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鄂伦春民族的起源
第一节 鄂伦春民族的起源
在中国古代史中,还没有以鄂伦春族的名称出现的直接记载,但可以查到一些与鄂伦春民族经济、文化特点相同的部落。“鄂伦春”这一名称清初始见于记载,如当时黑龙江流域有“索伦部”,其中除有索伦人和达斡尔人以外,就有鄂伦春人。
鄂伦春民族的名称,据说有三种含意:一种是“山岭上的人们”。因为鄂伦春人称山岭为“吾惹”,满语称为“阿林”。其音与鄂伦相近;另一种含意是“使用驯鹿的人们”,因为鄂伦即鹿名,传说鄂伦春族过去使用驯鹿;还有一种含意是“归顺的人们”,传说是清朝官方给起的。因为鄂伦春民族归顺了清朝,满语把归顺说成奥伦千,后来演变为鄂伦春。
清朝初期,《圣武记》中记载:“天命元年(一六一六年)清朝招抚黑龙江南岸诺罗路”。诺罗即鄂伦的谐音。清初历史中,一般都把鄂伦春混称索伦,直到康熙年间,始有明确的鄂伦春字样出现。据说,鄂伦春人承认愿为清朝征兵服役。之后,清朝政府为了使他们区别于居住在嫩江上游的索伦民族,才给他们起个鄂伦春的名称。清代也有人称鄂伦春为敖哈满洲,意思是逃亡到山里的满洲人。有时称为使鹿部民。
鄂伦春民族原来居住在黑龙江以北。据《圣武记》记载:“黑龙江北,有索伦、鄂伦春、达斡尔等部,其种族散处山林”。《朔方备乘》记载:“黑龙江以北,精奇里江以南,皆其射猎之地,其众夹精奇里江以居”。
鄂伦春族在民族来源上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据《黑龙江外记》记载:“鄂伦春、索伦、达斡尔类也”。这是由于这三个民族长期共同居住在同一地区。并且都过着游猎生活。鄂伦春族与达斡尔族并不是同一民族来源。鄂伦春与鄂温克族的关系却非常密切,不论语言、氏族姓氏、风俗习惯、经济生活和历史上传说等方面,都有许多共同之处。据一些老年人说,这两个民族最初起于同一民族来源,后来移居不同地方,各自独立生活和发展,方有不同的民族名称。他们从黑龙江北岸迁移到南岸以后,鄂伦春人居住在山区,仍然进行狩猎生产。而鄂温克族有的居住靠近牧区,学习了经营牧业;有的居住靠近农业区,学习了经营农业;只有少数人仍然过着游猎生活。
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的一种语言,与鄂温克族非常接近。辅音非常简单,元音分长短,有十四个格。没有方言差别。鄂伦春族没有文字。民族内部用本族语言交际。社会上、学校里使用汉语汉文。鄂伦春族一般都会汉语,他们的语言受汉族影响很大,尤其是在解放后,从汉语中吸收了许多新词术语,为发展本民族经济文化和促进民族间的团结提供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