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伊春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全市各地、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市委九届十四次和
十五次全会精神,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生态建设、结构调整、 招商引
资、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经济转型和林权制度改革等项重点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克服了
资金紧张,煤油涨价,洪涝灾害等方面困难,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质量效益大幅提高,结构调
整进一步优化,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宏观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实现 115891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
年增长 10.5% ,增幅比上年提高 0.2 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 288979万元,增长
7.5% ;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 443640万元,增长 16.7% ;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426295万元,增长
6.8% 。全年人均生产总值达8971 元,比上年增加 568元。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 25.3∶35.7∶39 调整为 24.9∶38.3∶36.8。
非国有经济增加值实现83.7亿元,同比增长13.1%,占GDP比重为72.2%。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
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22%调整为24.2%,比上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同时,各产业内部结构也得到
相当的调整。
五大优势特色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市木材精深加工业、北药业、绿色食品业、生态
旅游业和畜牧业增加值实现280992万元,同比增长25.8%,其中,木材精深加工业增加值实现116320
万元,同比增长18.8%;北药业增加值实现36866万元,同比增长25%;绿色食品增加值实现43485万
元,同比增长57.9%;旅游业增加值实现30932万元,同比增长48.4%;畜牧业增加值实现53388万元,
同比增长17.4%。
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体制性、机制性
障碍依然存在;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弱,接续和替代产业发展慢;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增长方式
比较粗放,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经济外向度低,出口产品单一,实际利用外资数额不大;经济
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等。
二、农 业
2005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7号文件精神,以促农增收为中心,以提高
农业综合生产力为主线,战胜了严重的洪灾、内涝、稻瘟病和冰雹等自然灾害,全市农业经济继续
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农业增加值实现28.9亿元,同比增长7.5%。
种植结构得到调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59474公顷,同比增长19.5%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0128
公顷,与去年持平;饲料作物播种面积1600公顷,同比下降14.6 %。粮、经、饲种植结构由上年的
86∶12.7∶1.3调整为88∶11∶1。绿色食品快速发展。全市已有 33 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
粮食产量略有增长。 全年粮食产量 43.7 万吨,同比增长0.2% 。分品种看,水稻11.0万吨,
下降30% ;玉米11万吨,增长5.7% ;小麦300吨,下降58.9% ;大豆20.6万吨,增长28% 。主要农
产品产量如下:
2005年全市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吨
指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粮食 437099 0.2
其中:水稻 109792 -30
小麦 310 -58.9
玉米 109605 5.7
大豆 206333 28
薯类 10560 -13.1
蔬菜 433736 -6.1
水果 2526 9.7
林业生产保持稳步发展。 2005年,坚持严管资源,特别是认真贯彻“三个决不”原则,全面
停止天然红松林采伐,突出抓好采伐限额管理,严格“三总量” 控制。全市木材产量134.6万立
方米,比上年减少7.2万立方米。更新造林面积17.4万亩,成林抚育面积131.2万亩,幼林抚育面
积112万亩。丰富完善森林管护经营承包责任制。全市推行管护经营责任制的林场所192个,占林
场所总数的88% 。参加管护经营职工3.3万人,落实管护经营面积313.6万公顷。累计营造民有林
79.5万亩,当年营造0.8万亩。
畜牧业获得长足发展。在积极稳步发展常规养殖的基础上,突出发展特色养殖,明确主导品
种,扩大了养殖规模。全年畜牧业增加值实现53388万元,同比增长 17.4% 。全年出栏肥猪42.2
万头,牛5.8万头,羊12.9万只,家禽1530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0.2%、24.1%、25.7%和29.1%;主
要畜禽产品产量增加,全年肉产量7.4万吨,同比增长17.5%;牛奶3.3万吨,同比增长20.8%;禽
蛋产量2.9万吨,同比增长12.1%。
2005年全市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
指 标 单 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肉类总产量 吨 73977 17.9
其中:猪肉 吨 33437 14.1
牛肉 吨 8585 23.1
羊肉 吨 1935 22.8
禽蛋产量 吨 28808 12.1
奶类产量 吨 40284 21.9
肥猪出栏 头 421590 10.2
家禽出栏 百只 152994 29
大牲畜年末存栏 头 116721 13.5
其中:牛 头 111572 15.1
#奶牛 头 20905 36.7
猪年末存栏 头 257432 26.9
羊年末存栏 只 500118 34.6
渔业生产比较稳定。渔业增加值实现5530 万元,同比增长43% 。全年水产品产量8949吨,同
比增长2.7倍。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8.3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3820 台,小
型拖拉机17958台,农用排灌机械3922台,农用水泵4139台。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4340 吨。
农村用电量 4565万千瓦小时。
促农增收工作取得实效。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根据我市“两
补实施方案”,全市共发放直补资金1980万元,发放良种补贴资金492.4万元,筹措农业生产资金
3.2亿元,极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2005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350224万元,比上年增长16.2% 。工
业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2.7% ,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
(即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 500 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实现216275万元,增长14.2% ;
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实现133948万元,同比增长24.5%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
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实现104448万元,增长5.4% ;集体企业增加值实现10324万元,下降7.4%;
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实现138998,增长11.4%。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实现57279万元,增
长 9% ;重工业增加值158996万元,增长13.4% 。全市重点考核的十种工业产品产量呈八增二降。
2005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人造板 万立方米 44.7 17.5
家 具 千件 1111 36.5
水 泥 万吨 43.7 -23.5
生 铁 万吨 58.8 80.3
钢 万吨 82.7 8.8
钢 材 万吨 80.4 5.6
发电量 万千瓦时 56608 -4
啤 酒 千升 23585 15.9
混合饲料 吨 17491 8.6
中成药 吨 562 5.6
注:产品产量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产品产量
工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2005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3% ;实现
销售收入518014万元,比上年增长6.4%;实现利税总额41587万元,同比增加407万元。其中全市119
户地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8.1%,同比提高5.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1280万元,增长60.7%,创历史新高。
建筑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2005 年,建筑业增加值实现88416万元,增长21.7% 。全市三级及
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56个,实现利润377万元,实现税金1571万元。施工房屋面积65.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5年,我市全面实施“百项工程”,不断优化投资环境,继续加大
招商引资力度,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294923万元,比
上年增长38.5% 。其中:地方投资完成285438万元,增长42% ,占全部投资的96.8% 。从经济类型
看,国有经济投资 138149万元,下降13.5 % ,占全部投资的66.9%;非国有经济投资156774万元,
增长196.2 % ,占全部投资的53.1%。
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第一产业投资完成27525万元,同比增长81.9%;第二产业投资完成
125747万元,同比增长51.5%;其中,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全市工业投资完成124122万元,同比增
长49.6%。第三产业投资完成141651万元,同比增长23.4%。三次产业投资的比重为9.3 ∶42.7 ∶48。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233456万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79.2% 。全年竣工各类房屋面积624973万
平方米,房屋面积竣工率63.8% 。全年建成投产项目215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74.1% 。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2005 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全
年增加值完成136829万元,增长10% 。
公路综合运输能力不断增强。据交通部门统计,全市公路运输货物周转量完成15063万吨公里,
旅客运输周转量完成19022万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向科技、时尚、方便方向发展。邮电业务总量56770万元,增长52.5%。全市年末局
用交换机总容量已达到 92万门,当年新增交换机容量 3.3万门,光缆线路长 14416公里;城市电
话用户39.7万户,下降1.5% ;乡村电话用户6.6万户,下降2.9% 。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25.2万户,
增长20%。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 35.9部 / 百人。互联网用户达到61856户,增长9.9%,其中:宽带
用户37561 户,增长33.1%。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6.3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
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9.8亿元,同比增长6.9%;餐饮业零售额6.2亿元,同比增长9.5%;其他行业
零售额0.4亿元,同比增长9.5%。从地区看,市的零售额24.2亿元,同比增长7.5%;县的零售额1.3
亿元,同比增长8.7%;县以下零售额0.8亿元,同比增长6.1%。
市场物价小幅攀升。据市城调部门调查,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 1.3% 。从分类看,调
查的八大类价格中,呈现五升三降态势。其中食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
人用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价格上涨,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交通和通讯类
价格下降。
2005年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指数
指标名称 为2004年的 %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101.3
服务项目价格总指数 103.5
消费品价格指数 100.7
其中:食品类 101.4
烟酒及用品类 99.2
衣着类 94.9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 100.2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 100.7
交通和通讯类 98.5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 104.2
居住类 108.3
七、对外贸易和旅游业
外贸进出口高速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7908万美元,同比增长51.3%;实际
利用外资686万美元,同比增长9.2%;国内引资18.4亿元,同比增长34.3%。
森林生态旅游快速健康发展。据旅游部门统计,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数225万人次,增长12.3% ;
实现旅游收入6.4亿元,增长48.4% 。开工建设55个旅游项目,投资完成13053万元,首次超过亿元。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增长加速。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9026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7.8% 。其中
一般预算收入26363万元,增长21.4% ;基金收入2663万元,下降8.9% 。地方财政支出157855万元,
同比增长15.1% 。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50645万元,增长15.8% ;基金支出7210万元,下降8.9% 。
金融平稳运行。据金融部门统计,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98737万元,比年初增加106096
万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93603万元,增加4461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11094万元,增加
93992万元。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24114万元,比年初增加6207万元。其中,短期贷款458195
万元,增加5140万元;中长期贷款146513万元,减少9764万元。年末货币累计净投放118947万元。
保险事业持续发展。据保险部门统计,全年保费收入37509万元,增长5.4% 。其中,财险保费
收入4300万元,增长1.5% ;寿险保费收入33209 万元,增长5.9% 。支付各类赔款3613万元,下降
23.9% 。其中,财险赔款 2775万元,增长34.5% ;寿险赔款843万元,增长0.3%。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据教育部门统计,全市普通高等学校1所,招生1280人,在校生3352人;
成人高等学校2所,本专科招生237人,在校生976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7所,招生1900人,在校
生5580人。高中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普通高中13所,招生6632人,在校生19067人。高中阶
段教育毛入学率达41.4%。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0.05%
以下。全市初中学校75所,招生14499人,在校生50309人。普通小学244所,招生9755人,在校生
70543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1%。普通初中和小学辍学率分别为2.85%和0.73%。特殊教育学
校招生16人,在校生172人。幼儿园在园幼儿9271人。全市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3.6万人次。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2005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6239人。其中事业单位
10203人,企业单位26036人。实施科技项目47 项,其中国家重点科技项目1 项,经费支出55万元;
省重点科技项目19项,经费支出323万元;市级重点项目27项,经费支出151.8万元。全年共取得省
部级科技成果23项,省级科学技术奖3项,市级科技成果22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7项。全年受理专
利20件,授权专利12件。技术市场比较活跃。全市共签定技术合同25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 4191
万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影视等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健康发展。据文化、广播、卫生及体育部门统计,年
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 2 个,文化馆(艺术馆) 18 个,公共图书馆6 个,藏书45.3万册,博
物馆 2个,广播电台 1 座,中波发射机 4 部,中波发射机功率28.5kw 。电视台1 座,电视发射
机31部,电视发射机功率20.58kw 。有线电视用户 13.6万户,广播覆盖率为 96.8% ,电视覆盖
率为 98.8% 。年末全市共有档案馆 19 个,其中市级 2 个,县区级 17 个,共存档案 16.3万卷,
77051件,已开放新中国建立前档案 1595卷,新中国建立后档案 98128 卷(件)。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据卫生部门统计,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 78个,床位 4795张。其中医院
35个,床位 4382张;卫生院 16个,床位 332张。卫生技术人员5336人,其中医生 2326人,护师、
护士 1810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 15个,卫生技术人员 272人。妇幼保健机构9个,卫
生技术人员170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 15个,床位 329 张,卫生技术人员 321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据体育部门统计,2005年,参加全国和省级运动会共获得奖牌125枚,
其中金牌32枚、银牌39枚、铜牌54枚。向省级优秀运动队输送运动员34名。全年共销售体育彩票
2.8亿元。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据环保部门统计, 2005 年,市级和县级(一县一市)环境保护系
统共有 130人。各级环境监测站 4个,环境监测人员 44人。自然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共有
自然保护区 17 个,生态示范区 2 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 550849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7.21% 。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 个,面积为 30533 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 7 个,面积 308252公顷;市
级自然保护区 8 个,面积 212064 公顷。环境法制建设继续加强,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年内建
立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 100% ,建设项目“三同时” 执行率为 100% 。全年完成环
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 2 个,总投资 370.2万元。
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有 86 家排放污染的工业企业,已建成烟尘控制区 81个,总面积
118.8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40个,总面积 104.4 平方公里。城市环境质量保持优良,全年达
到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天数为 345天。城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 27.8% ,城市居民饮用水源地
水质达标率为100% 。
十二、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
全市人口持续下降。据公安部门户籍统计, 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为 1287905人,比上年同期减少
7821人,下降0.6%。其中农业人口 175711人,占总人口的 13.6% ;非农业人口 1103604 人,占
85.7% ;未落户常住人口 8590 人,占0.7%。男性人口649614人,占总人口的 50.4% ;女性人口
638291人,占总人口的 49.6% 。全市人口出生率为 6.48 ‰,人口死亡率为 5.88 ‰,人口自然
增长率为 0.6 ‰。
单位从业人员减少,职工平均工资增加。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 222565人,比上年末减少
7701 人。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158620人,减少 2082 人;集体单位从业人员 26757人,减少
7989 人;其他单位从业人员 37188人,增加 2370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6390 元,比上年增加
213 元。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据市城调局对伊春区百户居民调查显示, 2005 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达 6994元,比上年增长 8.2% 。工薪收入是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人均达到4660
元,比上年增长1.6%,占家庭总收入的64.7%。经营性收入和不固定工作劳动人群收入分别增长23.3%
和 60.9%。2005 年,由于落实中央 1 号文件精神,实施“一免两补”政策等原因, 全市农民人
均纯收入创历史新高,达3791元,比上年增加400 元,增长11.8% 。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据劳动部门统计,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26.3万人,收缴养老
保险费30919万元,全年支出养老金57283万元;企业100957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养
老金发放率为100%;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11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334人;实现就
业再就业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75%;现有23万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全年收缴医疗保
险费4646万元,支出4404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壮大。据民政部门统计,全市收养性福利机构37所,床位706张,收养人员
700人。其中,民办敬老院32所,床位360张,收养人员420人。城镇服务设施250处,其中社区服务
中心31个。全市城镇已全部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有 13.8万名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
救济,救灾、救济和低保资金到位率 100% 。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79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
1972万元。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市用于住宅建设的投资1.27亿元,竣工面积23 万平方米,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19.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1.1
平方米。
注: 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数据除全市生产总值(GDP)外,均不含农场系统。
3.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