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婚丧喜庆

第二节 婚丧喜庆


  一、婚 嫁
  旧中国受封建意识的支配所形成的男婚女嫁的社会习俗,一些传统作法在青冈县也留传下来。
  旧社会,男女的婚姻大事要由父母做主,通过媒人从中说合。双方同意后,交换男女庚贴。庚贴上写上男女青年的生年月日和时辰,然后找算命先生合婚,合者成亲,不合者不成。合婚后再由女方出彩礼单子。彩礼有用实物的,也有折成现钱的。在过交彩礼时,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叫过小礼;第二步叫过大礼。过小礼交付整个彩礼的一部分,内中必须有一件长命衣,很多人家把过小礼和相门户结合在一起进行。相门户即首先男方的父母、亲属到女方家去相看姑娘(但不许男青年本人去):过几天后,女方也要到男方家中去相门户(但也不许女青年本人去)。订婚时,男方要到女方家过大礼,然后择定吉日良辰结婚。
  结婚分三天进行。第一天叫“响棚”,从这天起要雇用鼓乐班在大门外吹打。有钱人家在门口搭一个五尺高的席楼,吹鼓手坐在上边吹奏喜乐。从这一天起就要搭灶,杀猪准备酒席。客人多的人家,还要在院内搭席棚招待客人。第二天叫“走轿”。这一天新郎穿戴整齐,披红戴花,先到祖坟前祭奠,然后到各亲友家拜访。及至亲友家,则请长者上坐,铺上红毡,行叩头礼,长者要给压腰钱。除直系长辈外,一般都要谦让免去叩头礼,给压腰钱就算了。第三天叫“正日子”,即男方迎娶之日。正式举行婚礼的时辰要择吉时。女方家离男方家过远的,则在头一天将新娘和送亲人送至男家附近的屯子,找一亲友人家住下,叫作“打下处”,男方即可来此迎娶。结婚吉时多在早晨。迎亲队列的先头是两面铜锣,其次是两盏提灯,以后是对子马,有两人或四人的不等,再次是迎亲花轿以及迎亲人及吹鼓手等。迎亲回来,队列整齐,鸣锣开道,提灯前导,新郎骑马前行,新娘乘轿后随。送亲人以及娘家陪送的嫁妆,都在新娘同车或后车上。此时,男方家已在房门前摆好“天地桌”,桌上放斗一个,内装高粱,上插一杆秤,斗前放供品,烧香点烛。新娘下轿后,由人搀扶来到天地桌前与新郎并立,共同拜天地。然后,由新郎前导进入洞房。接着男方家大摆宴席,招待客人;客人遂以现款或首饰、衣物等赠送。表示祝贺。
  晚上,素有闹洞房之俗。与新郎、新娘年岁相仿的青年人,多是同辈的,都聚集在新房内,或歌或舞,戏笑诙谐,很是热闹,夜深方散。
  女家在吉日前一天,招待宾客,接受贺礼。吉日清晨,即将新娘打扮好,迎娶队伍来到以后,受女家糖果点心招待。然后由新娘的哥哥把新娘抱到轿上,谓之“抱轿”。女家还要邀请一部份人去送亲,其中要有一个是新娘晚辈的小男孩跟随,叫“压轿”。送亲人数,去时单数,回来为双数。
  婚后第三天(也有五天或七天)新婚夫妻携带礼物,回娘家串门,谓之回门。
  解放前,寡妇再嫁被认为是可耻的。迎娶仪式非常简单,不叫办喜事,叫“接寡妇”。在娘家不许走门,而要走窗户。男方也不举行仪式。
  从民国年间至伪满时期。县城里的少数职员、教员或开明士绅在结婚仪式上,逐渐改为所谓“文明结婚”,减少了一些迷信活动。“文明结婚”仪式简单,多在公共场所或自家院内举行。有一部分人家则在饭店临时摆设礼堂,然后请当地有名望的人充当证婚人,媒人为介绍人,男女家长为主婚人,依次在礼堂正面就坐。随着音乐声,新郎、新娘在男女宾相拥簇下并肩走入礼堂。青年男女朋友向他们抛彩色纸条,撒彩色纸片、纸花等表示祝贺。新郎新娘並排立于证婚人等对面,两边男女宾相相陪,司仪人高声宣仪。首先由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然后新郎新娘交换纪念品,多用首饰、手表之类,然后证婚人讲话,双方主婚人讲话,介绍人讲话,来宾致贺词,新郎新娘致答词。也有贺喜的青年乘机提出来要求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的。然后新郎新娘向证婚人、主婚人、介绍人及全体来宾行三鞠躬礼。最后新郎新娘互相行三鞠躬礼。仪式完毕。接着大摆酒宴,晚上也要闹洞房。
  这都是有钱人家办喜事的仪式,而贫困人家办喜事,一切从简。
  “文明结婚”在解放后普遍流行,但在农村,仍程度不同地保留着传统的习俗。在农村女方家订亲要彩礼和男方家娶亲大操大办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二、丧 葬
  解放前,人死了以后全施行土葬。装死人的棺材,规格质量相差悬殊。有钱人用红松木材做棺材,有很多穷人买不起棺材只好用木柜,再穷也只好用炕席或秫秸卷。棺材的规格有“五七”的(即5寸厚帮、7寸厚天)、“四六”(4寸帮、6寸天)的、“三五”(即3寸帮、5寸天)的不同规格。棺材外边都涂以油色,一般以赭色为多,但较好的都描绘以细致图案花纹或二十四孝图。
  人死以后,要穿寿衣。有钱人家死者的寿衣讲究要穿走多少件,层层套穿。穷人家的死者有啥穿啥,然后将尸体停放在板床上。头前放香炉、油灯、供品以及丧盆(烧纸用),全家都穿孝服,以白粗布做长衫,腰间扎麻绳,头顶白布孝帽並用白纸剪成纸条,根据死者年岁外加两张(天一张、地一张),悬挂大门旁,谓之椁头纸,也是死人的一个标志。亲友闻讯都前来吊祭,有拿烧纸的,有拿纸箔的。丧主根据亲友的关系亲疏,向亲友撒放白布条或孝帽、孝衫等,谓之撒孝。人死以后,立刻由一老者提灯笼、水壶前导,死者家属后随,边走边哭,到附近之小庙去报庙,也叫送浆水。围庙转三圈,即返回家中,归途不哭。报庙早晚午三次。还要雇用扎彩匠人扎彩,就是用彩纸、秫秸等扎成各种物品、家畜、房屋的形象。一般人家都要扎车马一套、小孩两个,小孩前胸贴上纸条,一叫“随手”,二叫“得用”,意思是人死以后,由这两个小孩来侍候,车马即为死人赴阴间所乘用。稍富人家,还要扎金山、银库等等,大富人家则无所不扎,如香亭、房屋、内部摆设等一应齐全。
  停尸半日或一日后,即行入殓。棺材内用纸裱糊,顶盖内侧用天蓝色布裱糊,上贴黄色北斗星,棺内铺红面黄里褥子。入殓要择吉时,以布幔遮天,不使日光直照尸体,由孝子捧头(一般都是长子),其它家族、亲友抬两侧,将尸体放入棺内。然后由死者子女,用棉花蘸白水或烧酒,擦洗死者耳、目、口、鼻,谓之开光。此时,子女亲友可最后一次瞻仰遗容,之后即行盖棺杀扣(即钉死棺盖),全家老少皆围棺痛哭。
  死后第三日正午,举行“送行”仪式。孝子身后拖扫帚一把,将椁头纸覆盖于上,亲友挽扶前行,家族、亲友每人手持线香三柱连同所有扎彩等随后缓行,鼓乐吹打于后。至小庙处,孝子拖椁头纸,绕庙三匝,然后将扎彩车马套上,把椁头纸、扫帚置于车上,点火焚烧,椁头纸即象征死者灵魂,已乘车要到另一个世界去了。孝子首先指明路(意即告诉死者前行的方向——西南大路),然后跪送,家属啼哭,亲友默哀,火光熊熊,哀乐凄怆,直至完全烧成灰烬,此仪式即为结束。
  以后就是出殡仪式。从送行到出殡,一般人家停放三天,有钱人家可停放“五七”(五个七天即三十五天)或“七七”(七个七天,即四十九天),穷人家在送行次日就出殡。此期间一切仪式均停止,只是每日早晚焚香烧纸、叩头、哭泣而已。
  出殡前夕,要举行辞灵仪式。孝子、家族、亲友等均至灵前焚香叩首,向死者告别。此时,灯火辉煌,香烟缭绕,哀乐齐鸣,人心肃穆。
  次日晨出殡。有钱人家送往自家坟地,穷人则在乱尸岗打好墓穴。出殡时,孝子扛灵头幡跪于棺前,然后将丧盆摔碎,众人便将棺材抬起,放在车上。富有人家也有用人抬杠的,孝子扛灵头幡前导,家族亲友车后相送,直送至坟地。墓穴内置馒头四个,垫于棺材四角,灵头幡放在棺上,即开始掩埋,封土成坟。孝子、家族、亲友等行礼以后返回。以后,于七天、“五七”、“七七”、周年等都举行祭祀。
  穷人丧葬仪式从简。
  解放后,虽废除了封建迷信的丧葬仪式,但沿用土葬的习俗还没彻底根除。
  三、喜 庆
  满月:1945年解放前小儿诞生三天,就要请客吃喜面。亲朋女眷馈赠营养物品,谓之下奶。满月时,亲朋都来祝贺,赠送首饰、衣物,主人则设宴招待。有钱人家如是老年得子,此事更为隆重,亦称“弄璋之喜”。解放后从简。
  乔迁:过去由原住处往新居搬家时,亲朋都前来帮忙。主人同时要宴请四邻,俗称“燎锅底”。
  祝寿:解放前,每逢老人寿辰,亲友给送寿面、寿桃、寿联、衣料等。在旧社会的贪官、警察等,往往利用喜庆之机巧立名目,以此施威受贿,勒索人民的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