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普通教育 一、小学
宣统二年(1910年),在三岔口北大街学堂胡同,办起第一所学堂,命名为东宁厅立初高等模范学校。同年在高安村办起一所小学,命名为东宁厅立第一小学校。
民国初期,小学教育有了发展,先后于民国元年(1912年)设泡子沿第二小学校,
民国2年(1913年)设三岔口女子小学校,民国3年(1914年)设团山子第三小学校,民国 4年(1915年)设小城子第四小学校,民国 6年(1917年)设佛爷沟第五小学校。同年,阜宁公司在万福华经营下迅速发展,陆续在阜宁镇、小绥芬等地办起学校,到民国10年(1921年),全县已办起高等小学校3处、初等小学校13处;模范高等学校(三岔口),学生67人;模范初等学校(三岔口),学生138人;女子高等学校(三岔口),学生16人;女子初等学校(三岔口),学生64人;第一校(高安村),学生77人;第二校(泡子沿),学生58人;第三校(团山子),学生24人;第四校(小城子),学生5Q 人;第五校(佛爷沟),学生24人;第六校(大城子),学生25人;第七校(三岔口) ,学生44人;阜宁区初小(阜宁镇),学生50人;小绥芬私立高等学校(松河村),学生17人;私立宁一初小学校(八星坪),学生53人;私立义成初小学校(土城子),学生40人;私立双斌初小学校(金厂),学生40人。 (东宁北部属阜宁公司,办学经费由公司筹措,故统计为私立学校。)
民国12年(1923年),在三岔口办第八校;民国13年(1924年),在大乌蛇沟办第九校;民国14年(1925年)在北河沿办第十校。至此,县内较大的村屯都办起了学校。
到民国17年(1928年)统计,全县适龄儿童1 406名中,已有922名入学,入学率为65.5%。
民国20年(1931年),县城有一校、七校、八校、女子学校 4所。城外有学校11所。共有学生1 071名,教员30名。此外,边远地区还有部分私塾。
民国21年(1932年) 5月,王德林救国军进驻东宁县,城乡学校大多被驻军占用,加之没有经费,全部停课。
伪康德元年(1934年),伪滨江省公署拨款34 419元,恢复学校教育,当年县内有14所学校复课。伪康德 3年(1936年),绥芬河设10年制俄侨学校,县内学校大部恢复。此外,城乡还办了很多私垫。伪康德4年(1937年)统计,全县有公立高小4处、初小7 处、私立初小及私塾34处,共有学生2 579名。伪康德6年(1939年),划出东宁北部四、五、六区和从穆棱县划回细鳞河地区,成立绥阳县。同年,东宁县公署从三岔口迁至小城子,在县城西侧建起日本在满小学校(今东宁一完小校址)。
伪康德7年(1940年),在县城东侧建起国民优级学校和朝鲜国民优级学校。绥阳县。
也先后建成国民优级学校和朝鲜国民优级学校。两县共有学校33所,103个班,学生3 683人,教师133人。
东宁县1945年学校—览表绥阳县1945年学校—览表 1946年,民主政府成立后,设立了教育科,着手恢复学校教育,到年末,东宁、绥阳两县恢复和新办小学35所,有学生2 234名,教师104名。
1948年10月,东宁、绥阳两县合并后,划分 7个行政区,各区配备文教助理员,专管恢复和发展文教事业。到1949年统计,全县小学发展到60所,学生4 543人,教师207人。
1958年,全县小学70所,学生猛增到10 615人。到1963年,较大村屯都办起小学,全县有小学106所,有学生17 739名,适龄儿童就学率达90%以上,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
1965年,经过调整学校的布局,小学发展到112所,学生21 300名,小学教师824 人。1975年,随着新村的建立,小学延伸到边远村,屯和生产小队,全县小学已达 133所。到1985年底,全县有小学174所(城镇13所、农村161所),957个教学班,学生27 068名,有小学教职员工1 619人。适龄儿童就学率达到99.8%,应届小学毕业生2 793 名。
1985年全县小学分布—览表 二、中学
解放前,东宁县没有中学。小学毕业学生能升学的只能到宁安、穆棱、牡丹江、哈尔滨、吉林等地的中学报考。
解放后,民主政府于1946年秋办联中(今县直幼儿园处)。有学生40名,聘请第一校教师兼课。
1947年底,联中停办。于翌年春改办补习班,附设于东宁第一小学,招收高小毕业生或同等学历的青年入学。经过一年的文化补习和政治培训后,分配到县内各机关单位和学校工作,补习班子1949年初停办。
1949年,三岔口办起 2个初中班,1950年得到松江省教育厅的承认。同年成立东宁县初级中学(今县政府院内),属松江省教育厅直辖。由县长张庆禄兼任校长,有教师12名,当年招生60名,分 2个班授课。当年秋停办,将教职员调往拉林中学。学生除少数参军或就业外,多数组成1个初中班,附设在东宁第一小学。
1952年,初中班停办,学生分别去牡丹江、穆棱中学插班学习。并于同年春,办东宁师范班(今第三校处),招生80人,分为2个班。同年秋,师范班附设初中班招新生150名。
1953年暑期,撤东宁师范班,改为东宁县初级中学。师范班学生一部分由省分配到邻近各县参加工作,一部分安排到省财经学校继续学习。到1985年底,全县共有中学18所, 244个班,学生12 356名,中学教职员工1 043名。
(一)县直中学
1.第一中学
1953年,在原师范班基础上,成立东宁县初级中学。1956年,改为普通中学,达到12个班,学生660人,教职员工50人。1958年,增设高中班,改为完全中学。1959年,新建校舍1 300平方米(今二中),1960年迁入。高中部设在原师范学校(今一中),初中部设在新校舍。
1965年,中学分为两校,原师范校址为第一中学,新建初中部为第二中学。
1985年,增建三层教学楼一幢,3 280平方米,校舍总面积达到6 000平方米。有24个教学班,高、初中各12个班,学生1 413名,教职员工99人。
2.第二中学
1965年,从原东宁中学分出,当时有12个班,学生720名。1985年,校舍总面积2 526平方米,有30个教学班,其中;高中12个班,初中18个班,在校学生1 455名,有教职员工95人。
3.第三中学
1966年,在耕读中学基础上建起来的,当时有 6个初中教学班。1980年开始办职业高中班。1985年有22个教学班,其中有2个职业高中班。在校学生1 004名,教职员工81人,校舍总面积2 526平方米。
4.朝鲜族中学
1949年,为使朝鲜族高小毕业生能继续学习,在三岔口朝鲜族小学办起两个初中班,当时有学生128人,教师4名。1950年,松江省教育厅承认了三岔口办的中学班,命名为东宁县朝鲜族中学。初期为民办公助,2年后改为公办学校,由省教育厅直辖。同年4月,学校迁至东宁镇内,1954年,下放给东宁县管理。
1958年,为解决朝鲜族学生就近上学,在三岔口新建校舍,将学校迁回三岔口,改为完全中学。1985年有11个教学班,其中:高95个班,初中6个班,在校学生473名,有教职员工42名,校舍面积3 365平方米。
(二)乡镇中学
1957~1958年,东宁、绥阳、绥芬河镇先后办起民办中学,由于校教师和聘任代课教师讲课,经费由各镇自筹和学生勤工俭学收入解决。
东宁民办中学有4个教学班,在校生200名(1964年停办)。1959年绥阳、绥芬河镇民办中学停办后,学生转入公办中学。1960年开始,没有中学的公社,兴办农业中学。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些民办中学陆续转为公办中学。
1969年,绥阳、老黑山、大肚川的中学发展为完全中学。1970年以后,各公社的中学都改为完全中学。1981年,黄泥河中学改为初级中学。
东宁县1985年乡、镇中学概况 (三)戴帽初中班
为了解决学生就地上中学的问题,从1966年开始,县内较大的村办小学都戴上初中班帽子。到1985年有21所农村小学附设了初中班。
1985年农村小学附设初中班一览表 续表
1975~1985年中学毕业生情况 续表
三、学制
清末初办学堂时,实行小学7年制,其中高等3年,初等4年。中学4年,不分初、高中。民国17年(1928年)改为小学6年,其中高级2年,初级4年。中学改为6年,初中、高中各3年。
伪满初期,仍沿用民国时期的学制。伪康德4年(1937年),小学高级改为优级,仍系6年。中学取消初、高中,改为国民高等学校,学制改为4年。
1945年8月解放后,小学仍为6年,其中初小4年,高小2年。中学恢复为6年,初、高中各 3年。
1966年8月,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同年开始部分小学附设初中班,初中班学制2年。
1969年学制实行“九年一贯制”,即小学5年,初、高中各2年。
1978年8月,学制改为“十年一贯制”,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2年,同时小学戴帽初中也改为3年。
1982年9月,中小学都改为6年,小学初级4年,高级2年;中学初、高中各3年。
四、课程
宣统二年(1910年)东宁办学堂时,使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初级课程设有: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每周授课30小时。高级课程设有:修身、国文、算术、地理、历史、英文、理科、手工、图画、唱歌、体操,每周授课39小时。当时虽规定了课程,但因教师多系旧私塾出身,有的不能教算术,有的不能教唱歌、图画,教学时以讲授国文、修身课为主。
民国后,国家规定小学课程为;
初级每周授课30小时,即修身2时、国文16时、算术5时、手工1时、图画2时、唱歌 1时、体操3时。高级每周授课36小时,即修身2时,国文10时、算术5时、手工2时、图画 2时、唱歌2时、地理3时、历史3时、理科2时、英文2时、体操3时。
当时没有英文教师,聘请俄国教师开设俄文课。因农村教师有的不能教唱歌、图画,改为增加国文授课时数。
伪满时期,从伪康德元年(1934年)起,教科书由伪文教部统一编印,不准使用未经审定的教材,课程设置有:
初级每周授课30小时,即修身、国语、日语、算术、作文、习字、体育、音乐、图画、手工。
高级每周授课32小时,即修身、国语、日语、算术、历史、地理、自然、体育、音乐、图画、实业。
伪康德6年(1939年),修身课改为国民道德课,国语改为满语,日语增加到每周6时,取消历史课,体育课改为军训课。
1945年 8月东宁光复后,在恢复学校期问,没有统一教材,各学校教师自编教材或选材授课。
1952年,学校走向正规,统一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小学课程设置为:
初级每周授课26小时,其中政治4时、语文6时、算术6时、作文1时、唱歌2时、图画2时、手工2时、体育2时、周会1时。
高级每周授课32小时,其中政治常识3时、语文 6时、作文1时、算术6时、自然3时、历史3时、地理3时、音乐2时、图画2时..体育2时、周会1时。
五十年代初中课时表 1985年中、小学课程设置:
初小有语文10时、算术6时,自然2时、音乐2时、体育2时、美术2时、写字 1时、品德1时,每周26时。
高小有语文11时、算术7时,自然2时、地理2时、历史2时、音乐2时、体育 2时、美术2时,每周30时。
初中设政治2时,语文6时、数学6时、外语5时、物理3时、化学3时、卫生3时、体育2时、音乐1时、美术1时、每周32小时。
高中设政治2时、语文6时、数学6时、外语5时、物理3时、化学3时、历史5时、地理5时、生物3时、体育2时,每周40小时。
五、教学
清末办私塾时,主要教读《四书五经》,向学生灌输忠君亲上,伦理道德。同时也教《治家格言》、 《庄农杂字》、《尺牍大全》等通俗读物。使学生适应农家写信、记帐的需要。学生整天坐在炕上写读,没有室外活动。
宣统二年(1910年)办学堂后,设算术、唱歌、体育等科,分课节授课,课间有适当课外活动,改变了整日背诵写读的老方式。但修身、国文课仍以忠君、孝亲为中心内容。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废除帝制后,教材内剔除了忠君内容,增加了民主思想。教学中要求废除体罚,教材内大量介绍中外名人业绩,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立身扬名的思想。
民国19年(1930年),停用文言教科书,小学国文改为国语,同时将注音字母改为注音符号,在小学中全面推行。
民国22年(1933年)1月10日东宁沦陷后,日伪逐步推行殖民化教育,各科教材中贯穿着“日满亲善,共存共荣”的思想,逐年增多日语教学的课时。伪康德 6年(1939年)改称日本为亲邦(原称友邦)。小学从高年级起开始用日语教学,将国语改为满语,
不准使用中国字样,停止授历史课。体育课改为军训内容,实行体罚,在学校中灌输等级服从,不仅学生要服从教师,低年级学生还要服从高年级学生。伪满后期,增加了劳动时间,高年级学生有一半时间参加劳动。
1946年 1月,民主政府成立后,开始恢复学校教育,废除了封建法西斯教育思想,实行民主教育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老解放区教学经验,控诉旧社会,颂扬共产党;课余和假日,组织学校师生搞社会宣传,深入农村街道演出文艺节目,配合土地改革和建设新政权运动;组织学校师生支援农业、开展种校田等活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的好习惯和解决教学经费的不足。
1949年后,经过整顿,健全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了正常教学。
1951年,教育部提出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的口号,规定了学生参加社会劳动每周不超过 2小时。以减轻学生的社会负担,克服学校工作中的忙乱现象,加强了教学研究工作。这一时期教研工作围绕如何完成教学目的,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进行思想教育和科学、系统、准确地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通过集体备课,公开教学等,开展各科教学研究。教学中提倡精讲、多练,对学生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熟练技巧的训练。曾推广过第一小学教师张雅芬、邢素娥的识字教学和管理班级的经验。
少先队活动也较为活跃,加强队会辅导,组织课外小组活动等,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品德修养有一定成效。
1953年,推行苏联教育经验,组织中小学教师系统学《凯洛夫教育学》,实行“五级分”记分制。教学中突出强调计划性和教学原则的贯彻,组织不同类型的课时计划进行教学。同时提出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的教育,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在推行苏联教育经验中,也有一些教条主义的做法。
1955年,贯彻《教育计划大纲》和《中、小学学生守则》。1956年,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教学。
1957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方针。并于1958年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指示。学校普遍开展了勤工俭学,办工厂、农场、林场,频繁地组织学生支援农业生产劳动等,削弱了课堂教学。
1961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育工作条例》和《小学教育工作条例》,纠正了学生劳动过多,学校负担过重的问题。
1963年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办耕读中学,加强对学生的阶级教育、劳动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树立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思想,服从祖国的需要和安排。
1966年开展“文化大革命”,在砸烂“封、资、修”教育制度的口号下,中、小学生走向社会“破四旧”、揪斗教师,造成学校停课。
1968年复课后,城镇中学进驻工人宣传队,小学进驻贫下中农宣传队,农村小学下放生产大队管理。大批中、小学教师被下放到农村插队劳动,学校秩序混乱,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
1972年,学校秩序稍有恢复,全国又掀起反击教育“右倾回潮风”的运动,再度打乱了学校正常秩序。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恢复了正常教学秩序。同年中、小学实行“十年一贯制”,全国发行统编教材。教育部重新颁布了中、小学教育工作条例,使学校教育有章可循。恢复了高考制度,强调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为适应初中发展较快,师资不足的形势,搞了初中教师教材大练兵活动,由骨干教师辅导、传授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师水平,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一定作用。
小学加强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和教学质量管理,1984年总结推广了东宁县第一小学教学质量管理经验,进一步提高了小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