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工业生产持续稳步增长,整体运行态势良好。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35亿元,
增长16.2%。产销率达93%,产销衔接良好。(二)优势特色经济健康发展,对经济拉动作用
增强。木材精深加工业重点发展家具、人造板、小木制品,开拓国际市场,出口创汇企业增
加到12家;木材精深加工业完成增加值11.6亿元,增长18.8%。旅游业快速发展,发展速度居
全省前列。接待旅游人数225万人次,增长12.3%;完成增加值3.1亿元,增长48.4%。畜牧业
实现总量增长、水平提高、质量改善的目标,完成增加值5.3亿元,增长17.4%。绿色食品业
打造品牌,开拓市场,推动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完成增加值4.3 亿元,增长57.9%。北药业
以GMP认证复检为动力,以GAP标准化认证为契机,强化龙头企业和药材基地建设,加快北药
开发进程,完成增加值3.7亿元,增长25%。(三)农业生产克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保持稳
定发展。全市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8.12万公顷。农业增加值完成26.7亿元,增长10.3%。
粮食总产量达到43.7万吨。(四)林业改革扎实推进,“天保”工程顺利实施。推进林权制
度改革,培育后备森林资源。加强木材生产和资源林政管理,严格控制资源消耗。木材生产
完成134.6万立方米。配合省森工总局和国家林业局进行“天保”工程省级复查和国家级核
查工作,保证 “天保”工程顺利实施。完成“天保”工程扩大延伸政策的测算,争取国家
和省的政策支持。(五)全面实施“百项工程”计划,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4亿元,完成计划的115.6%,增长38.5%。伊春支线机场国家已批准立
项,可研报告已报国家发改委,正待中咨公司评估;乌马河对俄森林采伐及木材加工项目、
伊春市中心城防洪工程项目已经省发改委核准;森工非经营性局址给水、学校、医院改扩
建项目可研报告国家林业局已批复17项。朗乡高密度纤维板建设项目、红星局平贝GAP标准
基地建设项目、铁力市污水处理工程等18个项目可研报告已编制完成。积极对上争取,加大
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建设。国家和省安排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到位1.5亿元,充实完善了
招商引资项目册,开展多种形式招商引资活动。(六)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对全市经济
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市非国有经济增加值增长13.1%。95%以上的大户运行良好,完成
营业收入46.8亿元,占全市非国有企业营业收入总量的26%。突出抓好新上和技改项目建
设,推进规模企业总量的扩张。把非国有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项目开发和建设上,通过招
商引资,使一批项目开工生产。新上和技改投资300万元以上项目65个,总投资9.7亿元。
突出抓好重点县区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推动非国有经济总量不断壮大。(七)消费
品市场稳中有升,对外贸易增势较强,金融运行保持稳定。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6.3亿元,增长7.5%,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3%。对外贸易呈较强增长态势。全市进
出口总额实现7 908万美元,完成计划的121%,增长51.3%。国内引资18.4亿元,增长34.3%。
实际利用外资686万美元,增长9.2%。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9.9亿元,比年初增加
10.6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2.4亿元,比年初增加6 207万元。(八)科技、教育等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为群众办实事取得成效。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全市共组织实施市级科
技项目53项,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20项,申报专利20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0项。
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稳步提高,完成市一中校舍扩建2.9万平方米。职业教育和高
等教育稳步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有较大提高。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建立疾病防
预控制,医疗救治等公共卫生体系,预防和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体育、
广播电视等项工作也取得新的进展。全市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3.85‰以内,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呈现健康稳定的增长态势。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 994 元,增长8.2%。农民人均纯收入
3 791元,增长11.8%,减轻农民负担目标完成率达到省和国家规定标准。实现就业再就业
4.2万人。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4.8%。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
数达到26.3万人,完成扩面计划的110.3%;离退休费拨付率达到100%;失业保险完成计划
的101%。
总体看,2005年本市经济通过深化改革、加快调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克服各种不利
因素影响,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但经济运行还存在一
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原材料、能源等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下游工业企业利润空间
降低。随着人造板产量的不断扩大,木片原料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经济增长方式比较
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接续产业支撑作用不强,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仍然比较小。三是固
定资产投资规模小,项目前期工作开展不平衡。四是民营企业规模小,管理不够规范,支撑
作用不强。五是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压力依然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