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全市重点工作,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
结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成效。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
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加强,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端。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 )实现1 303 385 万
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 ,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幅比上年提高0.6
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7 935 万元,增长10.2% ;第二产业增加值503 384 万
元,增长12.7% ;第三产业增加值482 066 万元,增长10% .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
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4.4% 、38.6% 、37%.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 156元,比
上年增加1 182 元。非国有经济增加值94.9亿元,同比增长12.3%,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
73%。
接续和替代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接续和替代产业增加值实现426 709 万元,同比增长21.7%,
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7%.其中,木材精深加工业增加值144 508 万元,增长20.2%
;北药业增加值41 062万元,增长14.5% ;绿色食品业增加值55 686万元,增长27.9% ;旅
游业增加值45 163万元,增长46%;畜牧业增加值62 305万元,增长14.7% ;冶金建材业增
加值75 440万元,增长16% ;绿色能源工业增加值2 545 万元,增长3.6 倍。
二、农业
2006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扶持粮食生产,继续推进
农业结构调整,壮大优势产业,突出特色产业,培育规模产业,农业生产获得全面丰收。全
年农业增加值实现317 935 万元,增长10.2%.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全年农作物总播
种面积198 522 公顷,同比增长9.6%. 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75 469 公顷,同比增长10% ;经
济作物播种面积21 350公顷,同比增长6.1%;饲料作物播种面积1 703 公顷,同比增长6.4%.
粮、经、饲种植结构为88.4:10.7:0.9 ,经济作物比重继续上升。全市绿色食品原料种植
基地1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9%,获得有效使用认证标识的产品达到84个。食用菌产量15 117
吨,增长0.3%. 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产量52.7万吨,比上年增加9 万吨,增长20.6%
. 其中,水稻18万吨,增长64% ;玉米12.8万吨,增长17% ;小麦596 吨,增长92.3% ;大
豆20.9万吨,增长1.4% 。
林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年木材产量147.1 万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更新造林总面积
10 079公顷,其中营造民有林3 051 公顷。全年完成幼林抚育面积45 597公顷,成林抚育面
积75 733公顷。年末实有森林管护面积3 182 127 公顷,其中个体承包管护面积1 489 524
公顷。全市林场所225 个,其中林场127 个,经营所98个。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取得实质性突破。全市5 个试点局共签订林地承包和林木流转合同6 623 户,承包林地8 万
公顷。
畜牧业较快发展。全年畜牧业增加值实现62 305万元,同比增长14.8% . 出栏肥猪41.6
万头,下降1.4%,牛6.9 万头,增长19.3% ,羊15.9万只,增长23.5% ,家禽1 513 万只,
下降1.1%;肉产量7.8 万吨,增长4.9%;牛奶4.5 万吨,增长36.6% ;禽蛋产量2.8 万吨,
下降1.4%。
渔业稳定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4 988 吨,比上年增加515 吨,增长11.5%.农业机械化
程度稳步提高。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2.6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4 983 台,小型拖拉机
17 582台,农用排灌机械4 549 台,农用水泵4 175 台。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5 981吨。
农村用电量4 820 万千瓦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步伐加快。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401 793 万元,比上年
增长16.5% . 工业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9.9% ,拉动经济增长4.4 个百分点。其
中:规模以上工业(即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 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
229 897 万元,增长16.3% . 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171 896 万元,增长17.8%.在规模以上工
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93 897万元,增长12.3% ;集体企业增加值11 759万元,
增长10.6%;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44 566 万元,增长19.3%.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62
531 万元,增长18.9% ;重工业增加值167 366 万元,增长15.3% 。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3.3%,同比提高
11.9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599 767 万元,比上年增长13.7% ;实现利税总额52 924万元,
同比增加10 483万元。其中126 户地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0.7%,同比提高12.1
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7 213万元,增长22.9%.建筑业保持平稳。全年建筑业增加值实现89 414
万元,增长5%。资质等级三级及以上的建筑业企业(指总承包及专业承包企业,不包括劳务
分包企业)57个,实现利润662 万元,上缴税金1 116 万元。完成房屋施工面积32.7万平方
米,其中实行投标承包的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占全部的72.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4 078 万元,比上
年增长30.3%。其中:地方投资完成377 678 万元,增长32.3% ,占全部投资的98.3%。从经
济类型看,国有经济投资214 316 万元,增长55.1% ,占全部投资的55.9%;民间投资119
832 万元,下降11.6% ,占全部投资的31.2%。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8 524万元,增长3.6%
;第二产业投资184 914 万元,增长47.1%,其中工业投资179 433 万元,同比增长44.5%
;第三产业投资170 640 万元,增长20.5%.三次产业投资的比重为7.4 ∶48.1∶44.5。建设
项目到位资金391 072 万元,增长21.4% ,资金到位率为81.3%.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0 752
万元,房屋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5 158万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102.9% .全年竣工各类房屋
面积375 459 万平方米,竣工率58.4% . 全年建成投产项目319 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84.5%。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据交通部门统计,全市公路运输货物周转量完成15 521万吨公里,
旅客运输周转量完成19 694万人公里。
邮电通讯业保持平稳。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9 321万元,同比增长4.5 %。全市年末
局用交换机总容量已达到77.7万门,当年新增交换机容量4.2 万门,光缆线路长7 830 公里
;城市电话用户37.1万户,下降6.5 %;乡村电话用户6.4 万户,下降3%. 年末移动电话用
户达29.5万户,增长17.1%。全市电话(固话+ 移动)普及率达到56部/ 百人。互联网用户
达到54 645户,下降11.7%,其中:宽带用户47 506户,增长26.5%。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活跃。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稳定增加,消费品市场繁荣发展。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8.9亿元,增长9.9%,比上年提高
2.4 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1.6亿元,增长9.1%;餐饮业零售额7.4 亿元,
增长12.5%.分地区看,市的零售额26.6亿元,增长9.9%;县的零售额1.4 亿元,增长12.6%
;县以下零售额0.9 亿元,增长6.8%。
市场物价小幅上扬。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
上涨 0.8% . 分类别看,呈现“二升六降”态势:食品类上涨2.6%,居住类上涨3.8%,烟酒
及用品类下降2.3%、衣着类下降0.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1%、医疗保健和个人
用品类下降2.4%、交通和通讯类下降0.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0.2%。
七、对外贸易和旅游业
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9 180 万美元,增长23.6% ,
其中:出口总额7 358 万美元,增长25.2% ;进口总额1 822 万美元,增长17.5% ,进出口
相抵,贸易顺差5 536 万美元。在出口中,国有企业出口1 214万美元,下降 4.5% ;外资企
业出口3 581 万美元,增长17.9% ;私营企业出口2 540 万美元,增长63.9%.在进口中,国有
企业进口28万美元,下降35.6% ;外资企业进口1 379 万美元,增长0.1%;私营企业进口415
万美元,增长2.3 倍。实际利用外资986 万美元,增长43.7%;国内引资25.1亿元,增长36.4%。
旅游业较快发展。据旅游部门统计,全年全市共接待旅游人数256 万人次,增长13.5%
;实现旅游收入9.4 亿元,增长46%.全市共有旅游景点98个。新建旅游项目42个,续建、改
扩建旅游项目28个,总投资11 704万元。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3 504万元,按可
比口径计算,增长15.4% .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9 499万元,增长11.9% ;基金收入4 005 万
元,增长50.4% .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04 477 万元,增长29.5% ,
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99 110 万元,增长32.2%.教育、农业、基本建设、医疗卫生等重点支出
分别增长50.6% 、40.7% 、100%和20.5%.金融信贷力度加大。全市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
额1 869 245 万元,增长1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80 627 万元,增长9.1%. 年末货币累
计净投放123 572 万元。
保险业务发展平稳。全年保费收入38 602万元,增长2.9%. 其中,财险保费收入4 717
万元,增长9.7%;寿险保费收入33 885万元,增长2%. 全年支付各类赔款3 309 万元,下降
8.4%. 其中,财险赔款2 575 万元,下降7.2%;寿险赔款734 万元,下降12.9%。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据教育部门统计,全市普通高等学校1 所,
招生1 133 人,在校生2 855 人,毕业生人数648 人;成人高等学校1 所,本专科招生294
人,在校生953 人,毕业生人数257 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5所,招生3 436 人,在校生7
823 人,毕业生人数2 393 人。全市普通高中13所,招生6 892 人,在校生19 757人,毕业
生人数6 035 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45.04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全市初中学校71所,招生13 381人,在校生46 405人。普通小学196 所,招生9 153 人,在
校生64 092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普通初中和小学辍学率分别为2.84%和0.75
%。特殊教育学校招生28人,在校生191 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0 147人。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5 887人。其中事
业单位13 780人,企业单位32 107人。实现科技项目46项。其中,省级重点科技项目15项,
经费支出316 万元;市级重点项目31项,经费支出167.4 万元。全年共取得省部级科技成果
6 项,省级科学技术奖1 项,市级科技成果14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8项。全年受理专利18件,
授权专利10件。技术市场比较活跃。全市共签定技术合同30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15.5 万
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业稳定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
演团体2 个,文化馆(艺术馆)18个,公共图书馆8 个,藏书53.3万册,博物馆2 个,广播
电台1 座,电视台1 座。全市有线电视用户14.6万户,广播覆盖率为97.2% ,电视覆盖率为
98.2%.年末全市共有档案馆19个,其中市级2 个,县区级17个,共存档案16.3万卷,77 051
件,已开放建国前档案1 595 卷(件),建国后档案98 128卷(件)。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74个,床位4 904 张。其中医院34个,床
位4 482 张;卫生院14个,床位357 张。卫生技术人员5 304 人,其中医生2 482 人,护师、
护士1 665 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6个,卫生技术人员273 人。妇幼保健机构6
个,卫生技术人员132 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4个,床位357 张,卫生技术人员285
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6年,我市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获得铜牌1 枚。参加省级运动
会获得奖牌158.5 枚,其中金牌35枚、银牌44枚、铜牌79.5枚。向省级优秀运动队输送运动
员30名。全年共销售体育彩票3.4 亿元。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据环保部门统计,2006年,市级和县级(一县
一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人员213 人,各级环境监测站4 个,环境监测人员43人。自然保护
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18个,生态示范区2 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74 597
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7.9% .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 个,面积30 533公顷;省级自然保
护区10个,面积426 143 公顷;市级自然保护区6 个,面积117 921 公顷。年内建立的建设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100%,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率为100%. 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
期治理项目25个,总投资3 081 万元。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稳定。年末全市重点排放污染的工业企业90家,建成烟尘控制区
85个,总面积123.5 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40个,总面积104.4 平方公里。城市环境质
量保持优良,全年达到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天数为345 天。城市地表水水质功能达标率为
72.22%,城市居民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十二、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
人口总数稳定。据公安部门户籍统计,2006年末全市总人
口为1 277 440 人,比上年同期减少10 465人,下降0.8%. 其中农业人口176 068 人,占总
人口的13.8% ;非农业人口1 093 679 人,占85.6% ;未落户常住人口7 693 人,占0.6%.
男性人口644 293 人,占总人口的50.4% ;女性人口633 147 人,占总人口的49.6% . 全市
人口出生率为5.84‰,人口死亡率为 5.97 ‰,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0.13‰。
职工收入持续增加。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215 805 人,比上年末减少6 606 人。其中
:国有单位从业人员155 608 人,减少2 570 人;集体单位从业人员26 383人,增加668 人
;其他单位从业人员33 814人,增加4 704 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 441 元,比上年增加1
030 元,增长16.1%.年末全市林业人口72.2万人;林业在岗职工13.7万人,在岗职工平均工
资4 718 元,增长14.8%.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据市百户居民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全市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 416 元,比上年增长6%. 工资及补贴收入是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
来源,人均达到4 692 元,比上年增长0.7 %,占家庭总收入的61.2%。经营净收入增长
87.6%。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 135 元,比上年增加344 元,增长9.1% 。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25.8万人,收缴养老保险费56
503 万元。为企业104 371 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66 021万元,养老金发放率为100%;全
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11.4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561 人;实现就业再就业4.3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4%;现有26.5万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全年收缴医疗保险费
9 800 万元,支出9 450 万元。全市共有13.1万名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救灾、
救济和低保资金到位率100% 。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7 400 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217 万
元。
福利事业继续发展。据民政部门统计,全市收养性福利机构41所,床位860 张,收养人
员750 人。其中,民办敬老院33所,床位412 张,收养人员412 人。城镇服务设施260 处,
其中社区服务中心33个。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全市用于住宅建设的投资5 370 万元,竣工面积9.9 万平
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19.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 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使
用面积1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9 平方米。
注: 1. 本公报各项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数据除地区生产总值(GDP )外,均不含农场系统。
3.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