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逊克县探索农业生产要素规模经营新机制的调查
关于逊克县探索农业生产要素规模经营新机制的调查
孙作勤
[摘要]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近年来,逊克县在稳定家庭承包关
系,尊重农户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以土地连片种植为
切入点,实行农业生产要素规模重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民增收和集体增收,探索出
了一条在家庭承包经营机制下,依靠农业生产要素规模经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农村
经济的新路子。
为了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逊克县委、县政府在遵循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
力发展的经济规律,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的基础上,以土地连片种植为切入点,实行
农业生产要素规模重组,促进了农民增收,集体增收,探索出了一条在家庭承包经营机制下,依
靠农业生产要素规模重组,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的新路子,取得了实效。
主要做法
(一)实施土地有序流转,促进土地规模重组经营。针对当前土地分散经营,生产成本较高,
比较效益低,不利于产业化发展,一部分农民想流转土地却不敢或不会流转的实际,县委、县政
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土地流转政策,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
了以土地所有权集体所有不变为基础,以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为核心,以不改变承包土地
用途为前提,以适应规模经营,发展效益农业为出发点的土地流转工作整体思路,在这一思路的
指导下,坚持“依法、自愿、规范、有偿”的原则,在土地流转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一
是积极引导。切实加大政策宣传和典型树立等工作力度,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二是政策扶持。
制定出台了减免义务工、优先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三是强化服务。
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结合民情实际,依法确定并实施了转包、转让、互换、托管、租
赁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方式和方法,使有土地流转愿望的农户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最为适当
的流转方式。四是规范管理。凡是农民自愿流转的土地,均由各乡村对流转土地全部进行登记建
档、备案,确保了土地流转的规范有序。五是规模经营。为了切实提高流转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
率,我们在互惠互利、民主自愿的基础上,一方面积极引导有土地流转意愿的农户主动将土地向
种田能手、科技示范户和农机大户及土地毗邻农户流转;一方面积极动员和组织种田能手、科技
示范户和农机大户接管种植,使流转出来的土地向种田能手和农机大户手中集中,实现了土地规
模重组。几年来,全县共流转土地4.5 万亩,占农民承包机耕地总面积的4.2%,流转户数700 余
户,占农户总数的5%. 其中,流转到种田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农机大户的土地4.2 万亩,占流转
总数的9 3.3%. 按照省政府有关规定,种植面积达到50亩即为连片种植的要求,全县土地连片种
植率达到100%,其中连片面积最大的达240 公顷。土地规模经营不仅使全县各乡村当作地界及翻
地堑沟的6 900 亩耕地得到重新利用,年均增收110 多万元,户均增收82.9元,人均增收23.3元,
为全面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机化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实行种植规模重组,优化产品结构。针对农产品市场变化和国家政策调整的新形势,
我们坚持把规模种植和优化产品结构作为提高农业生产率的重要措施来抓,结合土地规模重组,
实行了种植规模重组,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规模种植标准化的优势,大力调整优化作物品
种结构,取得实效。一是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坚持“调优、调绿、调专”的原则,突出发展绿色
农业、特色农业和订单农业。目前,全县以沿江区和半山区为主,建立了15万亩绿色食品基地和
50万亩专用大豆基地;以边疆镇和干岔子乡为主,建立了3 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以边疆镇新丰
村、靠山村为主,建立了1 万亩蔬菜生产基地;以车陆乡库尔滨村为主,建立了580 亩饲草示范
基地。今年共签订订单60份,销售总量达3 万吨。全县绿色作物、特色作物和订单作物种植已占
耕地总面积的90% 以上,形成了集中优势特色规模种植生产的新格局。二是大力优化产品结构。
我们始终坚持走优化结构、提高品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路子,从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科学
应用水平入手,通过建立和完善技术普及、创新、引进等服务体系,大力实施良种工程等措施,
积极引导农民着力发展有市场、品质好、效益高的特色经济作物和专用品种。几年来,农技部门
利用农闲时节先后举办各级各类科技培训班780 余次,培训农民5.6 万人次,组织科技宣传小分
队送科技下乡近2 000 余次,发放各类科技宣传单(册)6 万余份,使农民受培训教育面达到100%,
不仅及时地将种植业的新技术、新信息和新品种传递给农民,而且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科技
应用水平。在此基础上,涉农部门通过密切配合,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先
后引进大豆、小麦、玉米等作物优良品种100 多个,建成各类种子繁育基地30余个,推广优良品
种50个,今年全县“五统一”供种达到40万斤,更新率达到30%.三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我们充
分发挥土地开发晚、无污染、无公害的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坚持产业化发展方向,以
县“双河”农产品经销公司为龙头,以“双河”牌绿色大豆生产基地为载体,开发了极小粒大豆、
大豆、食用菌、山野菜等绿色食品,积极申请绿色标识,认真设计生产包装,努力拓宽销售渠道,
不断扩大种植面积。目前,全县已获得国家A 级绿色食品标识3 个,绿色小麦、绿色大豆和绿色
极小粒豆种植总面积达15万亩,成为全市获得“绿标”最多、种植绿色作物面积最大的县份。
(三)实行农机规模经营,坚持农机农艺相结合。我们着眼于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的
需要,探索并确定、实施了以加强农机服务管理,提高农机管理水平,加强农机标准作业质量,
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提高农机作业组织程序,降低农机作业成本为手段,全力推进农业机械
化经营的农机发展新思路,并以此为指导,大力发展农机化经营。一是切实加大农机投入工作力
度。通过积极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不断增强科技投入意识,组织农户投资农业机械,促进了农机
事业的加快发展。近三年来,全县已累计向农机化投入资金8 629 万元,其中,大型农机具更新
投入1 627 万元,农机维修投入210 万元,小型农机投入431 万元,农田油料投入6 369 万元。
二是积极推进规模经营。我们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同步发展”的原则,通过采取组织和
引导经济实力强,农机基础好的村成立村集体农机服务队,鼓励、引导和组织农机户以联营、独
营等形式组建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和发展农机作大户等办法,结合旱作农业区的特点,把促进农业
种植生产的科学化、机械化作为必要的生产要素进行组合、组装,取得实效。目前,全县已有农
机作业服务组织4 980 个,其中,村级农机服务队11个,农机作业大户4 969 户,拥有2 台套以
上大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81户。三是强化管理。通过加强对农机
大户和分散经营农机具的管理,在车陆乡宏伟村、边疆镇黎明村等村集体农机服务队中分别实行
“五定”、“六统一”管理制度,即:定人员、定机具、定油耗量、定修理费、定机车作业量,
统一安排生产、统一调配机械作业、统一供应油料、统一验收作业质量、统一核算机耕收费、统
一停放保管机具,探索建立了较为科学、规范的农机管理机制,健全了农机组织的维修、保养、
保管、使用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达到了管理制度化、运行规范化、操作标准化的水平。目前,
全县综合农机化程度达82.5% ,其中,机耕程度94% ,机播程度91% ,机械中耕程度96% ,机械
收获程度87% ,基本实现了种植业生产的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坚持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积极
引导和组织农民发挥大机械的作用,大力推广农机科技技术,实行了土地耕暄制、划区轮作制,
地力培肥制、机械灭草、垄三栽培、精播等十几项农机农艺实用新技术,使大豆农机科技推广率
达到90% 以上,其中2000年开始实施的“大豆优质高产机械化综合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具有明
显的增产效果,每公顷增收981 元。由于农机化规模经营管理规范,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使农业
生产的标准化、科学化程度得到提高,不仅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而且为农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积极发育特色产业,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转移。组织好劳动力转移,并使之从中
真正获得收益是实施土地规模经营的重要前提,也是相对提高人均生产水平,搞好农业结构调整,
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立足县内资源丰富的优势和独特的地缘优势,通过积极发
育特色产业,优化就业结构,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转移。一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实现农业内
部转移。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实现转移农村
劳动力,促进农民新增收入的主要来源来抓,制定出台了《逊克县发展绒山羊养殖优惠政策》、
《逊克县畜牧业发展信贷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和吸引农户从事养殖业。几年
来,通过狠抓政策吸引,资金扶持,市场牵动,树立典型,技术服务等措施的落实,使畜牧业有
了长足发展,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目前,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专
业养殖户达457 户,占农户总数的3.1%. 全县牛存栏10 120头,同比增长124.9%,羊存栏41 262
只,同比增长172.5%,其中绒山羊30 262只,同比增长332.3%,禽存栏17.33 万只,同比增长13.8%,
畜牧业产值3 119.2 万元,同比增长17.8% ,畜牧业在农村经济各业中的比重进一步增大。此外,
山产品采集、食用菌栽培和水产养殖等产业,也已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途径。二是大力
发展非农产业,努力拓宽社会转移空间。通过改革城镇居民户口政策,减免税费,完善服务体系
建设等措施,切实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城镇二、三产业,鼓励和吸引农民进城务工、
经商、从事二三产业,实现了产业转移。三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向外拓展转移空间。大力发展
中介组织,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外出打工,实现了劳动力的有序流动。特别是立足毗邻俄罗斯的
独特地缘优势,在组织农民对俄劳务输出、发展外向型农业上切实加大了工作力度,并取得实质
性进展。目前,全县直接、间接转移劳动力2 000 余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7.5%.
取得的效果
第一,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施农业生产要素规模重组,坚持农业集约化经营、
规模发展,不仅有效地克服了农户分散经营的局限性,解决了过去农民一家一户单兵作战、重复
投入和大机械、小地块带来的不利于农业先进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制约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等
一系列矛盾和弊端,而且促进了土地、劳动力和资金、技术等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和配置,使
农业逐步走上了“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发展道路,有利于增
加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发展。
第二,促进了农民、村集体和农业增收。实施农业生产要素规模经营以来,通过实施土地规
模重组、种植业规模重组和农机规模经营,既稳定了承包关系,又提高了土地资源配置效益,促
进了土地按照效益法则向优势产业流动,按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优化了农作物的品质结构,
不仅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和利用率,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土地的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
而且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特别是各村集体农机服务队通过统一调整种植结
构,统一推广和应用先进栽培技术,统一良种、农药、化肥,统一机械作业,统一销售农产品和
发展订单农业、绿色农业,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产量,让农民得到了实惠。按平均
每亩大豆产量为300 斤计算,可降低大豆斤粮成本0.117 元。
在农民得实惠的同时,村集体也增加了收益。2002年,全县粮豆薯总产达14万吨,比上年增
长16% ,农业总产值实现31 232万元,比上年增长14.8% ;农民人均收入3 014 元,同比增长23.5%.
第三,促进了农民观念的更新和科技素质的提高。通过实施土地规模经营,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
大力加强小城镇建设,不仅破除了农民封闭保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增强了农民的市场
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转变了农民依靠土地生活的传统观念,而且改变了部分农民“亦工
亦农、亦商亦农”的兼业化状态,解除了土地对农民的束缚,使他们走出了农村,谋求更新的生
存方式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产业转移。特别是随着农业生产要素规模经营
的深入实施,农业先进实用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应用,使农民科技意识不断增强,进一步提高
了农民掌握和应用科学知识与技术水平,增强了闯市场的意识和能力。
第四,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施农业生产要素规模经营以来,通过实施土地规模经营,
促进了土地的综合治理,保护了耕地,使土地得到科学合理地利用,提高了土地利用集约化的经
营水平;通过实施种植业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促进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
农机化经营,促进了退耕、还林、还湿等政策的贯彻落实,使水资源管理、森林资源管护、草原
生态建设、湿地保护、防风治沙防护体系建设和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等项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促
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步打算
工作的实践证明,实行农业生产要素规模经营是搞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农业和
农村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选择,必将对我县今后的农业
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尽管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
一定成效,但工作中尚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完善和提高。一是
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是保证农业生产要素规模经营机制顺利实施
的重要前提。今后,我们要针对一部分农民对实施农业生产要素规模经营认识不高,积极性、主
动性不强的实际,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和典型宣传的工作力度,通过多种多样的宣传形式、手段,
使广大干部和群众充分认识实现农业生产要素规模经营机制的必然性、必要性和现实性,最大限
度地调动和发挥农民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进一步完善和实施农业生产要素规模经
营机制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我们感到,实施农业生产要素规模经
营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好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特别是农村干部的主导作用,不能单靠农民的
自发行为。因此,今后我们要在认真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组织好广大干部特别是乡
村干部对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特别要抓好中央和省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相关政
策的学习,把广大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深刻认识实施农业生产要素规模经营的重大
意义,自觉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促使广大干部主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不断提
高自身的素质,努力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和抓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研究政策、运用
政策引导、教育和服务于农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切实为实施农业生产要素规模经营提供强有力
的组织保证。三是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工作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强化政策引导和
扶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策支撑、政府牵头管理、农民自愿接受的工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好
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发挥好市
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土地使用权流转规范、有序运行;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县
域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不断加强中介组织、信息网络、金融信贷和法律咨询等服
务体系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切实为实施农业生产要素规模经营创造必备的条件。同时,要坚持“依法、
自愿、规范、有序”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在全县抓好农业生产要素规模经营经验的推广和应用,
确保农业生产要素规模经营健康发展,使之真正成为推进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
收,实现富民强县宏伟目标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