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关于黑河市建设文化名城的若干思考

关于黑河市建设文化名城的若干思考


李书山
黑河市委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黑河人民热切期盼的事情办好”的工作主题出
发,经过反复论证,确立旅贸牵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保证旅贸牵动战略的贯彻落实,
又确立了“建设北方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笔者认为:
一、建设文化名城,是从市情出发,实施旅贸牵动的战略抉择
黑河市地域广阔,资源富集,区位优越,但由于一些因素的制约,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
势。
一是经济落后。由于地处边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商品流通的时间成本、信息成本
和运输成本居高不下;自然条件恶劣,低温早霜,优质高效农业破题艰难;长冬高寒,工业
成本增加;工资和福利成本偏高,并呈刚性增长之势;经济总量不足,经济基础薄弱,增长
速度缓慢;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国有企业亏损严重,农业粗放经营;地方财政拮据,自我积
累水平低。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三个产业比例为41∶23∶36。农业粗放经营,低速徘徊,大而不
强。工业盘子弱小,结构单一,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特别是由于对能源和原材料产品
加工能力低,形成的产业链条短,行业辐射面窄,中间品市场发育不足。三产发展滞后,结
构不优,个体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发展不快,其直接后果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民间资
本积累不足,扩大投资过度依赖国家,形成了投入不足症。
三是俄阿州经济低迷。虽毗邻俄罗斯,但因其五大难题(生产下降、债台高筑、工资拖欠
、卢布贬值和通货膨胀)和五种危机。再加上我与俄远东的经济特色和产业结构趋同,且处于
同一生产力发展水平,有的甚至低于俄远东。资金短缺,投资环境差,轻工技术和工艺水平
相对落后,是黑河和俄远东面临的共同难题,从而使黑河与俄罗斯在经济上的互补性表现为
一种长期的潜在的互补性。
四是招商引资步履维艰。黑河市的招商引资情况虽然一年好于一年,但与实际需要差距
很大。资料显示,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实际利用外资额之比为100∶6.54∶2.20,资源富
集的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悬殊极大。在此背景下,黑河一方面缺少大型投资项目,
一方面又受交通、自然、劳动力成本等的制约。因此,尽管一再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有的甚
至比沿海地区更加优惠,也吸引不来大规模投资,使这种政策投入形成了一种“自作多情”
、“一厢情愿”的“孤岛效应”。
综上,如果黑河继续沿袭传统的思维定式,那么,相同的热情,相同的干劲,不同的基
础条件,只能使黑河同发达地区,同内地基础好的地区加大差距,黑河经济就难以改变结构
不优、支柱不强、产业不高、效益不佳的现状。为此,必须找出一条最佳的符合本地实际的
发展道路,这就是旅贸牵动。实施旅贸牵动战略,黑河有利条件很多:
一是在决策层面已经达成共识。1997年底,新一届市委班子组成后,从黑河的市情出发
,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和论证,在1998年底的市二次党代会上,郑重地做出了实施旅贸牵动的
战略抉择。
二是经多年努力已经奠定一定基础。自1987年以来,黑河在全国率先开通对俄边境贸易
和边境旅游,对俄旅贸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黑河的对俄贸易额一度曾占全国对独联体国
家边贸总额的1/3以上,黑河口岸的进出境人数曾跃居中国三北(东北、华北和西北)口岸之首
。还建立了遍及独联体国家36个州区的经贸网络,推出了一批独特的旅游产品,建设一些颇
具吸引力的景区景点,培养了一支旅贸人员队伍,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对俄旅贸经验,交通、
通讯、口岸功能、接待服务、城市环境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三是发展潜力巨大。中国和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是世界上两个潜力最大的市场。双方在
经济结构、产品结构、市场需求等方面具有巨大的、长期的互补性。中俄面向21世纪的战略
协作伙伴关系的确立和发展,为双方旅贸合作的发展奠定了有利的政治基础。同时,黑河的
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民族风情等,丰富而独特,多元而神秘,对国内外游人颇具吸引力。

四是多元投入格局正在形成。黑河旅贸产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政府单一投入的格局已
经打破,政府、社会、企业、集体、个人、外资等多元投入的格局正在形成,为旅贸战略的
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必须看到,旅贸战略的实施,需要格调高雅的文化品位来支撑。只有区域文化独特的旅
游文化产品,才能吸引八方宾客;只有文化品位高雅的城市环境,才能够留住国内外朋友;
只有完备的旅游文化设施和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活动,才能够满足海内外旅贸人员的工作、
生活、休闲和娱乐需要;只有高素质的市民,才能文明、优质、高效地服务于国内外人士。
否则,旅贸战略的实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重蹈“口号经济”的覆辙。为此,市
委从黑河市少数民族文化神秘、亚欧文化汇融、历史文化遗存丰厚、黑土文化多元、冰雪文
化丰富、生态文化天然和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旅游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旅
游文化产业建设积极性高涨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建设北方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以此作为实
施旅贸牵动战略的承载。在这一战略目标的指导下,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黑河的城市
文化品位得到了初步的提升,不仅促进了旅贸产业的增长,也有效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
发展与进步。事实证明,建设文化名城,是黑河市从市情出发,实施旅贸牵动的正确抉择。

二、建设文化名城,必须坚持统筹规划,高起点,宽思路,大手笔,建一流精品
文化名城建设,要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大时空高度,以市区为龙头
,以边疆文化长廓建设和景观景点建设为依托,高起点、大手笔、大规模地营造布局合理、
品位高雅、风格独特、内容丰富的边境口岸城市文化,为旅贸牵动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
文化支撑,推动黑河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为此,在文化名城建设过程中,应遵循
如下原则:
一是突出区域特色原则。区域的、地方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是文化名城建设的
根基所在和灵魂所依。黑河的文化名城建设一定要突出北方边境特色、北方少数民族风情特
色、亚欧文明汇流特色、黑土文化特色、冰雪文化特色、绿色生态文化特色、以抗击俄日侵
略为核心内容的爱国主义文化特色等,只有这样,才能对国内外人士具有凝聚力、吸引力。

二是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原则。文化名城建设,是一个艺术创造的过程,必须规划先行
。高起点、大手笔的总体规划和全面、详细、具体的分区规划、阶段规划,是文化名城建设
的龙头和先导。一定要站在把黑河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能够大规模地集聚
和扩散国内外经济能量(商品流、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科技流、文化流、人才流等)的
高度,进行科学规划,超前规划。
三是整体和谐原则。文化名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自然环境、文化基础设施
、景观景点、房屋建筑、建筑小品、城市色调、园林绿地、街景雕塑、标志性工程等,既要
做到自然与人工、空间与时间、静态与动态的相互结合,交替变化,又要做到艺术布局与经
济、适用的统一,时代精神与历史文化、地方特色、民族风格的统一,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不同规划风格与不同设计手法的统一,点、线、面的统一,从而获得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
有变化的和谐有序的艺术效应。
四是建筑一流精品的原则。构思新颖、造型别致、格调高雅、风格多样的建筑精品,本
身就是凝固的音符,无声的乐章。因此,城市建筑要树立精品意识,高规格、高标准地设计
、建设具有浓厚文化气息、风格多样、造型别致、格调高雅的建筑精品,努力提高建筑物的
审美价值和文化含量。城市规划部门在做好空间布局、规划用地等传统工作的同时,要规划
设计出不同功能区域、不同小区、不同街道的不同建筑风格,要切实承担起对每个新建建筑
物的造型、风格、色彩的审批的职责,做到建筑设计与建筑用地、绿化用地同步审批,同步
验收。要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今后的建筑设计由指定的建筑设计单位承担,指定的建筑设计
单位在设计时,要坚决做到一楼一型,一楼一景。
五是硬件软件一起上、建设管理同时抓的原则。硬件是载体,是支撑,软件是灵魂。文
化名城建设,二者缺一不可。且不可以硬件少、功能差、品位低为借口,只抓硬件建设,忽
视软件建设。也不可以资金少为由,只抓软件建设,不抓硬件建设。要做到硬件软件一起上
,同步运作,协调推进。同时,要抓好管理工作,文化建设同样是“三分建七分管”。科学
高效的管理体制、管理组织和管理机制,可以使现有的、潜在的、内部的、外部的软硬件有
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转化为现实的文化力。
六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尤其是在硬件建设上,由于历史欠帐较多,文化名城
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当前,对于黑河博物馆、瑷珲历史陈列馆、
黑河艺术馆等22个文化基础设施和景观景点,已有的要进一步完善功能,提高品位;计划兴
建的要尽快上马,争取尽早投入使用,为下一步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建设文化名城,必须坚持统一领导、合力推进和多元投入、多轮驱动
文化名城建设,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综合性和系统
性。在建设过程中,只有统一领导、合力推进,才能保证文化名城建设目标的实现,建设原
则的贯彻,建设标准的落实;只有形成多元投入、多轮驱动的投资机制,才能使文化名城建
设落到实处,杜绝“口号文化”现象的发生。
一要提高认识,强化领导。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性仅在决策层达成共识,还远远不够,
必须在执行层、社会各界乃至全市人民中达成共识,才能为实施这一战略奠定牢固的思想基
础。在此基础上要象抓大黑河岛国际商贸城、黑龙江沿江带状公园、黑河大水源工程、黑大
公路升级改造工程、黑河机场改造等重点工程那样,进行重点突破,成立专门的文化名城建
设推进领导机构,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定任务,定人员,定职责,定奖惩,实行统一
领导,统一协调,统一指挥,统一管理。
二要依法建设,严格管理。要通过市人大和市政府,把文化名城建设总体规划和管理规
范变成地方性法规,依法建设,严格管理。在文化名城建设过程中,要彻底解决建设和管理
脱节的问题,坚决杜绝任其自然、各自为政、乱批乱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不良现象发
生,坚决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运作一条龙。
三要多元投入,多轮驱动。文化名城建设,尤其是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
资金投入,仅靠政府投入,无疑是杯水车薪。因此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要制定和出
台诸如文化旅游企业上缴所得税返还政策;文化设施和旅游景点建设免收投资方向调节税政
策;利用外资建设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免收城建配套费、规划管理费政策;企业、团体、个人
投资者开发文物所形成景点、景区的收益,若干年内归投资者所有的政策等,建立起多元投
入、多轮驱动的文化名城建设融资机制。
四要转变职能,优化环境。古人云:“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林。水积而鱼聚
,木茂而鸟集。”实践证明,哪里能够提供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哪里能够提供称心如意的
服务环境,资金、技术、人才,就汇集到哪里,那里经济增长速度必然加快。有鉴于此,全
市各部门,特别是执法部门、收费部门要增强中心意识和大局意识,坚决摒弃那些从地方利
益、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出发,披着“改革”的“时装”,进行管卡压,乱摊派、乱收费,
高收费,低服务,只收费、不服务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同时要切实抓好优惠政策的落实
。因为“政而无信,国而无威,虽言之凿凿而民不信,虽言之成理而民不听,虽导之从善而
民不趋。”
(作者单位:中共黑河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