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从“村官”到“牛倌”的村委会主任

从“村官”到“牛倌”的村委会主任




  王东升是孙吴县孙吴镇兴川村村委会主任,今年47岁的他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头脑却活络
得很。早在70年代末汽车对农民来说还是稀罕物的时候,他就捅捅咕咕地钻研起驾驶技术来,1980
年他这个庄稼汉当上了一名让人羡慕的汽车司机。1994年看到种植业的效益不断攀升,他又放下
方向盘扎进了大田里。第二年村委会换届选举,村民们将性格爽朗、敢想敢试的王东升选举为村
委会主任。刚刚当上村官,王东升就筹资10余万元盖起了1 200 平方米的村委会办公室,建成后
部分用于办公,部分对外出租,年收租金2.2 万元;他又将村里闲置多年的砖厂承包出去,每年
收承包费1.5 万元,通过广开增收渠道,村里每年创收6 万元。利用所得资金,他带领大家修了
8.5 公里田间路,购买了一台康拜为村民代耕,并在教育和村屯建设上加大了投入,使兴川村的
面貌得到了极大改观。作为一个有着现代化经营理念的农民,他注重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每年
冬闲他都要请来农技、畜牧专家为村民讲课,并采取适当补贴等方式鼓励村民采用秋整地等农业
技术,他还多次利用个人关系找到农业大专院校、周边农场为群众引进优良籽种,使该村的种植
业科技含量由1995年的75% 提高到了如今的96% ,村民人均收入也由1 300 多元增长至2 500 多
元。兴川村的群众都说:王东升这人心里有群众,脑袋里有增收的好点子,是个叫得响的好村官。

  2001年当中国加入WTO 进入倒计时之际,大力发展畜牧业实施主辅换位的想法在王东升的心
里逐渐酝酿成熟。他挨家挨户地做村民的工作,给大家讲形势、举实例,使一部分村民对养牛产
生了兴趣。2002年春季,王东升对村民欲购黄牛数量进行了统计后,与畜牧技术人员一道赴吉林
购入188 头西门塔尔、夏洛来种牛。没成想牛到家后原先报名购买的农户纷纷变卦,近百头牛憋
在村委会的院子里,王东升一咬牙拿出自家全部积蓄并贷款5 万元购买了25头牛,立志给村民们
“打个样”。盖牛舍,学防疫技术,他俨然成了一个“牛倌”,一个经常看养牛技术图书和光盘,
将放牧育肥和拴系育肥等科学饲养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现代化“牛倌”。经过不断摸索,他掌
握了简单的疫病防治、助产接生等养殖技术,牛胀肚、感冒、烂蹄子他全能自己医治;用优质种
牛配种的黄牛难产的多,他就自己摸索了一整套助产经验,由他接生的牛犊成活率达100%. 对每
头牛的生长情况、防疫情况他都进行了详细的记载;雨水多的季节,他每天都要察看牛的蹄甲有
无腐烂。在他的精心饲养下,25头黄牛当年产下20头小牛犊,增值5 万余元。看到养殖业效益可
观、前景广阔,王东升决定走规模化饲养之路,今年他又贷款10万元购进了70头优质黄牛,建成
了400 多平方米的拴系育肥牛舍,采用青贮饲料育肥的方法进行饲养,使每头黄牛在育肥期内日
均增值8 元左右,预计王东升的115 头黄牛年可创效益10多万元。像他这样拥有百头以上黄牛的
养殖大户在整个孙吴县也没有几个。在这个现代化“牛倌”的带动下,全村两年内黄牛存栏增加
了332 头。省委工作会议提出主辅换位的号召之后,兴川村的村民们更加坚定了大力发展养殖业
的信心,他们决心在“牛倌”村长的带领下把兴川村建设成为牧歌满山飘的牧业强村。

(蔡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