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园丁孙淑芳
特教园丁孙淑芳
孙淑芳是聋哑人,是生活中真正的弱势群体中的一员。但她敢于向命运挑战,靠自己顽强的
毅力与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而且毕业后,又义不容辞地回到家乡母校——
北安市聋哑学校,成了一名真正的特殊教育教师。
孙淑芳的家住在市二井镇建兴村,父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1979年秋,不到一周岁的孙
淑芳因药物中毒造成聋哑,成了终身残疾。
孙淑芳从小就喜欢学习和画画,家里用来糊墙的报纸,成了她的“启蒙”老师。十岁那年,
父亲孙永海与妻子商量,决定把孙淑芳送到学校去读书。于是,孙淑芳有幸成了北安市聋哑学校
的一名学生。
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能为有残疾的女儿做出这样的决定着实不易,更何况“特殊教育”的费
用高达数千元。为了让女儿安心学习,孙永海夫妻俩省吃俭用,除精耕细作自家的承包田外,又
干起了加工饲料的活计。后来又买了一台挂面机……可就是这样,日子过得还是紧巴巴。
孙淑芳也深知自己求学之不易,在生活上勤俭节约,在学习上刻苦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
前茅,几乎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三年级时,曾代表学校参加了黑龙江省在齐市举行的学生绘
画比赛,并获了奖。
1996年6 月,初中毕业的孙淑芳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学校,回到家中。她多么想再继续读书啊。
可地域的特殊教育受种种因素影响,也只能达到这个程度。当时被父亲牵着手的孙淑芳在一步三
回头……
生活恢复了平静,可孙淑芳的心却像“长了草”似的。她一边帮父母干农活,一边挤时间与
同学们联络——寻找上学的机会。
终于有一天,孙淑芳从同学那里得知长春特殊教育学院面向全国招生。
多么渺茫的希望啊!可孙淑芳却拿定了主意一定要去试一试。
孙永海得知女儿的想法,一时为了难。女儿学习的劲头他心中有数,可那数万元的学费他心
中可没有数。想到这儿,孙永海犹豫了。看到父母亲脸上的难色,孙淑芳沉默了,常常一个人背
地里流泪。
一天清晨,早起的孙永海想去叫醒女儿一同到地里锄草。当他看到睡梦中的孙淑芳仍然紧握
着课本,眼角还挂着晶莹的泪滴,孙永海的心一阵酸楚,独自一人扛起了锄头……第二天一大早,
孙永海便骑着自行车,冒着雨来到北安聋哑学校,替女儿问清了有关情况后,又往返数趟,为女
儿办齐了报名所需手续。然后,带着女儿来到长春特教学院招生办报名。
1996年7 月初,孙淑芳接到了到长春特教学院参加考试的通知。可这次努力却失败了。
为了圆女儿的大学梦,孙永海毅然决定:让孙淑芳在当地参加相关考前辅导班。就这样,一
辅导就是两年。1998年7 月,孙淑芳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全国仅录取38名的长春特教学院美
术系,而且黑龙江也只有3 名考生入围,她就是其中一位。
三年的学习,总费用达四五万元,孙永海一次就“抬”了三万元。孙淑芳深知家中困境,在
学习上克服重重困难,学习成绩一直优秀,大三时,获得了1 000 元奖学金。
大学的生活很快就要过去,面对未来,孙淑芳一时有些茫然。——特殊教育师资非常紧缺,
留在大城市的机会很多,可孙淑芳的心中依然留恋着家乡、留恋着父母,更留恋着支持、鼓励、
关爱着她的老师和同学们。
正在犹豫时,父亲孙永海来到学校,倾“听”了女儿的心声。在毕业前的家长会上,当孙永
海代表女儿说出了毕业后希望能回到家乡—北安,为当地的特殊教育做贡献。
就这样,2001年7 月,大学毕业的孙淑芳毅然踏上了归乡的列车。
然而,现实并非想象得那么顺利,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定,工作的分配一直没有着落。
这年5 月的一天,孙永海在《北安报》上看到有关市主要领导信访接待日的消息,便抱着试
试看的想法找到当日值班接待的市委副书记栾晓波。面对栾书记一字一字地记着自己的情况,孙
永海有些紧张。栾晓波书记热情地告诉孙永海,孩子不仅是咱北安、而且也是黑河市历年来第一
个聋哑人大学毕业生,况且关心残疾人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不到一个星期,市有关部门便对孙淑芳有关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同年7 月,孙淑芳就被正
式分配到市聋哑学校,成了一名光荣的特殊教育美术专职教师。
如今的孙淑芳正以超出常人几倍的努力与艰辛积极地工作着。领导关心她,同事帮助她,学
生们喜欢她……而她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用赤诚的爱与奉献回报家乡,回报社会。
(苗松波 李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