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从数字看“十五”——我市“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附录

附录

从数字看“十五”——我市“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光辉的“十五”悄然而逝,充满希望的“十一五”迎面走来。为了集中展示“十五”
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市统计局撰写了本篇综述。
一、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十五”期间,我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2001~2005年,GDP年平均增长9.6%,经济增长速度已超过8%的预期目标。这一增长速度是在我
市实施“天保”工程,木材产量由1995年的256.5万立方米调减到2000年的172.1万立方米,再调减
到2005年的144.8万立方米的不利情况下实现的。这一时期我国GDP年均增长8.7%,低于我市平均增
速0.9个百分点。全省GDP年均增长10.4 %,高于我市年均增长0.8个百分点。
2003年我市GDP达到95.1亿元(约合11.5亿美元),人均达到874美元,表明全市人民生活总体上
迈入小康社会,但比全省晚了6年,比全国晚了3年。2005年全市人均GDP达到1080美元。根据国际
经验,在经济长期发展的历程中,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起点,它标
志着我市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运行环境得以改善
“十五”期间,我市产业结构继续得到调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九五”末期
的16.3∶49.3∶34.4调整为2005年的24.9∶38.3∶36.8。上述数据显示,“十五”期间,我市第
一产业比重上升了8.6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木材采运业由原来的第二产业调整到第一产业,统计
口径发生了变化,另一个原因是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使畜牧业经济总量大幅增加;第
二产业比重下降了11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除了木材采运业调整统计口径外,五年间投产达效的大
型重点骨干企业很少,而原有企业如光明、中植又处于萎缩状态;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2.4个百分
点,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新兴现代服务业逐步发展壮大。
从就业结构上看,“十五”期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由“九五”末期的18.6%上升到
2005年的46.2%,上升了27.6个百分点,表明农林牧渔四业具有极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和空间,也是我
市转移劳动力的方向和重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由“九五”末期的58%下降到2005年的26.4%,
下降了31.6个百分点,表明我市工业和建筑业发展水平不高,安置职工就业的能力不强,特别是劳动
密集型工业企业较少;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由“九五”末期的23.4%上升到2004年的27.4%,上
升了4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各产业内部结构也同样有所调整。第一产业内部畜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由
“九五”末期的12.6%上升到2005年的18.5%,上升了5.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内部木材精深加工业增
加值比重由“九五”末期的24.3%上升到2005年的26.2 %,上升了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内部旅游业
增加值比重由“九五”末期的0.8%上升到2005年的7.3%,上升了6.5个百分点。
“十五”末期,所有制结构也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2005年全市非国有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已由“九五”末期的57.1%提高到2005年的72.2%,上升了15.1个百分点。
三、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拉动全市经济的重要力量
“十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经济总量不断壮大。200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35亿
元,年均增长13.4%,比“九五”增幅提高5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30.2%。
(一)工业整体实力增强,主要工业品产量大幅度增长。随着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工业经济
基础建设的加强,人造板、家具、冶金、制药等行业生产能力不断扩大。人造板产量由“九五”末期
的28.9万立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44.7万立方米;钢产量由“九五”末期的40.1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
82.7万吨;钢材产量由“九五”末期的38.2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80.4万吨;家具产量由“九五”的
85.9万件增加到2005年的111.1万件;中成药产量由“九五”的240吨增加到2005年的562吨。
(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不断壮大。截至2005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0户,资产
总额84亿元,比“九五”末期增长16.9%。其中资产超亿元的企业达到14户,比重占10.8%。规模以上
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
(三)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工业企业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发展态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
济效益总体水平发展态势良好,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3%,比“九五”提高80个百分点。实现利税
总额4.2亿元,比“九五”增长94%,应交税金3.1亿元,比“九五”增长89.8%。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
以上的企业占11.8%,达到了12户,比“九五”增加了4户。
(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优势特色工业不断壮大,特色经济再创新高。“十五”期
间,我市不断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培育壮大非林优势经济,重点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畜牧业、
北药业和绿色食品业,使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工业经济发展紧紧围绕资源做深度开发,
林木产品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转变,形成了以家具、人造板、小木制品为主导的木材加工行业;医
药、食品加工依托林区资源搞特色产业加工。2005年,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实现增加值28.1亿元,比
“九五”增长了1.1倍,年均增长17%,占GDP比重为24.2%,比“九五”提高了8个百分点。其中优势
特色产业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3亿元,比“九五”增长了30%,占GDP比重为11.2%。全市6户制药企业已
全部通过GMP认证,实现增加值1.2亿元,比“九五”增长了2.7倍;绿色食品加工企业18户,比“九
五”增加了14户;获得绿色商标的食品品种达60个,比“九五”增加了53个;实现增加值2179万元,
比“九五”增加了2153万元。
(五)工业投资力度加大,辅以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高了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十五”期
间,我市加快大项目建设,同时坚持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增量投入对存量资产
的盘活作用。“十五”期间,工业累计投资30.8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3.9%。通过大项目建设和技术
改造,促进了工业经济发展。“十五”期间建成的工业大项目除林都热电、带岭兴安风力发电项目
外,还有几个上千万元的工业项目,如乌马河区泰桦木制品有限公司雪糕柄生产线,投资1320万元;
嘉荫县桦树汁干白酒工程,投资1800万元;铁力金骊林家具出口生产线项目,投资1086万元;五营
远东电子元件生产线,投资1000万元;五营远东北药哈士蟆油胶囊生产线项目,投资1320万元;西
林金林矿业铅锌生产线,投资2600万元;汤旺河长山林业桦木家具项目,投资2250万元;乌马河恒
利环保空心砖制造项目,投资1700万元;天华药业投资2297万元项目。
(六)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非国有工业不断壮大,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撑。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在总结推广“九五”时期铁力局“一改两管三分”和双丰林业局“两
调一转”以及友好局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验的基础上,抓住国家实施“天保”工程的政
策机遇,全力推进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坚持把森工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推进资产重组,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
代企业制度。到2005年末,纳入改制范围的411户工业企业,累计完成改制406户,改制面达到98.8%。2005年非国有工业实现增加值24.6亿元,占GDP比重为21.2%。
四、农业生产保持稳定,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
200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455792万元,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速为11.1%,呈快速发
展态势。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266519万元,剔除木材采运业影响因素,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
14.6%增至19.1%,增加了4.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400元增至3791元,年均增长
9.6%。“十五”期间,农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播种面积进一步扩大,粮食产量突破40万吨大关,
总量和单产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农村经济发展呈阶段性特征。“十五”期间,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阶段性
特征显著。2001~2003年是稳步发展时期,其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8.3%、7.8%和8.3%;2004年在中
央“1号”文件的指导下,在国家和省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我市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当年农业总产值实现411852万元,比上年增加68440万元,增长19.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上年的
2681元猛增到3391元,增长18.5%,农村经济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增量和增速上都实现了跨越式发
展。2005年,农业总产值又增长了 11.8%,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
  (二)结构调整为农村经济“强筋壮骨”。“十五”期间,农村经济结构持续调整、优化,农
林牧渔各业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全部增加值中,农、林、牧、渔业所占比重已由2000年的
51.6∶24.4∶22∶2调整为2005年的44.5∶27.5∶25.7∶2,林业和牧业分别增加了3.1和3.7个百分
点,而农业则减少了7.1个百分点。 畜牧业作为我市优势特色产业之一,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得
到了快速发展。按照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从2003年开始,将“木材采运业”由工业划
入到农林牧渔业中的“林业”进行统计,农林牧渔服务业也由原服务业划入到农林牧渔业中,由
“四业”变为“五业”,随着统计口径的变大,农林牧渔业的增加值激增,占GDP的比重迅速提升。
(三)粮食生产创历史最好水平。“十五”期间,我市粮食生产起伏跌宕,经历了稳步发展、
波底、波峰三个不同阶段。2000年我市粮食产量为31.2万吨,经过两年稳步发展,2002年达到了
36.3万吨;2003年,我市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旱、涝灾害,全市十七个县(市)区普遍受灾,使
粮食产量锐减为28.8万吨,下降20.8%。2004年,随着中央1号文件和我省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贯彻实
施,我市种植业生产发生了新变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3.3万公顷,环比增长32.7%;粮食产
量首次突破40万吨大关,达到43.6万吨,环比增长51.5%,为我市粮食作物中主打产品的水稻和大
豆,播种面积和单产都实现了双提高,产量分别为15.8万吨和16.1万吨,增长55%和50.2%,均达到
了历史最高水平。2004年全市共免征农业税及附加1694.4万元,发放“直补”资金1948万元,水稻
良种补贴资金492.6万元;2005年我市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43.7万吨,有效地巩固了上年
增产增收的基础。其中铁力市24.0万吨,占全市54.9%;嘉荫县12.4万吨,占28.4%;市区7.2万吨,
占16.7%。
(四)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十五”期间,畜牧业作为我市优势特色产业之一,在各级政府
的支持下得到了长足发展,全市畜牧业在积极稳步发展常规养殖的基础上,突出发展特色养殖,不
断扩大生态畜牧业生产规模,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15.6 %,呈快速发展态势。2005年畜牧业增加值
为54314万元,拉动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4个百分点。
  2005年全市猪肉产量3.3万吨,牛肉产量0.9万吨,羊肉产量0.2万吨,禽肉产量2.8万吨,禽蛋
产量2.9万吨,分别为2000年的1.4倍、3.5倍、3.4倍、2.3倍和1.4倍,肉、禽、蛋产量的全面增长
对平抑市场物价,丰富城乡居民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增大,为全市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94.1亿元,五年投资额分别是:2001年完成12.7亿
元、2002年完成14.2亿元、2003年完成16.6亿元、2004年完成21.2亿元、2005年完成29.4亿元,年
均增长速度为21%。
  “九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1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8.4%。“十五”比“九五”年均增
长速度提高近12个百分点,投资总额增加43.1亿元。“十五”期间,我市投资总额在全省13个地市
中,排在12位,平均增长速度排在第5位。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4亿元,比上年增长38.5%,
是“十五”期间增速最快的一年。
(一)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创造新的经济效益。重点项目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促进投资
增长,优化投资结构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十五”期间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基础建设超3000万
元的投资项目共有39个,共完成投资 33.8亿元,比较有代表性的项目有:伊五路,投资3.7亿元;
鹤嫩公路过境段,投资4450万元;金南路,投资9765万元;五汤路投资3.2亿元;西钢更新改造,
投资7.6亿元;伊春热电厂建设,投资3.9亿元;带岭兴安风力发电,投资1.6亿元;盟科购物中心,
投资5700万元。
  (二)民间投资增势不减,总量稳步提高。随着国家对民间投资政策的逐步落实和市政府出台
的鼓励民间投资措施的逐步到位,调动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投资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比重不断
提高。“十五”期间,我市民间经济完成投资40.1亿元,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42.6%,年
均增长44%。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市民营企业已初具规模,投资项目在千万元以上的有46个,投资
在百万元以上的有173个。民间投资已经成为我市投资的主要来源和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忽
视的力量。
  (三)房地产投资保持较快发展,商品房销售态势良好。“十五”期间,房地产投资达到16亿
元,占全部投资额的比重为17.6%,各年投资额分别为2.9亿元、2.7亿元、3.2亿元、4.1亿元 和2.9
亿元。2004年是房地产发展的高峰,2005年国家对过热的房地产开发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房地
产市场热度有所下降。五年间房屋开发面积251.6万平方米,年均增长速度为8.9%;房屋销售面积达
到135.5万平方米,销售额13.4亿元。
(四)地方投资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增速快于中央项目。“十五”期间, 随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及国家投资重点的转移,我市中央项目完成的投资越来越少,在94.1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地方
投资完成83.8亿元,中央投资完成10.3亿元,地方投资是中央投资的7.1倍。地方和中央的投资比重
分别为89.1%和10.9%。
六、外贸进出口增势强劲,实际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 “十五”期间,我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
25021万美元,比“九五”增加13199万美元,年均增长25.9 %。实际利用外资2225万美元,比“九
五”增加456万美元,2005年,我市经济外向度达到5.7%,“十五”时期经济外向度为4.4%,比“九
五”提高1.3个百分点。
七、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994元,比2000年累计增长54%,年均增长7.6%;农村
居民人均纯收入达3791元,比2000年累计增长58%,年均增长9.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增加,
到2005年底已突破141.1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45.2亿元,增长46.4%。人均储蓄存款由2000年的7276
元提高到2005年的10957元,增加了3681元。
(一)居民消费结构不断改善,食物性消费支出比重继续下降。在城镇居民消费中食物性消费的
比重由2000年的37.6 %降低到2005年的33.8 %,下降了3.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牛羊肉、禽蛋、水
产品、奶类的消费量大幅增加。
(二)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并不断向高档化发展。据市城调局调查显示,到2005
年底,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彩电达121台,比2000年增加13台;家用电冰箱86台、洗衣机95台、移动
电话128部、家用电脑20台,分别比2000年增加34台、14台、115部和19台。同时,钢琴、摄像机、
轿车等高档消费品也逐渐进入高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拥有量不断上升。
(三)居民住宅面积不断扩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随着住房建设力度的加大和住房制度改革
的深化,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建筑面积达 19.1平方米,比2000年扩大10.8 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
使用面积达到11.07平方米,住房质量有所提高。
(四)市场价格水平基本稳定。“十五”期间,居民消费价格年平均上涨0.4%,市场物价保持
基本稳定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