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农林水
综述
编 审 杨 光
【全市农业综合情况】 2003年,鹤岗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实现了市委、
市政府提出的一年受灾一年恢复的目标。完成农业增加值7亿元,同比增长14.7%;农民人均纯
收入2 897元,增长44.6%。农村各项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科学种田取得了新成果。2003年,全市总播种面积 192.5万亩,其中绿
色无公害食品基地面积6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1.2%,比上年增长33.3%。沿黑龙江流域,建
设了20个高科技绿色食品基地园区。在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上,大豆播种面积扩大到 104.5万
亩,比上年增加了40.6万亩,尤其是抓住了国家和省实施大豆振兴计划的契机,大力发展了高
油大豆种植,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较上年增加了15万亩。水稻保留了高产、精品地块,玉米
重点发展了饲用和工业专用米生产。粮食作物逐步向优质专用方向发展。
畜牧业发展迈出了新步伐。一是主要品种发展迅速,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市“两牛一猪”
的发展速度保持在 10%以上的增长幅度,养殖效益明显提高。二是资金投入空间扩大,融资渠
道实现多元化。三是畜牧龙头企业加工能力和拉动能力增强。全市区域内日处理鲜奶能力达400
吨,年加工生猪能力达 260万头,保证了全市奶牛和生猪的稳定发展。四是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基地生产开始向专业化迈进。全市建成奶牛生产基地8个、肉牛肉羊生产基地8个、蛋肉鸡生产
基地4个,各类专业养殖场332个,全面提高了畜牧养殖业规模化生产水平。截止2003年末,全
市奶牛存栏 1.06万头,同比增长26.2%;肉牛及黄牛7.6万头,增长18.8%;生猪33.2万头,增
长11.6%;羊17.9%万只,增长21.3%;家禽539万只,增长13.1%。肉类产量2.4万吨,增长13.2%;
鲜奶产量2.5万吨,增长27.3%;鲜蛋产量 1.7万吨,增长7.9%。全市牧(渔)业增加值1.73亿元,
增长 19.2%,占农业增加值的24.7%。乡镇企业实现了稳步发展。全年完成总产值9.8亿元,比
上年增长11.5%;营业收入10亿元,增长 11.7%;增加值2.5亿元,增长10.2%;净利润2 700万
元,增长 11.8%;实缴税金2 850万元,增长11.8%。加工粮食4.5万吨,增长62.4%;植物油产
量2 200吨,增长 156%。全年有26个新建和技改项目投产,总投资1.3亿元,新增产值8 400万
元,新增利税 680万元,拉动乡企增长10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得到有效推进。全市农业产业
化发展较快,乳业、米业、豆业、猪业等产业已经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格局。乳
业正向规模化、专业化、优质化方向发展;米业通过龙头和绿色食品标识企业的带动,产销两
旺。全市成立了米业专业协会和“鹤鸣”、“稻花香”两个米业集团。鹤岗优质大米已远销到
京、津、沪、杭等30多个地区,并已出口到多个国家;豆业通过大豆振兴计划的牵动,出现了
前所未有的好形势。全市大豆面积突破100万亩,其中高油高蛋白等专用品种面积占60%;生猪
产业依托宝局年屠宰 200万头生猪项目及市双鹤食品集团拉动,饲养总量稳步增长;菌业在全
市建成了 5个香菇和食用菌生产基地,形成了以基地为骨干的环形菌业生产带,成立了全市菌
业协会;薯业种薯繁育面积达到1.5万亩,全年销售种薯2 500万斤左右。全市共培育省、市、
县三级龙头企业36户,其中省级 1户,带动基地农户2.8万户,户均增收500元。绿色食品开发
势头旺盛。全市绿色产品总量达到22.8万吨,比上年增长14%。有8户企业的10种产品获得了国
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国家环保总局认定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识,有3户企业的5个品种和
4个基地获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的无公害食品标识和无公害种植、养殖基地。全市获得A
级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 9个,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1个,无公害标识9个,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和
农产品与市场有效对接奠定了基础。本市的绿色食品已加入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黑
龙江绿色食品配送中心,并打入国内外知名超市和连锁店。农业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重点建设了梧桐河防洪治涝、元宝山水库除险加固、绥滨松花江干流堤防整治、萝北黑龙江堤
防整治工程小亮子护岸等10项水利工程项目,总投资5 377万元,完成水利建设工程429万立方
米。农业综合开发共完成土地综合治理等项目6项。更新大中型农机具282台(套)。退耕还林5.3
万亩,“三北四期工程”造林1.5万亩,一般造林3 088亩。森林防火实现了连续24年无重大火
灾事故。森林公园、圣元乳业扩建,高油大豆、原种繁育、矿山环境整治等一批重点项目已开
工建设并取得实效。
(张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