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人口变化

第一节 人口变化




  光绪七年(1881年)11月在三岔口设招垦局后,政府实行奖励移民措施,第二年(光绪八年)即新来垦民128户。此后,每年都有新居民迁入,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统计,有居民906户,3 856人。

  当时俄国开发远东,需要粮食和农副产品,三岔口一带土质肥沃,种地可获较高收入,来此种地和经商人口迅速增加,到民国2年5(1913年)5年时间,人口增加3倍,达到12 502人,民国3年(1914年)增加到18 151人。

  民国11年(1922年)张宗昌任绥宁镇守使,驻绥芬河,解除烟赌禁令,吸引来各地流民,居住在苏联的中国人纷纷迁回。民国12年(1923年)统计,全县人口达到111 228人(绥芬河市区当时有25 000人不在内),是旧中国时东宁县人口最高峰。

  民国13年(1924年),张宗昌率队入关,政府重申烟赌禁令,大批游民和工商业者陆续迁走,人口锐减。民国18年(1929年)发生了中东路之战,又有很多人携眷离去,民国19年(1930年)统计,全县人口仅剩30 248人。

  民国21年(1932年) 5月,救国军进驻三岔口,再次解除烟赌禁令,人口又有增加。伪大同2年(1933年)伪政权统计,全县人口为41 000多人(包括绥芬河市区)。

  伪康德6年(1939年),东宁北部成立绥阳县,伪康德7年统计,东宁县有31 990人,绥阳县有18 681人,计50 671人。

  1945年8月,日伪垮台,日本人全部迷离,大批朝鲜人同时迁走,人口再次减少。

  1947年土地改革后,人口缓慢回升,1949年底统计,全县共13 421户,53 500人。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县计12 537户,56 619人(绥芬河市区当时约8 000人不在内)。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全县有20 566户,84 250人。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27 053户,123 220人。1976年,全县有32 261户,159 821人。

  1982年6月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达到39 449户,177 534人。1985年底有44 840户,181 64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