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经济管理
发展与计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林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生态建设进展
顺利。一是启动实施了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签订了第一份中国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承包合
同。随后相继在5 个试点林业局全面展开。签订承包合同6 623 户,林地承包面积8 万公顷。
二是大力培育后备森林资源,加快更新方式和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三是坚持严管林方针,
贯彻“三个决不”原则,规范实施“天保”工程,严格森林资源管理,层层签订责任状,抓
伐区作业质量,控制了源头消耗。木材生产计划135 万立方米,完成134 万立方米,完成计
划的99.3%。工业生产持续稳步增长,整体运行态势良好。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40.2亿元,完
成计划的100.5%,增长16.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3亿元,增长16.3%。主要特点
:一是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仍是工业增长拉动的主体。二是股份制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
业占主导地位。三是企业效益有所提高。四是重点考核的10种主要产品产量7 升3 降。五是
在17个县(市)区中,发展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有8 个。
全面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接续替代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就本市转型试点方案,国
务院东北办已征求完国家有关部委的意见,国家发改委已同意由国务院或国家发改委和国务
院振兴东北办联合审批。发展壮大了接续替代产业。接续替代产业完成增加值42.7亿元,完
成计划的128%,增长21.7% ,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7%.木材精深加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
势头,完成增加值14.5亿元,增长20.2% ;旅游业完成增加值4.5 亿元,增长46% ;畜牧业
完成增加值6.2 亿元,增长14.7% ;绿色食品业完成增加值5.6 亿元,增长27.9% ;北药业
完成增加值4.1 亿元,增长14.5% ;冶金建材业完成增加值7.5 亿元,增长16%.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全面启动,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稳步发展。农业增加值完成29.9亿元,增长12.3% ,
粮食总产量实现52.7万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市新农
村建设共落实资金2.3 亿元,新建砖瓦住房10万平方米,新建饮水安全工程62处,解决了62
个村屯、3.9 万人饮水问题。加快了农业种植区域布局调整。推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布局,
铁力市绿色优质水稻、嘉荫县绿色优质大豆、市区无公害蔬菜产业带已经形成。
实施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4亿
元,完成计划的104.3%,增长30.3%.一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列入全市的35个重点项目中,
28个项目开工建设,竣工8 项。其中,新建带岭石帽顶子山风力发电项目,安装36台风机并
网发电,完成投资2.4 亿元,实现当年开工当年建成投产。朗乡耳朵眼山风电项目开工建设,
附属工程及33台风机基础全部完工,完成投资1.3 亿元。南岔庆丰水电站项目主体开工,完
成投资1.1 亿元。伊春区升辉兴安红酒业二期工程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双丰、新青、铁力等
地家具生产厂家企业集团投入4 000 多万元进行家具生产线改造。续建的省道伊嘉公路汤旺
河至嘉荫段竣工通车,伊嘉公路全线建成。通乡公路乌马河东方红至带岭段72公里于10月中
旬竣工通车。建成通村(林场所)公路93条,693.5 公里,完成投资2.5 亿元。市应急供水、
县城供水、管网改造项目,进行水源地、输水管线建设和供水管网改造,完成投资7 000 万
元。铁力市、嘉荫县、新青区、林业发电厂供热改造项目新增供热面积172 万平方米。二是
抓好项目前期工作。伊春林都机场可研报告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嘉荫县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等
4 个项目正在做开工前的准备工作。汤旺河原料林基地建设等17个项目已经委托有资质部门
编制了项目可研报告。乌马河对俄森林采伐及木材加工项目、铁力市污水处理工程和伊春市
排水工程已经省发改委核准、批复。三是积极对上争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建设。
国家和省安排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到位1.7 亿元。
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对全市经济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市非国有经济增加值增长12.3%。
一是抓大扶强,促进规模以上企业的发展和特色产业升级。年初确定的实现营业收入500 万
元以上的300 户大户企业整体运行良好,完成营业收入48亿元,占全市非国有经济营业收入
的25.5%.二是抓好新上投资项目的在建工作,推进规模企业总量的扩张。在抓大扶强的同时,
把新的经济增长点放在新上和技改项目上来,依托各地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实行多元投入,
使一大批项目开工生产。三是突出抓好重点县区经济发展和重点产业的开发,促进整体经济
发展。铁力市、友好区、带岭区、伊春区、新青区、汤旺河区、南岔区、乌马河区等重点县
区发展较快,非国有经济增加值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占非国有经济总量的65.5%.财政金融
运行良好,消费品市场稳中有升,对外贸易呈增长态势。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 亿元,
完成年度预算的128.2%,增长15.4%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 亿元,增长11.9%.全市
地方财政支出20.4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9.9亿元,增长32.2%.按照有保有压的原
则保证了工资的按时发放和重点支出需要。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6.9 亿元,增长9.9%
(主要是个人储蓄增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8.1亿元,增长9.8%.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完成28.9亿元,增长9.9%;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8%. 对外贸易增势较强,
国内引资25.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986 万美元,分别完成计划的136.4%和109.6%. 全市外贸
进出口完成9 180 万美元,完成年计划的112.4%,增长23.6%.其中出口完成7 358 万美元,
增长25.2% ;进口完成1 822 万美元,增长17.5%.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和谐伊
春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共组织实施各级科技计划项目92项,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25项。巩
固提高“两基”工作成果,协调发展各类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加
强了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得到提高。
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呈现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 416 元,增长6%. 农民人均纯收入
4 135 元,增长9.1%。扩大就业再就业,实现就业再就业4.3 万人。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4.4%。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动态下的应保尽保。
从总体情况看,2006年本市经济通过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克服了
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保持了较快发展速度,完成了年度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但经济运行还
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小,外向度不高;传统产业比重大,接续替代产业支
撑能力不强;信贷瓶颈制约企业发展,受企业信用等级影响,国有银行贷款难,存贷差有增
大趋势;工业企业受原料、能源价格上涨影响,企业利润空间降低;就业再就业压力依然很
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林业职工群众收入较低,困难群体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