工人生活福利中,对职工进行共产主义教育,提高职工思想觉悟,发挥生产积极性,并进行财务整顿,制止了工会系统损失浪费和违犯财经纪律的行为。
1956年,在工会系统开展对“经济主义”的批判,给工会工作造成消极影响。 7月,县总工会主席田盛兰调走,由副主席孙印主持工作。
1957~1958年,各级工会开展了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的先进生产者活动和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以及学赶苏广铭的活动。在竞赛中,工人们大搞技术革新,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工厂管理,共提出合理化建议7 000余条,有30%被采纳。
1960年,全县基层工会发展到89个,有会员2 405人,其中女会员396人。实行劳动保险条例的企业93个,职工1 755人。已建立工会俱乐部6个,图书室11个,业余剧团4个,讲师团3个,理论学习小组80个,各种体育队44个。一年中工人提出合理化建议8 916条,有4 145条被采纳。
1959~1962年三年困难期问,工会一方面向职工进行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动职工落实生产计划,一方面深入职工食堂、宿舍,访贫问苦,帮助职工解决实际问题,发动各单位建立互助储金会,解决职工急需。对衣着不足职工,免票供应绒衣、裤和绒帽 900余件,各种布10 000多尺。
1963年恢复总工会后,工会开展了学雷锋、创“五好”活动。1964年, “五好”职工、“六好”店员竞赛更加活跃。 9月14日,总工会召开了第二届工会积极分子代表会议,表彰和奖励了积极分子126名、先进集体2个。
1965~1966年,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对全县工会组织作了全面整顿和清理,同时在手工业巾建立了工会组织。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结束后,在职工中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高潮和学雷锋、王杰、焦裕禄、刘英俊等英模活动。活动中涌现出东宁邮局、道河信用社、绥芬河外运公司、东宁煤矿家属委员会等30多个先进单位、班组。
1966年初,全县基层工会61个,会员2 537人,工会小组264个;实施劳动保险条例的企业31个,职工2 065人;领取退休补助金的职工71人;享受困难补助的447人;建立互助储金会的基层工会58个,有2 331人参加。1967年春,工会停止活动。
1967年 9月,召开了东宁县革命工人代表会,改总工会为工人代表会(即工代会),制酒厂工人、县革命委员会委员林廷俊被选为工代会主任,全洪基、谢兴昌、徐春仁为副主任。
1968年,基层单位组建了工代会。同年秋,派工人宣传队(工宣队)进驻教育、卫生、文化等11个单位,参加领导这些部门的“斗、批、改”,占领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切阵地。
1973年8月,召开工会第九次代表大会,恢复了东宁县总工会名称。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县总工会领导各级工会进行拨乱反正,批判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的“工运黑线统治论”、“三会一团”等谬论,为被迫害的工会干部平了反。到1980年,全县恢复建立了基层工会 198个,共有会员11 575人,在党的领导下,广泛开展了以增产节约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涌现出省、地、县劳动标兵、劳动模范55人;办起了各种类型的业余学校105所,参加业余学习的职工3 043人。工矿企业中的民主生活日趋活跃,除恢复图书馆、俱乐部外,还经常举办游艺、棋类、美术、书法、摄影展览等文艺活动,活跃职工生活。
从1980年起,百人以上的企业开始配专职工会主席,百人以下的企业设兼职工会主席,县内23个局系统工会,配备丁相当于同级党政副职的专职工会主席,刘振海当选为县总工会主席。
1981~1983年,推行职工代表会制。到1983年末,全县有 131个单位实行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促进了企业的民主管理。同时,在职工中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和振兴中华读书活动,有2 200多人参加了读书活动。
1984年 3月,张善金调任县总工会主席。1985年,县总工会迁至原东宁电影院,同时设立工人文化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