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清时期驻军

第一节 清时期驻军



  一、靖边军

  光绪七年(1881年)招垦局成立后,为保卫边民,光绪九年(1883年),由宁古塔靖边军左路中营调来步兵3棚(班),由1名哨长(相当连长)率领驻扎三岔口,3个月轮换1次。

  东宁境内山深林密,土匪出没无常。为追缉盗贼,光绪十一年(1885年)又调来骑兵 1棚,驻三岔口。因远处边疆,物价昂贵,生活清苦,除每人每月应领兵饷银 2两外,对参加造房、建棚、修治桥梁、道路等工作,每参加1日,支给中钱200文,帮助垦局丈地引绳工作,每日发给中钱100文。

  光绪十五年(1889年)招垦局改为招垦总局后,为协助驻军剿匪,组织了枪法好、山路熟的40名猎户,20名驻三岔口协助防军进山缉盗,20名驻细鳞河,协助屯兵保卫宁古塔至三岔口驿路和沿途居民。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沙俄压清政府裁撤边防军,驻三岔口的靖边军被调离。

  二、屯兵

  光绪六年(1880年),清政府派吴大激来吉林协助铭安(吉林将军)办理边务。吴大激到吉林后,协助吉林将军组建靖边军的同时参照古代“屯田实边”的办法,报请清政府,裁撤防军一营。用裁下来的军饷(年约4万两)在宁古塔至三岔口沿线组建屯兵。

  屯兵建起后,农忙时开荒种地,农闲时练兵。几年后有了收益,兵饷可减半发给 (由每人每月银2两减为1两) 。这样,用一营的军饷,可办两营屯兵,而且减少了军队粮食供应和运输的困难。这个建议得到清政府批准后,光绪七年(1881年)冬,吴大激派宁古塔副将吴永敖去山东招兵。

  光绪八年(1882年)春,吴永敖招来 200人,分别安排在赶面石,穆棱河,马桥河,细鳞河、小绥芬、三道岗子等六处。先设六屯,每屯委派屯总一员,屯兵三四十名。在细鳞河设屯兵公所,委吴永敖为管带,统管全线屯兵。屯兵每名每月给口粮银2 两,发给农具银2两,耕牛1头,每棚给车3辆。屯兵设置后,分别盖起房屋,修治道路。因修路量大,垦荒不多。光绪十年(1884年),撤赶面石、穆棱河、三道岗子3个屯,新设抬马沟、凉水泉子2个屯。

  调整后的屯兵有:管带1员,月薪银40两,屯总5员,月薪银各12两;棚头(班长)24名,每名月薪银3两;屯兵239名,每名月支银2两。各屯共建住房43所。

  光结十五年(1889年),撒屯兵管带,屯兵由三岔口招垦总局总理统一管理。

  光结十六年(1890年)统计,各屯共垦出熟地972.8垧,宁古塔到三彷口道路已经畅通。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清政府在沙俄压力下,调走驻三岔口的靖边军,遣散屯兵。铁路沿线各屯住房和公所多被修中东路的俄军烧毁。离铁路稍远的窝棚成为土匪巢穴,土地荒芜,行旅中断。

  1900年后,东宁再没有军队驻扎,地方治安靠当地组建的炮手营、乡勇营保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