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成就 腾飞的黑河
序言
辉煌的成就 腾飞的黑河
《黑河年鉴》(2000年刊)付梓出版了,这是全市人民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可
喜可贺。它必将为推进黑河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起到“资治、教化、存史”的作用。
黑河是一个历史悠久美丽富饶的边境城市。建国5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
导下,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黑河各族人民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为建设边疆付
出了汗水和生命,从根本上改变了昔日偏僻荒凉和贫穷落后面貌,使这块土地发生了日新月
异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20年,黑河市国民经济进入了全面开发建
设时期。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推进的新形
势,从1984年起,即着手制定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1987年形成“内改外联,综合开发
,建港通贸,兴边富民”的总体战略指导思想后,又先后编制了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七
五”计划、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等阶段性发展战
略。分别确定了嫩黑(嫩江-黑宝山)和北黑(北安-黑河)两条地方铁路通车,对俄通贸并达到
一定规模,逐步建成黄金生产基地和大豆、黄牛出口生产基地,进行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开发
,即“两通、三黄、一黑”;“强农工、拓经贸、重开发、兴科教”和以农副产品、矿产品
的精深加工业为两大支柱产业,使其尽快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和地方财力的主要支柱。以两大
支柱产业中的粮、豆、畜、菜、药、水、木、煤、铜、石十大资源的精深加工为重点,不断
拉长产业链,形成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深度加工的产品系列(即“确立两大支柱,形成十
大产品系列”)等相应的阶段性发展重点。在上述战略思想的指导下,黑河的经济与社会持续
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诸多全国第一;1987年7月,在中俄沿边城市中率先打开
了对俄的通贸大门;1988年7月,第一个开通了中俄边民“一日游”;1991年3月,在中国大
黑河岛第一个建成开通了中俄两国之间的边民互市贸易市场。1992年3月,国务院批准黑河为
首批进一步开放的边境城市和9月建立边境经济合作区后,黑河出现了边贸规模不断扩大、经
贸领域不断拓宽、以边贸为代表的地方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的局面。1998年在中共市委二届一
次会议上提出了把全市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黑河人民热切期盼的事
情办好”,并制定了旅贸牵动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市委二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上进一
步提出:举全力抓好决定黑河发展的具有黑河特色的“六大工程”,黑河的建设进入了发展
的辉煌时期。1999年全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实现746683万元。其中,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2580万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3007万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
1096万元。
——农业经济长足发展,基础地位更加显著。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多种
经营机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各级政府持续不断地加大资金、
技术等投入的同时,农民也主动地加大了对土地的投入。1999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
91.6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达4.8万台;化肥施用量10.2万标吨,农膜844吨。由于农业生产
条件的改善,使全市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了以农、畜、林、山、矿5大主导产业和
粮、油、糖、菜、水、乳、肉、山林、建材、水等10大系列产品的开发生产。1999年全市粮
食作物播种面积为45.2万公顷(统计口径),粮豆薯总产量为119.4万吨。全市农业总产值255
284万元;种植业完成产值200046万元;牧业完成产值38339万元;渔业完成产值4585万元。
——地方工业稳步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以采矿、电力、建材、机械、纺织、医药、服
装、木制品、大豆制品和食品加工业为主的10个门类35个行业,可生产原煤、黄金、电力、
木材、水泥、砖、塑料制品、中小型农具、药品、食品、矿泉水等200余种产品的地方工业生
产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普遍推行利改税、改革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分配形式和经营方
式、权力下放、政策放宽,以及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突破、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经
济体制改革,使企业的经营形式打破了单一的国营、集体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国有
民营、民有民营、合资合作等多形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1999年工业经济效益出现大幅度回
升。全市国有及年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0493万元,其中,轻工
业增加值13563万元,重工业增加值26930万元,非国有工业实现增加值22273万元,地方工业
实现增加值16333万元。
——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全市已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空立体交叉的现代化运输
网络。黑河至大连、黑河至嘉荫、黑河至嫩江、黑河至洛古河、北京至加格达奇等5条公路干
线贯穿全市,乡以上公路通车里程已达2701.3公里。黑龙江水运上行可达呼玛、漠河,下行
经同江可与松花江航线相连。黑河、逊克、孙吴分别建有永久性码头。扩建后的黑河港口有
6个千吨级货运泊位和1个客运泊位,年吞吐能力达80万吨,已成为中俄沿边进出口的国家级
重要口岸;铁路年运输能力已达600万吨,日运送旅客5000余人。哈尔滨至黑河航线复通以及
黑河与俄布拉戈维申斯克客货“微型”航线开辟后,已成为通往市(境)外的重要通道。1999
年,全市公路年客运和货运周转量分别达38602万人公里和21286万吨公里;铁路年客运和货
运周转量分别达18234万人公里和19410万吨公里。
——邮电事业高速发展。1999年,市内电话11万户,无线寻呼6.6万户。农村电话年末达
6.5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达10.5%。年业务量达24899万元。
——市场建设初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商业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集
贸、农副产品、物资供应、科技、劳动力和商品等市场培育建立。1999年,全市建立各类商
品批发市场49处、各类商品零售市场386处,各类要素市场88处。
——边境贸易、旅游业健康发展。1999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25803万美元,其中,进口
总额4310万美元,出口总额21493万美元,实现贸易顺差17183万美元。全市旅游出境人数达
12.4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4011.5万元,利税183.8万元。
——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发展。黑河市委、市政府在集中精力抓经
济建设的同时,对各项社会事业十分重视,实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发展。
全市已有各类科研机构55个,各类专业人员达8139人。已有313个项目取得了市级成果鉴
定,175项科研成果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大批科研成果的取得与推广,不仅填补了全市和全
省、全国的技术空白,也大大提高了工农业生产及其产品的科技含量。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1999年,全市有各类学校1208所(其中大中专学校20所),在校学生
达13716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各类成人教育也有长足发展,全市文盲率已降至1.1
7%以下。
文化设施不断改善。到1999年全市已建有调频广播电台23座、电视转播台59座、有线电
视台6座、有线电视站52座、卫星地面接收站303座、微波站11座、乡(镇)广播电视站77个、
通广播村634个,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5.4%,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5.6%,有线电视入网用户6.0
1万户,村通广播率达73.64%;文艺团体健康发展,电影放映单位、图书馆、专业文化团体和
群众艺术馆等文化团体或机构已达27个。在恢复与俄罗斯边贸后,双边文化交流逐渐扩展,
黑河与俄阿穆尔州双方互派团组进行文艺交流演出已形成规模。
医疗卫生状况进一步改善。1999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达216个,形成了以市、县(市)和乡
(镇)三级主体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以场、矿、村及个体医疗机构为辅的医疗网络。医疗设备
逐渐增加与更新,CT机、B型彩色诊断仪、自动生化分析仪、激光治疗机、心脏监扩仪等高、
精医疗设备已在市内多家医院投入使用。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全市已有卫生技术人员7943人
,县及县以上卫生机构拥有病床5358张。对地方甲状腺肿、大骨节、克山病、出血热等疾病
的防治已取得了明显效果;以儿童体检、咨询、妇检等为主要内容的妇幼保健工作质量不断
提高,全市四苗覆盖率、建卡率和卡痕率分别达到了90%、100%和100%。
体育事业发展较快,全民健身运动已普遍推开。1999年全市运动员在速度滑冰、短道速
度滑冰、田径等项目参加全国11次比赛、全省13次比赛,共获得前3名奖牌(金、银、铜牌)1
04枚,是市连续3年来历史性的突破。其中,在全国比赛中获得金牌31枚、银牌23枚、铜牌1
9枚。6名运动员达到国家运动健将标准,11名运动员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1人破1次省
少年田径运动项目记录。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5713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2264元;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600715万元。收入的增加,
提高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大大改善了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城镇人均居住面积8.5平方米,
农村人均居住面积17.6平方米。人们的消费已从满足温饱向提高生活质量过渡。
历史即将写到了21世纪,面对这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世纪,黑河市委、市政府将带领全
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团结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牢抓住赋予黑
河发展的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重新审视市情,为全面推进黑河“二次创业”,实现
“兴边富民强市”的跨世纪战略任务,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的挑战和考验。
市长 赵学礼
2000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