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种植业

农业

种植业



  [概况]

  2003年,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农口部门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经受了非典和特大自然灾害等多种不利因素的考验,克服困难,勤奋工作,虽然大灾之年粮食减
产近五成,但是主要效益指标和收入指标下降不到三成。全市粮豆薯总产为65.19 万吨,比上年
下降43.8% ,单产83公斤,比上年下降5 1.2%. 农业增加值164 972 万元,比上年下降4.6%;农
民人均纯收入1 830.9 元,比上年下降23.5%.

(李红梅)

  [种植业]

  2003年,全市种植业结构调整,主要是推进五个百万亩基地建设。通过改善作物品质、发展
优质高效和绿色产品,推进结构调整。结合大豆振兴计划和优质麦示范区的实施,全市高油、高
蛋白大豆种植面积超过300 万亩,占大豆面积的57.4% ,其中落实大豆振兴计划面积213.2 万亩,
完成指标的100.6%. 优质麦面积45.7万亩,占小麦面积的95% ;马铃薯面积35.9万亩,经济作物
面积达67.2万亩,饲料牧草面积达4 5.5 万亩,放养柞蚕742 把,种桑树4 700 亩,五大基地面
积达349 万亩,比上年增长56.5%.全市绿色食品监测种植面积达157.2 万亩,比上年增长57.2% ,
爱辉区和逊克县两个境外园区种植元葱210 亩,马铃薯15亩,大棚蔬菜3 万平方米。

(李红梅)

  [抗灾自救]

  一是全力组织抗灾抢险。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抗灾自救工作,先后下发了《黑河市特大自
然灾害应急预案》、《黑河市2003年抗旱行动计划》、《黑河市防御洪水方案和大型水库汛期洪
水控制运行计划》。加强预报预警制度。气象、水文等部门及时预报灾情,对重点堤段和易发生
山体滑坡村屯实行24小时看守,一有险情,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及时落实抗灾物资和资金,已投
入抗旱、抗洪抢险物资折款84 2万元,民政部门下拨专项救灾款508 万元,动员各界捐款400 万
元,为抗灾提供了有力的物资和资金保障。二是广泛开展包帮扶工作,促进生产自救。市委、市
政府及时制定了《黑河市重点包扶重灾村工作方案》,组织85个中省市直单位、390 个县直属单
位包扶442 个重灾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78.2%.仅中省市直包扶单位捐资50.27 万元,捐献衣
物8 257 件,捐粮19.09 万斤,帮助输出劳务505 人,确保灾民有活干、有饭吃、有衣穿。减轻
农民负担增收。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农业抗灾自救涉农收费减免优惠政策的意见》,对涉
及农业收费的项目实行七免三减二缓政策,并坚决消除政策截留梗阻,把政策切实落到基层,落
实到农民手中。强化农产品销售增收。把握好东北粮食主产区减产、粮食价格上扬的有利时机,
及时售粮,农民仅大豆涨价一项,比上年可多收入2.3 亿元,人均338 元。三是积极搞好明年生
产准备。千方百计筹措生产资金,确保种子落实,抓紧抓实秋整地和修复水毁工程工作。

(李红梅)

  [农村劳动力转移]

  根据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林口现场会和市委二届100 次常委会议精神,成立了各级“农村剩
余劳动力转移办公室”,专门负责组织和指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上下贯通、
组织健全、职能完备、责任明确的领导体系。从建立联系档案、提供信息、组织培训、搞好对接
等入手,引导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组织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和进城务工。今年全市已转移
劳动力65 633人,其中乡内转移9 113 人,占总数的13.9% ;乡外县内转移12 502人,占总数的
19% ;县外省内转移23 078人,占总数的35.2% ;省外转移19 658人,占总数的30% ;国外转移
1 282 人,占总数的2%. 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创收23 901.9万元。培训农村劳动力9 120 人。

(李红梅)

  [农业产业化]

  各县(市)区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进大型龙头企业,经过引联改造后的九三油脂集团
北安分公司年加工能力达60万吨,可消化黑河市全部大豆产量;完达山乳业集团落户北安,日处
理鲜奶500 吨,可带动养殖奶牛12万头;民营企业家刘国强买断华辉肉牛冷冻加工厂,年屠宰肉
牛3 万头,可带动养殖肉牛10万头;爱辉铃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产马铃薯颗粒全粉3 000
吨的加工厂已正式生产,基地年产微型种薯5 000 万粒;爱辉区龙丹百岁乳业公司日处理鲜奶能
力由44吨提高到100 吨,可带动养殖奶牛3 万头;嫩江新上年产3 000 吨牛奶蛋白纤维加工项目。
这些龙头企业为全市优势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九三油脂集团分别与市内的嫩江、北安、五大连
池、孙吴、逊克等县(市)签订了44万吨的高油大豆收购合同。全市已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
个,其中,年销售收入1 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 个,500 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3个。带动种植基
地394 万亩,带动农户15.8万户,户均增收近700 元。

(李红梅)

  [农业科技]

  重点推广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绿色有机无公害生产配套技术、土壤耕暄及平衡施肥技术
等10项适用农业技术,面积达2 292 万亩次,参与农户67 700户。在嫩江召开现场会重点推广了
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面积达11万亩,在2003年严重干旱的气象条件下,技术效果显著,平均
垧单产3 000 公斤左右。全市建设市级科技园区2 处、县级8 处、乡级140 处,示范面积6.14万
亩,辐射面积132 万亩。推广总站的“农技110 ”服务热线,由高中级农业技术人员轮流值守,
当年春季共解答咨询电话350 多人次,深受农民欢迎。全市新增冻配站点18个,同比增长19.6%,
黄牛、奶牛冻配同比增长11.2% 和17.9%.

(李红梅)

  [场县共建]

  嫩江、北安、爱辉等县(市、区)积极开展场县共建,充分利用农场机械优势,实行跨区作
业,全市组织周边23个农场与30个乡(镇)形成了场县共建关系,共投入1 091 台大型机械,完
成跨区作业面积92.5万亩。

(李红梅)

  [农田水利建设]

  新整修农田水利重点工程5 处,累计完成农田水利建设土石方157 万立方米。争取到旱田节
水灌溉国家项目1 个,省级项目4 个,总投资220 万元。针对春旱的严峻局面,全市新打旱水源
井358 眼,维修机电井133 眼,完成坐水点灌28.8万亩,浇灌25.6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12.8万亩。人工增雨作业65次,耗弹2 227 发,火箭8 枚,有效增加了境内降水量,缓解了旱象
蔓延。投入农机更新资金6 027.46万元,更新大中型农机具6 507 台套。

(李红梅)

  [生态建设]

  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孙吴县以退耕还林工程为载体,
大力推进沙棘产业工程,种植面积达3.6 万亩,被国家林业总局定为东北沙棘良种繁育基地。

(李红梅)

  [农业信息网]

  初步建立了“黑河农业信息网”(http://hh.hljagri.gov.cn),现已搭入国际互联网试运
行。共设置大小栏目61个,其中主要栏目16个。网页数量已达300 多个,网站空间容量近百兆。
黑河农业信息网访问人数日趋攀升,日平均点击率达60多人次,累计访问人数已达4 000 多人次。
定期向省农网和黑龙江电视台“黑土家园”栏目上报当地的农产品市场行情报价。在孙吴县西兴
乡开展了网络进村入户的试点工作,目前上网查询率比年初提高了一倍以上,一些有条件的农户
打算自己买电脑上农业信息网。

(李红梅)

  [落实农村政策]

  一是推进土地流转。制定了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划,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50.9万
亩,占承包土地面积的7.6%,同比增长6.5%. 二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改革后农民负担总额
为23 578万元,减负比例32.68%,农民人均减负114 元,亩均减负10元。三是开展了农机作业公
司试点。对逊克县宏伟、黎明、团结村由村农机队改建的3 个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实行股份制改
造、公司化运营、企业化管理。边疆乡黎明村全村90% 以上的耕地实行了连片作业,最大连片面
积达240 公顷,减少地隔子使每户增加耕地0.4 亩,全村每年增种土地65亩,大豆降低斤两成本
0.117 元。四是体制改革成效较好。林业造林体制改革实现突破,黑河市古东河林场、孙吴辰清
林场与吉林春威集团签订了造林5.1 万公顷的50年合同,在全省首例实现了国有林场的国有民营。
供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以开放办社为切入点,创办了黑河市、爱辉区和嫩江县三个农村合作经
济组织协会(农合会)。全市供销社系统已建成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198 个,其中,村屯合作
服务站180 个,专业合作社15个,专业组织协会3 个。国有粮食企业布局调整进一步深入,41户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全部退出定购粮、保护价粮收购范围,对其中的14户企业实行定岗定员、减员
分流、转换经营机制,27户企业实行全面放开经营。

(李红梅)

  [农村扶贫开发]

  建立了扶贫开发项目库,制定了少民族村发展规划,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帮扶活动,2002-2003
年度全市投入扶贫开发资金1103.6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97.3 万元,贷款324.5 万元,地方
财政投入35万元,农民自筹223 万元,包扶单位投入27.4万元。

(李红梅)

  [减轻农民负担]

  开展了农民负担专向治理活动,每村报刊订阅费用严格控制在1 500 元的限额之内。认真清
理了涉及农民负担的收费项目,共审核涉及农民负担的文件33个,项目77个,取消不合理收费项
目13项,每年可减轻农民负担310 多万元。实行了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乡村公示比
例达到100%. 北安市进一步调整了村行政规划,撤并48个村,调整后仅剩62个村,减掉村屯干部
144 人,减少人员及各项开支196 万元,农民人均减负9 元,亩均减负2 元。

(李红梅)

  [执法检查]

  对全市526 家经营种子、农药和肥料的企业进行了检查,共处理执法案件66起,没收假种子
2 482 公斤,没收假农药347.5 公斤,罚款3.5 万元。

(李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