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雅克萨战争的胜利

第三节 雅克萨战争的胜利


  一六五八——一六六○年中国军队抗击沙俄入侵的胜利,给予沙俄侵略军以毁灭性的打击。但是沙皇政府并不甘心它的失败,也没有放弃占领黑龙江上游的企图。只是十七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俄国的侵略策略比五十年代有了明显的改变。在五十年代,波雅科夫、哈巴罗夫、斯捷潘诺夫匪帮是在无后方支援的情况下,沿黑龙江长途入侵,深入我国内地,抢劫骚扰。他们到处受到我国各族人民的反抗和清朝军队的打击,其结果是以失败而告终。到了六十年代以后,沙皇侵略者改变了无后方作战和孤军深入的策略,而采取了建立堡寨,作为侵略据点,逐步推进,步步为营的策略。沙俄侵略者在我国强建据点,加修工事,开辟道路,利用优势兵力和坚固的工事,镇压当地居民反抗;充分利用水路和陆路,使据点和后方保持联络;经常从堡寨里派出兵力,开辟新据点。这样,在六十年代以后,俄国侵略者从贝加尔湖到黑龙江流域,逐步建立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据点,其中在黑龙江上游比较重要的据点有雅克萨等。侵略者在据点里派驻军队,设置殖民机构,勒索贡税,绑架人质,修造教堂,建立奴隶农场,并且竭力拉拢、收买当地上层分子作鹰犬,加紧镇压人民反抗,实行殖民统治,进而侵吞更多领土,征服更多人民。
  一、沙俄侵占我尼布楚,重占我雅克萨
  贝加尔湖以东地区,河流交叉,峰岭重叠,草木繁茂,物产丰富。这里,世世代代居住着我国布利亚特蒙古人、喀尔喀蒙古人和索伦族的各部落。
  早在十七世纪四十年代,俄国政府就曾几次派出侵略军,侵入贝加尔湖以东,企图强迫布利亚特蒙古人臣服俄国。一六四八年他们在这里建立了一个侵略据点,俄名为巴尔古津堡。
  一六五二年野心勃勃的叶尼塞斯克督军阿法纳西·巴什科夫派遣“百人长”(27)彼得·别克托夫率领一百人,从叶尼塞斯克出发,到达贝加尔湖,又经色楞河、希洛克河、音果达河到了石勒喀河上(黑龙江的上源)。一六五四年别克托夫等占领了尼布楚。但是别克托夫遭到当地我国蒙古人和索伦人的强烈反抗,因此,他只好撤离尼布楚,下窜到黑龙江中游,和斯捷潘诺夫会合。
  就在斯捷潘诺夫匪帮在黑龙江上游被打得东窜西逃,陷入困境的时候,俄国政府就从这一困境中吸取了教训。它开始认识到,从北方雅库茨克进入黑龙江,并不是一条安全适宜的路线。这条路线长达几千里,中间是丛山峻岭,前方和后方联系困难,增援和给养、弹药没有保证,因此,难于有效地占领黑龙江流域。
  基于这种教训,叶尼塞斯克总督巴什科夫向沙皇提出了新的建议。这就是:要占领黑龙江上游,必须开辟新的路线,建立基地,即从西方的叶尼塞斯克进入贝加尔湖以东,巩固对这一地区的占领。同时,这条路线上有许多互相通行的河流,广大肥沃地带可以作为入侵黑龙江上游的跳板。沙皇政府同意了这一建议。华西里耶夫的《外贝加尔哥萨克史纲》一书写到:“莫斯科政府没有冒险去同中国发生流血斗争,但是也没有放弃占领阿穆尔河的计划。按照叶尼塞斯克督军阿法纳西·巴什科夫的报告,它决定为沙俄侵略军各支队在外贝加尔地区建立一个立脚点”。“政府同意了巴什科夫的报告,并且指出:在外贝加尔地区设防是它今后的最近的目的”。巴什科夫被任命为尼布楚督军。一六五五年八月三十一日沙皇颁发手谕,命令叶尼塞斯克发给火药、铅弹、薪饷、粮食,全力支援巴什科夫。一六五六年七月巴什科夫率领五百六十六名侵略军,从叶尼塞斯克出发,沿着别克托夫走过的路线,越过贝加尔湖。一六五八年到达石勒喀河,侵占了尼布楚,作为他的指挥部所在地。
  在尼布楚地区各族人民的强烈抗击下,沙俄殖民者逐步被歼灭。后来,沙皇政府就撤消了“尼布楚督军”,另外设“尼布楚总管”,由军役贵族伊拉里昂·托尔布津任尼布楚总管。在托尔布津任总管时期,人民仍然不断反抗。直到一六六五年以后,俄国在贝加尔湖以东才稍稍站住了脚,从此进入了新的扩张。
  一六六四年十二月,沙皇向叶尼塞斯克督军发出诏谕:命令他“加强外贝加尔地区的军事力量,向达斡尔地区各城堡送去一切适合当地需用的支援”。这使俄国侵略军力量不断增大,同时,为执行“沙皇陛下的西伯利亚领地面积不断扩大”的指示而卖命。一六六五年他们同时从两个方向出动,其中一个是东进,再次窜入我国黑龙江上游流域,重占我雅克萨。因此,中俄两国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俄国重占我雅克萨,是通过尼基伏·切尔尼戈夫斯基为首的一群逃犯而实现的。切尔尼戈夫斯基是一个俄籍波兰人。一六三八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叶尼塞斯克。但是,由于他极力钻营,不久就被提拔为殖民农场的工头和煮盐场的监工,又当上了伊里姆斯克督军的卫队。他平日拢集一伙土匪恶棍,杀人越货,横行不法,坐地分赃。可是,他的老婆却被更有权势的督军奥布霍夫看中和霸占了。因此,他和奥布霍夫结下了私仇。在勒拿河的一次集市上,奥布霍夫前去收税,半路上被切尔尼戈夫斯基带领的同伙杀死,抢走了财物。他们犯了“戕杀官长,抢劫国库”的死罪。在无奈之下,他们集中了一支八十四人的队伍,向南侵入中国境内,来到黑龙江上。随切尔尼戈夫斯基逃走的罪犯共八十四人,其中包括一名东正教士,名叫叶尔莫根。他们沿途杀人放火,无恶不作,被当地居民击毙十五名,其他六十多人一直窜到我国雅克萨城故址,占领了雅克萨。他们在以前哈巴罗夫所建阿尔巴津城的废墟上,重建了一座长十八俄丈,宽十三俄丈的长方形城堡。四周围以木墙,墙外有堑壕环绕,深二俄丈。城堡内共有三座哨楼,一座设在堡门上端,监视出入;临江的一面,两端也各设哨楼一座。楼上站岗放哨,楼下是匪徒们的住所。巴赫鲁申把切尔尼戈夫斯基一伙的巢穴称做“阿尔巴津贼堡”,是十分确切的。
  不久以后,这群逃犯和沙皇政府的关系完全改变了。一六六九年这伙匪徒实在走投无路,开始寻求沙俄政府的支持。一六七○年他送了九十三张貂皮到尼布楚去,作为贡税,表示自己仍然效忠沙皇。一六七一年他又派人直接到莫斯科去贡献黑龙江特产,向沙皇报告他们重占雅克萨的功绩,请求沙皇免去他们过去的罪行。沙皇政府对他们侵占了中国领土当然高兴,但是对于“戕官劫库”的罪行不能不有所惩处。于是,沙皇政府精心导演了一场丑剧。一六七二年三月二十五日,他和同谋的十七人被判死刑,从犯四十六人被判断手和鞭笞。可是到了三月二十七日,在庆贺沙皇生日的名义下,又宣布特赦了。同时,切尔尼戈夫斯基被任命为雅克萨总管,他的部下得到了政府饷金二千卢布。就这样,这伙杀人越货的强盗正式成为俄罗斯官兵。一六七四年雅克萨被正式编入尼布楚总管区。
  二、沙俄在我国边境地区的殖民统治
  沙俄侵略者在我国贝加尔湖以东和黑龙江上游流域,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对我国边境各族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征收实物税。当时,俄国需要向外输出大批货物,主要是貂皮和其它贵重毛皮。这些货物的来源,全靠征收实物税解决。此外,还征收牲畜、鱼类、果类和其它产品。当地人民的车辆、船只也经常被征调,供运输使用。大批优良的蒙古马和牛羊,成群地赶到西伯利亚各城市,弥补了沙俄劳动力和牛马牲畜的缺乏。
  推行野蛮的人质制度。为了勒索毛皮、牲畜和其它贡税,沙俄殖民当局到处捕捉当地居民,关押在他们的侵略据点里,威逼人质们的亲友交纳牲畜、毛皮和从事苦役。因此,每个据点周围都有一批牧民居住的帐篷,这就是人质的亲友居住的地方。如一六七五年,在仅有三十多名沙俄士兵的小据点捷列姆宾斯克周围,就住着二百多名索伦族牧民,“他们每人要向沙皇交纳五张貂皮,以保证押在城堡中的人质们的生命安全”。
  实行奴隶制度。据记载,“沙皇的督军、总管、商人和富裕的哥萨克人利用立卖身契的奴隶以及一部分雇农的劳动来开辟耕地”。西伯利亚东部的寺院,利用了当时女性人口不足的特点,购买被抢来的布利亚特和蒙古妇女,为她们施洗,然后把她们嫁给俄罗斯的自由“流浪人”,借以从他们那里取得为寺院耕种田地和为寺院尽种种义务的卖身契。
  督军和总管专横残暴,贪污营私。如一六七三年——一六七六年任尼布楚总管的舒利金,贪婪暴虐,为所欲为,“把知名的非俄罗斯女人抢来,霸占为妾”。他为了抢夺财产,随意把人脱光衣服毒打,甚至把人活活烧死。他的残酷统治激起当地居民的强烈反抗,甚至连他的部属也发生内讧,把他赶下了台。
  收买上层分子,加强统治。沙俄殖民当局在我国边境各族居民中进行挑拨和拉拢,给各族居民中的上层分子以种种特权,引诱他们背叛祖国。一小撮民族败类在侵略者的引诱下,甘心认敌为父,成为俄国殖民者的爪牙。在这一小撮民族败类中,根特木儿是一个最突出的代表。
  三、根特木儿叛变投敌
  根特木儿是我国黑龙江上游索伦族的一个封建牧主。一六五四年别克托夫率领沙俄侵略军第一次占领尼布楚时,根特木儿率领他的部落渡过额尔古纳河,内迁到根河一带。不久,他也随清军参加了呼玛尔河口的战斗。清朝政府把他的部落编为三个佐,根特木儿被封为四品官,每月领取清政府的俸饷。后来他接受沙俄侵略军的引诱,于一六六七年领着亲属四十人,背叛了祖国,逃到尼布楚。沙俄侵略军对这个叛徒十分重视,支持他组织了一支武装力量,随同侵略军镇压我国各民族的反抗。沙俄史籍中有这样的记载:“根特木儿有九个妻子,三十个儿子和三百名武装以长矛、盔甲的战士。他的人是‘善战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达斡利亚城堡的依靠力量”。
  清朝政府在同沙俄的历次交涉中,坚持要求把根特木儿引渡,沙皇政府拒绝交出,因而,根特木儿的问题成为中俄雅克萨战争的一个重要导火线。
  四、清政府在黑龙江上游的自卫措施
  清政府为了和平解决中俄两国之间的争端,进行了长期努力。但是,沙俄方面不但不理睬清政府的劝告和抗议,反而变本加厉地进行扩张活动。在这种情形下,清政府不得不进行自卫战争的准备,同时继续进行和平谈判的努力。
  一个封建国家的对外政策,决定于国内的形势和国际间的力量对比。当时清朝政府的国内形势是这样的:
  一六四四年清军入关,进行了长达四十年的夺取全国统治权的战争,还没有完全把国内的分裂割据形势完全平定。在国内问题急待解决的局面下,清政府没有力量同外国长期作战,因而愿意和沙俄和平解决边界问题。
  但是,当时的清政府也不是一个可以受任何外国侵略宰割的没落王朝。自从努尔哈赤以来,它进行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战争,有保卫自己疆土的信心、力量和作战经验。沙俄侵入了满族的故乡,严重的威胁清政府的安全,伤害了清政府的尊严。清政府决不能忍受这个侮辱。为了保卫国家领土,自己祖先的发祥地以及维护统治权,清政府也是不惜任何力量同侵略者作战的。康熙皇帝说:“朕十三岁亲政以后,即留意于此,细访其土地形胜,道路远近及人物性情”。可以看出,康熙长期以来就很注意东北的边防情况,因而,收复黑龙江流域,驱逐侵略者,这又是清政府的既定方针。
  击退侵略者,收复失地,必须依靠军事斗争。然而,单纯的军事斗争还不够严密,要永远根除侵略者,就必须在收复的领土上驻兵永戍,充实边防,否则,侵略者还会乘机卷土重来。康熙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今纵克取雅克萨城,我进则彼退,我退则彼进。用兵无已,边民不安”。因此,边界的安定又必须在军事斗争之后,用驻军永戍,巩固边防的一系列重要措施来保证。
  清政府在雅克萨战争中就是奉行军事斗争、外交谈判、充实边防这三者并举的方针。
  当时的清政府内部有一些平日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的官僚和将军们不赞成这个方针,他们一怕沙俄的强大,武器的精锐;二怕黑龙江路途遥远,气候寒冷,困难重重;三是目光浅短,无视边防大局。但是,康熙和一些主战的将军决心出兵抵抗,驱逐外敌,派兵永驻黑龙江,固守边陲。
  一六八二年四月康熙到盛京谒陵。“谒陵事毕,欲巡视边疆,远览形胜,省祖宗开创之艰难,兼讲春搜之礼”。由抚顺、兴京、哈达城(今西丰),出柳条边,五月至船厂(今吉林市),航行于松花江上。康熙这次巡视,是实地视察边防情况,为抗击沙俄侵略军作准备。
  九月康熙派副都统郎谈、一等公彭春,以捕鹿为名,带领几百人,到雅克萨附近侦察。一六八三年一月,郎谈等回到北京。他们向康熙报告说:“雅克萨可下,罗刹可破”。“攻取罗刹甚易,发兵三千足矣”。并主张速战速决,一鼓作气驱逐侵略军。
  康熙用更长远的观点看待黑龙江问题,他没有完全同意郎谈等的建议。他说:“兵非善事,宜暂停攻取”。下令调兵一千五百人,暂勿进攻,而在瑷珲和呼玛两地建筑城堡,与俄国对峙;贮存粮食,修造船只,筹划屯田,开辟驿路,进行长期作战的准备。为了使“建城永戍”的方针得到贯彻,康熙又提出:“预备炮具船舰,令设斥堠(28)于呼玛尔。自黑龙江至乌喇置十驿,驿夫五十人。遇有警急,乘蒙古马疾驰。寻常事宜,则循十驿而行。由水路陆续运粮,积贮黑龙江。……如罗刹船由黑龙江下,我舟师尾击甚易。况黑龙江地势辽阔,照内地设十驿,又易安置家口,如此一一区划,则罗刹自穷蹙归诚矣”。
  自一六八三年到一六八五年,清政府作了如下部署:
  第一,调动派遣军队。派二千人永驻黑龙江城,是对俄作战主力;调一千人协同作战,战斗结束后撤回。另有一千六百人协助筑城、耕地、传递信息等,为临时调动用兵。一六八五年初部队调动结束。
  笫二,建筑黑龙江城。一六八四年春盛京官兵六百人到黑龙江东岸就开始动工,城名“黑龙江”。
  第三,征贮粮食,进行屯田。清政府从各地征粮一万二千石,够三年用,并购买了牲畜等。就地屯田一千五百余垧,并派官员专门讲授种地办法,使粮食不断增加。
  第四,修造船舰。清政府的黑龙江防务严密,规划得当。当时,黑龙江上有大战船十艘,二号战船三十艘,江船十艘。此外还有专门运粮船。
  第五,组织运输。为把大批军火、粮食、物资运往黑龙江,清政府在全长四五千里的运输线上采取分段运输,顺利通畅,保证了供应。
  第六,开设驿路。从乌喇到瑷珲的驿路,全长一千三百四十里,设驿站十九个。
  清政府的作战准备,完全是出于反侵略的自卫性质的防御准备,它和沙俄的侵略战争准备是截然不同的。
  五、沙俄狂热地进行侵略战争准备
  第一,改建和加固雅克萨的城堡工事。一六八○年,沙俄政府已经把尼布楚晋级为督军区,沃依科夫任第一任督军。他把自己的儿子安德烈任命为雅克萨侵略军的头目。命令安德烈用最大的努力尽速完成对雅克萨城堡及其所有工事的补建。安德烈到了雅克萨,“马上命令修炮楼,挖壕沟,在木桩间夯土,竖木栅”。加固和扩建后的雅克萨城堡,周围长一百六十五点五俄丈,城门和指挥部都修了炮楼。
  第二,建立了一支机动、快速的沙俄骑兵部队。这支骑兵部队可以深入中国内地作战,是进攻性力量。
  第三,建立一批使用奴隶劳动的殖民主义农庄。沃依科夫在雅克萨一带,掳掠中国各族人民,把他们变为农业奴隶,并招徕沙俄的流放犯,用他们开垦土地,种植粮食,解决侵略军吃粮问题。
  第四,增派援军,加强殖民统治。当时,在尼布楚、雅克萨一带,共有沙俄军队二千人,备有大炮、火枪、火药,军事力量占整个西伯利亚地区的三分之一。
  第五,调整军事指挥和占领体制。沙皇政府任命大臣康斯坦丁·谢尔巴托夫公爵为叶尼塞斯克督军。将熟悉黑龙江流域情况的伊尔库茨克督军弗拉索夫调任尼布楚督军,撤掉了威信扫地的沃依科夫。将雅克萨从尼布楚督军区划出,新成立了雅克萨督军区,任命军役贵族托尔布津为雅克萨督军,统率已在黑龙江上的全部侵略军和从托博尔斯地区招募的,正在西伯利亚编组,准备开赴黑龙江的一千名侵略军。
  在这些新的军事头目策划和指挥下,大批军用物资从莫斯科等地源源东运;叶尼塞斯克忙忙碌碌的收买、运送粮食;上图里耶地区赶造船只。整个西伯利亚到处是一片疯狂进行侵略战争准备的忙乱景象。黑龙江上战争风云翻滚,一场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一触即发。
  六、清军横扫外围的战斗迅速获胜
  一六八三年的盛夏,莽莽苍苍的兴安岭万树呼啸,浩浩荡荡的黑龙江咆哮奔腾。战马嘶鸣,军旅呐喊,和涛声浪吼交织成一曲高亢悲壮的乐章,日日夜夜回荡在黑龙江两岸、兴安岭上空,它预示着一场战争风暴就要来临。
  一天,沙俄占领的雅克萨城堡江面上,四艘平底木船、两艘货船正在拔锚起航。梅利尼克指挥着六十七个全副武装的沙俄士兵,乘船顺江而下。和每年夏天一样,这支队伍是沙俄占领当局派出的又一支到黑龙江下游和松花江流域抢掠中国居民的侵略部队。
  梅利尼克匪帮唯恐随时碰上中国军队,他们惊慌失措地窥视黑龙江两岸,提心吊胆地注视着前方。
  突然,前方出现了异常情况。远处,一队中国水师的船队正向他们急速驶来。梅利尼克慌忙下令船队靠岸,沙俄士兵们荷枪实弹准备迎战。但是,中国船只并没有开火,而是在对岸停泊下来。
  正在梅利尼克盘算是弃舟逃走还是立即返航的时候,中国船队阻住了他们的退路,岸边出现了中国骑兵。梅利尼克陷入包围圈中。
  奉命前来迎敌的是清朝军队将领萨布素带领的一千名驻防瑷珲的前头部队,由索伦族军官博克率领。他们刚到驻地不久,就在当地居民协助下,掌握了沙俄军队的动向,成功地部署了这场包围。中国船队、骑兵,密切注视沙俄军队动向,相持一二夜,没有开枪,使梅利尼克更加不知所措。第二天,中国军队让梅利尼克到中国军营来。梅利尼克乖乖的放下武器投降了。
  俘获了梅利尼克船队,清军挥戈北上,连续收复和拆毁俄军据点,沙俄侵略军有的仓惶逃窜,有的缴械投降。
  清军开进黑龙江,象春雷震撼大地。受尽沙俄侵略军践踏的中国各族人民一面积极协助清军作战,一面拿起手中武器和侵略军斗争。仅仅半年时间,扫荡了沙俄侵略军的外围据点,收复了大片领土。到一六八四年初,除雅克萨、尼布楚还在沙俄军队占领下以外,黑龙江中下游及其各支流上的沙俄侵略军据点全部被肃清。
  七、第一次雅克萨战争
  一六八五年一月,清政府派出了都统瓦山到瑷珲,决定在黑龙江解冻,江河畅通,春暖花开之季出兵,收复雅克萨。
  二月二十五日,清政府发布谕旨指出,“兵非善事,不得已而用之。向者罗刹无故犯边,收我逋逃,后渐越界而来,扰害索伦、赫哲、飞牙喀、奇勒尔诸地,不遑宁处;剽劫人口,抢掳村庄,攘抢貂皮,肆恶多端。是以屡遣人宣谕,复移文来使,罗刹竟不报命,反深入赫哲、飞牙喀一带,扰害益甚。爰发兵黑龙江,扼其来往之路,罗刹又窃据如故,不送还逋逃,应即歼灭。今仰付天心,大兵逼临雅克萨城,姑再以朕谕旨,遣人宣布罗刹。谕之日:前屡经遣人移文,命尔等撤回人众,以逋逃归我,数年不报,反深入内地,纵掠民间子女,构乱不休。乃发兵截尔等路,招抚恒滚诸地罗刹,赦而不诛。因尔等仍不去雅克萨,特遣劲旅徂征,以此兵威,何难灭尔。但土之民,朕无不恻然垂悯,欲其得所,故不忍速加歼除,反复告诫。尔等欲相安无事,可速回雅库,于彼为界,捕貂收赋,毋复入内地构乱,归我逋逃,我亦归尔逃来之罗刹,果尔则界上得以贸易,彼此晏居,兵戈不兴。倘执迷不悟,仍然拒命,大兵必攻破雅克萨地,歼除尔众矣。如此宣谕后,罗刹果能遵旨即回,以雅库为界我兵即驻扎于黑龙江,设斥堠于雅克萨,令疆圉帖然。倘仍抗拒,则大兵相机而行”。
  为了有力的指挥前线作战,清政府撤换了企图妥协和畏惧困难,“多方迟延,冀撤离黑龙江”的将领,派都统彭春为统帅,班达尔善为副都统,佟宝为护军统领,马喇为副统领,銮仪使、侯林兴珠等参赞军务,组成了新的作战指挥班子。
  二月二十日清军派原来曾住在雅克萨的达斡尔人倍勒儿为首的三十多人的侦察队伍,潜回雅克萨。经过一个多月的活动,他们探明了雅克萨的敌情,并且俘获了七名沙俄士兵。据倍勒儿探察,雅克萨的工事已经全部加固,“城内设立重木,中实以土。闻大兵(即清军)至额苏里,即遣人各处求援,……雅克萨兵众不满千人”。三月二十九日,在军队出发之前,倍勒儿赶回军营,为收复雅克萨作了重要准备。
  一六八五年,夏季又降临黑龙江。阳光明媚,花草芳香,万物生机勃勃。五月三十日,清军整装进发雅克萨。黑龙江两岸,旌旗迎风招展,队伍步履整齐,一队队抗俄志士精神抖擞,斗志昂扬,扬鞭跃马,挥戈挺进。黑龙江上,艘艘船舰扬帆破浪,逆流而上。各族人民看到清军雄壮军威,纷纷前往慰劳。
  攻取雅克萨的清军共三千名,并有许多水手和杂役。战斗人员包括从乌喇、宁古塔调驻瑷珲的满洲兵一千五百名,索伦、达斡尔士兵五百名;京营八旗兵五百多名;善用藤牌片刀的汉族官兵四百二十名。另有索伦、蒙古族士兵五百人,在墨尔根至雅克萨之间的驿站,负责传递军情。
  六月初,雅克萨城下出现了清军的前哨骑兵。六月十日,清军的第一批船队赶到了雅克萨。二十一日,清军统帅部到达雅克萨附近的杭屋莫。派俄俘弗咬多里等三人进雅克萨,带去信件两封,一封是康熙给沙皇的信,要求沙俄“迅速撤回雅克萨之罗刹,以雅库等地为界居住,望明确复文或遣使”。另一件是统帅彭春给雅克萨俄军的信。俄军对这两封咨文,置若罔闻,不予理睬。
  六月二十三日,清军主力开赴雅克萨城下,和俄军对话。但俄军蛮横无理,大骂清军。中国方面,再次要求俄军撤退,仍无效果。于是,在二十四日,清军包围了雅克萨城。二十五日,有一队沙俄士兵企图冲进城内,清军进行阻截。林兴珠率领的藤牌兵纷纷跳进水中,把藤牌顶在头上,手持大刀前进。坐在木筏上的俄军看见刀光闪闪的清军浮水而来,顿时惊慌起来,一面喊叫,一面想逃走。这时藤牌兵发扬了勇敢战斗精神,用尽全力砍杀俄军,使俄军死亡一大部分,剩下少数俄军侥幸逃命。当天夜晚,清军在城南设立挡牌土垄,用弓弩作佯攻,而暗中将红衣大炮安置在城北及东西两翼。二十六日黎明,炮声轰响,杀声震天,向城内射击。战斗一开始,就打死俄军一百多名,城中着起大火。清军又在城下堆积柴火,声言要立即烧城。
  在盼望援军迟迟不能到来,兵力和给养又不能使俄军再顽抗下去的时候,俄军走投无路,托尔布津决定投降。清军的条件很宽大,只要俄军撤出雅克萨,保证不再重来,就可以释放全部俘虏,他们的武器、财产可以全部带走。
  条件很快被接受,托尔布津举行了投降仪式,立下了永不重犯雅克萨的誓言。随后将俄军、少数妇女和儿童,分别作了恰当处理。
  第一次雅克萨战争胜利结束。清政府满朝皇亲贵族,文武大将欢宴胜利。清军一把火烧掉了雅克萨城,没留一兵一卒,就都匆匆忙忙地返回瑷珲了。
  封建统治阶级不可能把反侵略战争进行到底,不可能使巩固边防的措施真正落实,结果,使俄国侵略者又乘机卷土重来。
  八、第二次雅克萨战争
  尼布楚督军弗拉索夫贼心不死。在托尔布津战败回到尼布楚之后,弗拉索夫立即命令他重整队伍,做好了再去雅克萨的准备。同时派出七十人到雅克萨侦察。这支侦察队伍发现:清军在雅克萨没留一兵一卒,城堡烧尽。这正是沙俄侵略者重占雅克萨的好机会。一六八五年九月七日,托尔布津重返雅克萨,这时离他战败时间仅仅两个月。
  俄军一到雅克萨,立即修建工事和军营。城墙两边全用木材砌实,中间夯土,外面抹泥,以防火烧。城内挖了水井、壕沟,储备了大批粮食物资,准备长期固守。俄军在雅克萨大兴土木,作侵略整个黑龙江流域的准备,清军却在瑷珲迁城,并在墨尔根动工修造黑龙江将军衙门,特别是大批将领早已返回京城,连萨布素也到卜魁(29)过安逸生活去了。清军对沙俄侵略者的活动一直没有察觉。直到一六八六年初,居住在边境的奇勒尔族人报告,才知道俄军早已重建了雅克萨城。
  雅克萨再一次遭到沙俄侵略者践踏,清政府不得不再次出兵。一六八六年六月底,副都统郎谈等率军从瑷珲出发,七月十八日水陆两路大军逼近雅克萨。在离城五里处,郎谈写信警告托尔布津,令他们主动撤出。信中写到:“你们又偷偷返回,重建城堡,据守其中。你们还欺凌我方渔民猎户。……今我大军已兵临城下,我方决不轻易舍弃,你们对此是一清二楚的。你们将被逐出,无力卷土重来,结局便是如此。……你们休要触怒我大军,速速投降,否则将沦为俘虏。凡有愿返回者,可取道诺斯,或到勒拿河,返回本土,即在该地安居。若不然,试图较量,继续顽抗,则我方也绝不善罢甘休。你方接此信后,从速定夺,并修书派人送来”。
  沙俄军队准备顽抗到底,所以对清朝方面的警告不屑一顾。他们频频主动出击,不让清军的炮位和攻城器械靠近城垣。
  但是,清军在各族人民支持下,士气高昂,果敢勇猛。在第一次城郊战斗中就打死了二十二个沙俄士兵,残生俄军逃入城内,清军占领了雅克萨小河以西的要地,并在黑龙江的岛屿(现在呼玛县兴安公社古城岛大队所在地——古城岛)上建立了营寨。这样就控制了江面,切断了尼布楚来援的道路。从七月二十三日起,清军发动攻势,到二十七日,几天之内,俄军就有一百多人丧命,托尔布津也因右腿被炮弹炸断,于七月底死掉。这时俄军全部龟缩在城堡内顽抗。清军改变策略,准备长期围困。清军在雅克萨城东、南、北三面挖了堑壕,筑了土垒,包围雅克萨城堡;城西小河有清军水师船队把守。离城六、七里的黑龙江上游港湾(现在呼玛县兴安公社码头)建成了清军过冬的船坞;雅克萨城对面岛上,建起清军的指挥部和过冬营寨。清军的二千三百余人就这样把雅克萨的俄国侵略者团团围困。
  正在雅克萨城旦夕可取的时候,沙皇政府派出使团到北京,要求谈判。清政府表示了极大的和平诚意,在对沙俄使团进行多次据理斗争之后,在雅克萨城即将攻克的时候,主动提出就地停战,为中俄边境谈判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一六八九年九月七日,中俄双方签定了《尼布楚条约》。这是中俄两国之间正式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这个条约的签订,为当时中俄两国在边境关系上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础。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中国收回了被沙皇侵占的一部分领土,制止了沙俄对黑龙江的进一步侵略,使黑龙江边界获得了比较长久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