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粮 食 业
概况
2009年,全市粮食流通工作从推进产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大局出发,锐意进
取,扎实工作,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一是经济指标全面完成。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
不剔因素实现利润13万元,其中市本级8万元、铁力市3万元、嘉荫县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利
5万元,同比增长63%;13户购销企业全部实现盈利,超额完成省粮食局下达的以地市为单位
利润额比上年增加10%、亏损企业的亏损额比上年减少40%、80%以上企业实现盈利的工作目标;
连续两年实现全行业盈利。二是粮食安全保障有力。2009年,全市社会成品粮年平均库存8 184
吨,可保障应急状态下全市130万人口14天的口粮;根据市政府粮食应急预案的要求,市粮食
局与6个应急加工企业、22个应急销售企业法人代表签订了委托协议书,并举行了签约授牌仪
式,初步形成了市级粮食应急网络;各县(市、区)政府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落实粮食安全
“三项制度”,履行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职责,为全市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友好
区、翠峦区根据本地实际,创新粮食安全保障模式,建立政府粮食安全保障资金,为本区域粮
食安全提供双保险。三是企业改革步伐加快。本年,市本级组建了以南岔国储库为母公司、以
浩良河粮库等三家企业为子公司的伊春市兴安粮油集团和拥有春珠米业等三个全资子公司及两
个控股子公司的黑龙江万马粮油集团公司,企业改革有实质性突破。根据全市粮食收购、行政
区划的实际和省粮食局要求,重新核定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户数,将全市26户国有粮库调减
为13户(铁力市4户、嘉荫县3户、市本级6户),实现了国有粮库的合理布局。面对全市人口、
工业用盐、人均食用盐“三下降”的不利局面,市盐务局改革食盐营销策略,在全省食用盐销
量下降的大环境下,市本级全年小包装食盐销售2 503吨,比上年多销30吨,全年实现利润4万
元,碘盐合格率达100%,盐业改革迈出新步伐。四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铁力市、嘉荫县通过
努力,争取新建仓容6万吨、投资总额4 800万元,现已批准立项;南岔国储库争取投资97万元,
对烘干塔、库房进行维修改造,对上争取工作卓有成效。本年,招商引资工作有新进展。按市
政府口径完成550万元(市本级完成350万元,铁力市完成200万元),占年指标300万元的183%;
按省粮食局口径完成1 300万元(市本级完成750万元,铁力市完成550万元),占年指标521万
元的250%。2009年,粮食企业加大自有资金投入力度。据不完全统计,共投入资金2 975万元
(铁力市投入1 454万元、嘉荫县投入891万元、南岔国储库投入630万元)进行库房、设备的建
设和维修改造,新增仓容2.1万吨,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五是清仓查库如期完成。本年4月国家
开展全国性粮食清仓查库,认真贯彻文件规定,及时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并对参加检查人员进
行了规范培训。在企业自查的基础上,利用2个多月的时间,抽调人员379人次,组成5个工作组,
按照“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有账必核、查必彻底”的原则,扎实开展了市级普查。共检查库
点14个,全市粮食库存总量33.87万吨,达到账账、账实、账表、账卡、质价、库贷相符。在自
查和普查的同时,规范做好迎接省级检查和国家抽查的各项工作,完成了全国清仓查库工作任
务。六是质量测报初步建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市场流通秩序和百姓口粮质量安全。
11月,颁布《伊春市粮油市场成品粮油盐质量定期测报办法》(伊政办发〔2009〕111号);3月,
将市粮油检验监测站由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变更为市财政全额补贴事业单位,负责全市成品粮油
盐定期质量测报工作。市盐务局提供近400 平方米的实验室,市粮食局投入资金近100万元,对
实验室进行了维修改造和检验仪器设备更新,同时派技术人员外出学习培训。目前,监测站的
各项工作全部就绪,并通过了省技术监督局和国家粮食局的评审验收,成为国家粮食局授权挂
牌的国家级粮食质量监测机构(国粮发〔2010〕22号,机构名称为“黑龙江伊春国家粮食质量
监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