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思想道德建设
一是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行道德观念教育。开展了以“遵守道德规范、
营造道德环境、注重道德关怀、建立道德自律、完善道德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教育实践
系列主题活动。组建了公民道德宣传小分队,加大了“公民道德宣传日”的宣传力度,组织了
《纲要》颁发二周年座谈会、文艺专场演出和板报展等宣传活动,对公民进行社会公德、文明礼
仪、行为规范和行为守则教育,公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二是从青少年抓起,开展道德规范养
成教育活动。转发了省文明办《关于在城市社区开展青少年道德规范养成教育活动的意见》,组
织青少年学生学习道德规范,提高广大学生参与程度。开展了“红领巾小手拉大手,倡文明新风,
促文明言行”、“红领巾点击不文明行为”等活动,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来示范家庭、影响周围、
辐射社会,营造了良好的道德环境。三是开展了“讲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活动。组织开展了学
习黑河好八连、“十佳公仆”、黑河热电厂厂长杨振海等先进典型活动。同时,开展了“黑河市
第一届百名文明市民标兵”评选活动。经过自下而上、层层推荐和民主投票,从社区、街道、单
位等不同层面推选出了一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积极参与、在家庭
美德弘扬上倾注爱心的优秀市民。并在黑河日报上刊发了《关于开展向黑河市第一届百名文明市
民标兵学习活动的通知》和名单。通过宣传典型,学习典型,形成人人争当文明市民的良好风气。
四是全力开展了“防非典、革陋习、创建文明健康新生活”主题活动。市委领导高度重视此项活
动,市委常委会专门听取了黑河市关于开展“防非典、革陋习、创建文明健康新生活”主题活动
方案汇报,并成立了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市委主管书记、常委宣传部长多次主持召开了协
调会议和工作推进会议,听取工作汇报,提出工作要求,使创建工作由活动初期的城市“八不”、
农村“五治”到活动中期的“八提倡”、“八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较好效果。在活
动中,向市民发出了《向脏乱差宣战,向不文明行为告别》的倡议书,整顿了城乡环境卫生,举
办了“革陋习,树新风,从我做起”板报展、“教育杯”漫画展、专场宣传文艺演出、争做文明
市民签名、演讲、征文、创建无痰迹黑龙江公园、创建文明卫生服务环境和创建无烟城市等活动,
组建了夕阳红志愿者服务队。同时,进一步充分完善了《黑河市市民文明公约》、《社区居民文
明公约》、《公共场所文明守则》、《学生文明守则》、《黑龙江公园管理“八不准”》等行为
规范。各县(市、区)也相应制定出台了各项规章制度,逊克县提出了清理“五乱”,实施“六
项”标准化工程,用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城市、农村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新闻媒体密切配合,积极开展宣传战役,共播发新闻217 条、言论42篇,专题片1 部,编发活动
简报27期,刊登公益广告22幅,制作了两处漫画廊,散发宣传单4 000 份,发放了“改陋习、树
新风、塑形象”宣传画4 万张,宣传挂图1 000 张,《致市区人民公开信》6 000 份。北安市开
设了“陋习镜子”,孙吴县开设了“跟随镜头看街景”等专题专栏。
(精神文明办)
文明城市建设
一是加强城市环境治理工作,促进了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市文明办
协调有关部门共组织2 次大规模义务劳动,清除垃圾、清理马路广告、整治铁路沿线、城区出入
口、城乡结合部、劳务市场等,参加人员达15.9万人次。协调有关部门组建了执法队伍,聘请30
名退休老干部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协管员”,加大依法治理力度。协调有关部门制定下发了
《黑河市关于加强市区劳务待工人员管理通告》,加强早晚市场管理工作,向市区内无照流动经
营商贩发出《通告》,禁止在市区内各街道、路口流动经营,保障了良好的市场秩序。开展了
“倡导绿色文明,创建绿色家园”活动,市文明办牵头召开协调会议,落实花坛、绿地认领养建
任务88个、7 624 平方米。二是加大文明社区、文明楼道创建力度,夯实了文明城市建设的基础。
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创建文明小区、文明楼道活动的通知》,在抓好示范的基础上,全面推
开创建文明楼道活动。2003年,命名15个住宅楼道为市级文明楼道、10个小区为市级文明小区。
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组织各级文明单位利用黑龙江公园“周
末大舞台”开展广场文化演出活动,市区大多数社区都有自己的秧歌队、腰鼓队。重点抓了节日
期间的美化亮化活动,增添了节日气氛,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了城市文化品位。
(精神文明办)
文明行业建设
一是加强了窗口单位服务人员文明素质教育。在各窗口单位、服务部门认真落实“首问责任
制”和“服务承诺制”标准,要求员工从自身做起,开展了“工作不要在我这里中断,差错不要
在我这里出现,用户不要在我这里失望,形象不要在我这里受损”的素质教育活动,把“用户至
上、用心服务”的理念教育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技能教育融为一体。开展了“六赛六比”
活动,以实际行动打造黑河服务品牌,争创一流服务水准。各窗口单位和服务部门都在服务大厅
内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张贴了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和文明用语,将热情服务升华到“真情”服
务和亲情服务,倡导良好的职业道德,拉近了窗口单位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形成了一个心系群众、
服务规范、便民、利民的群体。二是开展诚信教育,打造信用黑河。广泛深入地开展了“诚信为
本、操守为重”、“诚信兴业、文明服务”的宣传教育活动,形成了倡导诚实守信、有序竞争、
守法经营、优质服务的良好社会氛围。各行业、各部门都根据诚信建设的要求制定出了适合自身
工作特点、简明具体、易操作、便于考核的规范服务标准和保证措施,努力做到诚信经营、规范
服务、满意服务、文明服务。按照主题不变、充实内容、一抓到底、务求实效的要求,继续在窗
口单位、服务行业中广泛开展了争创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班组、文明柜台,争当文明职工、
文明标兵,“诚信市场”、“诚信单位”等评选活动。三是共建联建,注重创建效果。针对全市
遭受了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文明单位与贫困村建立“一帮一”结对帮扶活
动,中省市直、县直有475 个文明单位与527 个重灾村结成了帮扶对子,进一步深化了文明单位
创建活动,拓宽了新形式下城乡共建途径。以文明单位创建年为契机,加大了检查指导力度,逐
步完善了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公示制、责任追究制、淘汰制、届满制。2003年,经过检查验收命
名表彰了346 个市级文明单位(标兵)、8 个市级文明系统(标兵)、58个单位被命名为省级文
明单位(标兵),黑河电业局、黑河市网通公司分别被命名为国家级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同时,
下发了《关于对2002年度满四年未被重新命名的市级文明单位、文明村、文明乡镇情况的通报》,
进一步规范了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加强了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创建活动的指导力度。
(精神文明办)
文明村镇建设
一是重点开展了“文明边境线”创建活动。省文明办关于开展创建“千里文明边防线”活动
方案下发后,市文明委召开专题会议,提出了区域性连片创建“文明边境线”的工作思路,制定
了活动方案,并多次深入到县(市、区)调查了解创建工作情况。爱辉区制定了“边境文明29连
线”工作方案,孙吴县提出了建设文明富裕示范带的工作要求。逊克县实施了“1234”工程。通
过各县的共同努力,形成了沿边地区精神文明创建连片发展的新格局。二是继续开展了“修好路、
植足树、整庭院、治脏乱”为内容的文明村创建工作。突出抓好基础创建、区域创建、素质创建
和文化创建,切实打牢文明村创建活动的基础。市文明办先后深入到各县(市、区),检查指导
文明村创建工作。嫩江县、逊克县、爱辉区分别召开了文明村镇建设推进会。各地还把精神文明
建设工作纳入了对乡镇、村领导班子的政绩考核,进一步提高了各级领导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
自觉性、主动性。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在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中,不断丰富载体,
开拓创新。与市妇联联合开展了“美德在农家”活动,促进了农村家庭美德建设。继续开展了
“十星级文明户”和“星王、星标、星座”评比活动。2003年,经过检查验收命名表彰了68个市
级文明村镇(标兵)、23个村镇被命名为省级文明村镇(标兵)。
(精神文明办)
军警民共建共育活动
为使军警民共建共育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推动军警民共建共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实施了“四纳入四统一”的工作制度,即把军警民共建共育工作纳入全市两个文明建设的总体规
划,统一部署;纳入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责任管理,统一考核;把支持部队建设、慰问经费
纳入年度预算,统一计划;把普法教育和国防教育纳入活动内容,统一实施,使共建共育工作始
终保持健康的发展态势。29个市级军警民共建共育先进集体(标兵)、31个市级军警民共建共育
先进个人(标兵),6 个单位被命名为省级军警民共建共育先进集体(标兵),3 人被命名为省
级军警民共建共育先进个人。
(精神文明办)
西部开发助学工程
在“西部开发助学工程”中,我们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注重了宣传,严格了程序,强化了
筹措,确保了质量。一是加大宣传,增加了工作的透明度。在各个学校和新闻媒体上进行了公示,
宣传了“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目的意义、条件和要求,文明办主要领导以答记者问的形式回答
了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二是加强管理,规范了操作程序。在组织报名、实地考察、媒体公示、
上报材料、逐级审批、管理监督等方面都明确了责任,严格了要求。三是多方筹措,确保资金落
实到位。各县(市、区)把助学工程当作一项政治任务和民心工程来抓,采取号召各级文明单位
为“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做贡献和财政出一点,社会集一点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确保资金按时
到位。四是跟踪问效,保证了推荐质量。对每一个受助学生都建立了档案,并与所属大学学生处
建立了联系,跟踪了解学生在校的思想政治表现和学习生活情况,2003年全市共有23名贫困学生
受到资助。
(精神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