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3年黑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
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市委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围绕“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
战略任务,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机遇,着力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
改善投融资环境;化解“非典”疫情和严重的农业旱灾等负面影响,全面推进经济建设,努力发
育新产业,增创新优势,全市宏观经济稳步增长,社会全面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
好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呈较快增长。初步统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67 948 万元,比上年增长7.2%. 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298 213 万元,下降1.8%;第二产业增加值208 624 万元,增长12.8% ;第三产
业增加值461 111 万元,增长11%.全市人均生产总值5 566 元,增长7.1%.
产业结构有所调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0.8% 、21.6%、
47.6% ,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2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0.8 个百
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1.2 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小,经济结构不优,产业结构调整速度较慢,农业
基础薄弱,工业支柱产业少,就业压力大,农民增收艰难,部分城乡居民生活比较困难。经济发
展中结构性矛盾和需求不足等问题依然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农业
坚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施种植业和畜牧业主辅换位战略,狠抓绿色、特色作物种植,
面对严重自然灾害,努力降低灾害损失。农业总产值完成326 522 万元,同比增长6.7%. 其中,
种植业229 505 万元,下降5%;牧业58 942万元,增长20.4%.农业增加值完成164 972 万元,增
长4.6%.
粮食总产量达69万吨,比上年下降40.5%.分品种看,大豆下降19.3% 、玉米下降55.5% 、小
麦下降55.1% ;经济作物中,甜菜下降69.8% 、亚麻下降58.6% 、油料下降68.9%.主要农产品产
量如下:
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发展。全年完成绿色食品播种面积4.3 万公顷,产量5.7 万吨。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幼林抚育面积16 541公顷,完成造林面积9 582 公顷。继续深
入实施天然资源保护工程,完成封山育林面积164 018 公顷。
畜牧业迅速发展。全年大牲畜存栏18.7万头,增长29.4% ;肉类总产量3.2 万吨,比上年增
长7.7%;水产品产量6 266 吨,增长5.6%. 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如下: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04.4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8%. 拥有农
用拖拉机49 380台,比上年增长8.2%. 化肥施用量(折纯量)46 106吨,增长4.9%. 农村用电量
10 893万千瓦时,增长2.5%.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1.92 千公顷,增长10.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效益有所好转。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即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 00
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3 914万元,比上年增长8.2%. 从轻重工业看,重工
业完成增加值41 136万元,增长5.7%;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2 778万元,下降9.8%. 从经济类型看,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43 303万元,增长11.3 %;非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10 611万元,
增长12.2%.从隶属关系看,中省直工业实现增加值18 033万元,增长2.4%;地方工业实现增加值
35 881万元,下降11.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减变化情况如下:
全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48.2,比上年提高1.8 个百分点,构成中的七项指标均好
于去年。
建筑业生产速度加快。施工单位工程个数171 个,增长0.6%,其中,投标承包工程154 个,
占全部工程个数的90% ,应招投标率10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2 900 万元,比上年增长10.8%.从
投资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180 363 万元,增长15.9% ;更新改造投资18 040万元,下降18.6%;
房地产开发投资6 056 万元,增长3.3%;其它投资10 379万元,增长4.3%;城镇工矿区私人建
房6 144 万元,增长9.5%;小城镇、乡村投资21 918万元,增长8.8%. 在总投资中,房屋投资39
970 万元,同比增长5.4%. 其中,住宅投资29 982万元,增长8.2%. 从隶属关系看,地方项目完
成投资113 248 万元,下降22.2% ;中央、省项目完成投资91 953万元,增长1.3 倍。202 国道
完成投资56 328万元,富地营子水库完成投资7 238 万元,龙珠热电完成投资7 000 万元,移动
通讯GSM 六期工程完成投资5 643 万元。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全年农林牧渔业、水利业投资5 991 万元,增长61.4% ;交通运输邮电
通信业投资68 752万元,增长1 倍;教育事业投资5 652 万元,增长5.6%.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16
419 万元,比上年增长37.1%.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56.7% ,比上年提高13.9个百分点。全市新
开工建筑面积696 000 平方米,增长10%.房屋竣工面积667 402 平方米,同比增长21.4% ,其中,
住宅面积363 279 平方米,同比增长35.6%.
五、国内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4 558 万元,比上年增长8.1%.
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22 463 万元,增长7.9%;农村消费品零售额52 095万元,增长9%.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42 410 万元,增长7.5%;餐饮业零售额30 213万元,增长13.8%;
其它行业零售额1 935 万元,下降2.5%.
从商品类别看,吃的商品零售额118 060 万元,占零售总额的43% ;穿的商品零售额76 053
万元,占零售总额的27.7% ;用的商品零售额67 926万元,占零售总额的24.7%.
市场物价小幅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 各类价格(% )如下:
六、对外经济及旅游
受非典疫情和俄罗斯政策变化影响,对外贸易呈下降趋势。全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10 902
万美元,比上年下降23.3%.其中,出口总额6 370 万美元,下降36.3% ;进口总额4 532 万美元,
增长25.57%. 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总额6 615 万美元,增长13.2%.民间贸易进出口总额3 225 万
美元,下降59.1%.一般贸易1 062 万美元,增长123.5%.
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7万人次。边境旅游出入境人数8 万人次,增长0.6%,其中,出境4
万人次,下降21.9% ;入境4 万人次,增长30.4%.
七、交通和邮电业
全市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综合运输能力明
显增强。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物周转量105 774 万吨公里,比上年下降6.5%. 其中,铁路
39 722万吨公里,下降10.4% ;公路64 356万吨公里,下降3.4%;水运1 645 万吨公里,下降25.3%;
航空51万吨公里,增长4.7 倍。完成旅客周转量47 019万人公里,比上年下降1.3%. 其中,铁路
19 188万人公里,下降6.8%;公路27 535万人公里,增长6.9%;水运90万人公里,下降18.2% ;
民航206 万人公里,下降84.8%.
邮电通讯业平稳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3 381万元(2000不变价)。年末本地电话用
户31.9万户,移动电话31万部。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状况明显好转,全年地方财政收入41 349万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一般预算
收入36 880万元,增长1.4%;财政支出160 839 万元,增长16.9% ,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55 529
万元,增长18.3%.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 304 463 万元,比年初增长18.4%.城乡居民储
蓄存款1 046 247 万元,比年初增长7.5%,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925 764 万元、农村居民储
蓄存款120 483 万元,分别比年初增长6.3%和17.9%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 095 435 万
元,比年初下降19%.其中,短期贷款826 309 万元,比年初下降9.6%;中长期贷款214 702 万元,
比年初增长9.1%. 年末货币累计净投放97 168万元,下降53.6%.
九、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高等教育在校生4 799 人,比上年同期增长30.2%.普通中学在校生
125 760 人,分别增长11.6%.职业中学在校生3 186 人,比上年增长17.1% ,小学校在校生123
683 人,增长4.5%. 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4 个,文化馆(站)7 个,图书馆6 个,电
视台6 座,广播电台6 个。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1.6% ,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4.5%.《黑河日报》
年发行量1.7 万份。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共有卫生机构153 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20 个。卫生机构床位数
5 778 张,其中医院、卫生院5 205 张。卫生机构技术人员6 613 人,其中医生2 994 人,护师、
护士1 923 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机构7 个,卫生技术人员236 人。妇幼卫生机构7 个,卫生技
术人员255 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共获国家级比赛金牌7 枚、银牌3 枚、铜牌9 枚;获省级比赛金牌
29枚、银牌22枚、铜牌20枚。全市共举办体育运动会400 项次,参加人数达10万人次。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加快发展。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233 人,各级环境监测站7 个、环境监测人
员60人。有自然保护区21个,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2个,面积达43.1平方公里。城市饮用水源水
质达标率为100%.
十二、人口
人口小幅下降。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市人口出生率7 ‰,死亡率3.5 ‰,人口自然增长率3.5
‰。年末,全市总人口173.6 万人,比上年下降0.1%. 其中,城镇人口63.4万人,增长0.3%,占
总人口比重36.5% ;乡村人口110.2 万人,比上年下降0.9%,占总人口比重63.5%.男性人口88.6
万人,下降0.6%,占总人口比重为51% ;女性人口85万人,增长0.4%,占总人口比重为49%.
十三、劳动就业与人民生活
劳动就业工作有所加强,职工平均工资大幅度增长。年末,全市从业人员54万人,比上年下
降1.8%. 在岗职工13.1万人,比上年下降0.8%.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27 393 万元,比上年增长4.6%;
平均工资9 654 元,增长4.8%. 农民人均纯收入1 831 元,比上年下降23.5%.城乡居民居住条件
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8.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 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18.2
平方米,增加0.14平方米。社会保障事业迅速发展。全市参加养老保险职工84 046人,增长13.6%;
参加失业保险职工74 892 人,下降2.8%;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87 638人,增长23.4%.
注: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为初步统计,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地区生产总值”既为“国内生产总值”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规定,从2004年起“国内生产总值”
改为“地区生产总值”)
黑河市统计局
2004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