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记者眼中的黑河十件大事
附录
2003:记者眼中的黑河十件大事
办好群众期盼事利民行动暖千家
10月15日始,我市启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利民行动。
这次行动共有6 项利民活动,为群众办26件实事,件件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件件关系到
百姓的冷暖。
贫困生入学、下岗工人再就业、低收入家庭住房、重灾户的生产和生活等难题均被纳入利民
行动内容。
教育部门与金融部门联手,为贫困生解决60万元助学贷款。
市房产部门采取给开发企业优惠政策的办法,开发企业每年拿出2%的开发面积作为廉租房。
市劳动局、社会保障局采取措施,保证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率达42%.目前,全市再就业人
数达27 378人。
今年,我市部分乡镇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全市85个有实力的中省市直单位包扶85个重灾
村。共捐款21.02 万元,送米面59.5吨,衣被6 000 多件(床)。
《黑河日报》记者李夏燕
重点工程大推进 兴边富民强基础
2003年10月1 日,全长15.6公里的黑河机场路交付使用;总投资2 000 万元的黑河机场新候
机楼运营;黑河——雅库茨克包机航线正式开通。
11月末,黑河已是天寒地冻。然而在新兴基础原材料加工区,却依旧是一派繁忙的工作场面,
已经入区的企业正在加紧施工。此项目自今年6 月18日基础设施动工后,经过艰苦奋战,目前各
项工程已取得阶段性胜利,明年1 月投产的目标不难实现。12月8 日,黑河热电厂扩建工程由锅
炉试运转为汽轮机市区供热和并网发电,市区供热好上加好。12月10日,市政府与俄阿州政府举
行会谈,商定2004年先启动黑龙江公路桥建设工作,积极做好铁路桥启动工作。
正在进行GMP 认证的哈药集团三精黑河药业,正在推进的西沟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一项项
稳步推进的重点工程项目,充分展示了黑河加快经济发展的蓬勃态势,也让黑河人心中多了希望
和憧憬。
《黑河日报》记者何丽芳
国道一路连千里 南联北开更畅通
“万墩公路”是从未来过边城的内地人对黑河公路质量太次的称谓。然而,这一历史经过漫
漫岁月的浸润,于今年10月20日翻开新的一页——黑北公路(国道202 线)经过短短三年建设,
在金秋送爽的季节畅通了与内地的联系,成为中俄旅贸大通道的主干公路,成为黑河人民南联北
开、全面建设小康的致富工程,成为我省公路网“OK”型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黑北公路起点
于黑河,终点于北安二井子镇,全长240 公里,工程概算为1 9.2 亿元。
其中,一级路36.91 公里,路基宽度25.5米,设计时速100 公里。二级路203.6 公里,设计
时速为80公里,路基宽度为12米。
黑北公路项目的特点是:路线长、难度大、湿地多,处于多年岛状冻土地区,地质条件非常
复杂,施工工期短。但是,建设者们克服重重困难,高标准地铺平了这条黑河与内地、与俄阿州
及远东地区的国际交通大动脉。
一路通南北,地远不再偏!
《黑河日报》记者王洪菊
市政建设大手笔 百姓受益笑开颜
今秋,困扰爱辉区西兴街九委居民行路难问题得到解决,居民自发地组织起来,为市政府送
去感谢信。
解决行路难,这只是市区市政工程建设项目中的一项。我市2003年市区市政建设项目共计十
四大项,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今年市区市政工程量大、资金紧张的实际,我市通过经
营城市,以及采用最低价招标方式确定施工队伍等办法,既节省了建设资金,又保证了建设进度。
一项工程,一座丰碑。
给排水工程、人行道铺装、建公厕、火车站广场改造……相继竣工的一项项市政工程让边城
百姓心里热乎乎的。
当然,今年市政建设成果不凡不仅仅表现在市区。北安、嫩江、五大连池、逊克、孙吴,无
论走进哪个城市,你都会感到显著的变化,或是路宽了,或是灯多了,或是城市变美了,一点点,
一滴滴,平淡的日子里人们感到生活更加方便舒适了。
《黑河日报》记者何丽芳
政法工作上台阶 公正安全保稳定
2003年,我市政法工作突出“公正与安全”的主题,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
务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年来,注重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把好稳定工作的前沿和关口,及时主动排查各类矛盾纠
纷2 100 多件,化解率90.1% ,解决了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坚决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做斗
争,全面做好打击、教育转化等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加强,坚持了“打防结合,预防为
主”的方针,开展多项专项行为,打击各类犯罪。截至11月份,侦破杀人等案件31起,命案41起,
严暴案件4 起,省挂牌案件3 起,群众安全感增强。同时推动了农村“154 ”
工程建设,全市48个乡镇建立“110 ”报警服务中心,35个乡镇开通“148 ”法律服务热线。
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努力打造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政法队伍。加大了改
善经济发展法制环境建设力度,共废止不符合加快经济发展的规定、制度、措施78条,完善了92
条,并公示了“六项制度”。
《黑河日报》记者王洪菊
城乡齐动革陋习 共创文明新生活
4 月,侵袭全国的非典疫情逼近我省。在全市万众一心防治非典型肺炎这场突如其来的疾病
中,在全面落实各项预防措施,确保非典防治的有效开展的同时,我们也比任何时候都深切地感
觉到种种陋习和不良生活方式的严重性。涤荡这些以习惯的形式根深蒂固地存在着的陋习,已经
成为我们保护健康、珍爱生命的迫切任务。
随着我市预防非典总体战的取得全面胜利,6 月5 日,我市启动“防非典、革陋习、树新风、
创建文明健康新生活”活动,组织动员全市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革除危害健康、污染环境的不文明
行为和不良陋习,形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的良好风尚。
此后的日子里,从偏僻的农村乡镇到繁华的城市街道,从咿呀学语的孩子到白发苍苍的老人,
各界群众心中升腾起一种责任,全市上下到处涌动共创文明健康新生活的热潮。
《黑河日报》记者何丽芳
群众文化好红火 占领阵地育精神
今年,我市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全市广场文艺演出共300 多场,节目多达700 个,观众累计35万人次。全市共举办各类展览
39次,展出作品3 000 余幅。
一些大系统、大企业组建了业余文艺团体,铁路集团组建了电声乐队,黑河军分区船艇大队
组建了军乐队,近期,市区几个业余文艺团体组建了群星艺术团。瑗珲历史陈列馆《瑗珲历史陈
列馆》成为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农村文化大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爱辉区实行一村一院活动,开展文艺汇演、图书阅览、
剪纸、绘画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我市业余作者艺术创作成绩斐然,获省金奖26项,银奖48项,铜奖21项。《水落石出》、
《使命》、《鄂伦春山神》等5 部文学作品出版,其中,有两部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目前已开
机拍摄。
在参加省“城市之光”群众广场文化展演周活动中,黑河专场荣获一等奖12个,二等奖23个。
《黑河日报》记者李夏燕
农业生产遭重灾 抗灾自救倾全力
今年,我市气候异常,农业受灾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受灾面积达637 万亩,占总播种
面积的87.5% ,成灾面积444 万亩,占总播种面积61% ,绝产面积达208 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
28.6% ,农业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7 302万元,受灾人口达64万人。
大灾面前,我市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抗灾工作。市领导深入一线指导工作,组织灾区干部群众
振奋精神,抗灾自救。
受灾最重的孙吴县,积极采取有效的抗灾措施,广泛组织灾民开展生产自救。嫩江县组织农
民外出打工,上万人从事建筑、劳务、运输、服务等工作。五大连池市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
室,从未走出阡陌的农民闯进京城劳务大市场。爱辉区积极发展畜牧业,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
农业大灾之年,各级党政组织积极行动起来,奉献爱心,纷纷捐款捐物,落实包扶责任制,
为灾民平安越冬做好准备;统筹考虑:明年种什么,怎么种;及早采取有效举措,确保明年备春
耕生产的高标准和高质量。
《黑河日报》记者王洪菊
鄂族定居五十年 载歌载舞庆辉煌
五十载世事沧桑,五十载天翻地覆。从1953年下山定居,鄂伦春族一步跨越千年,结束了原
始社会生活,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五十年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鄂伦春族工作,黑河市爱辉区的新生鄂伦春族乡,逊克县
的新兴鄂伦春族乡、新鄂鄂伦春族乡等三个乡、三个民族聚居村,总人口已达1 865 人,占全国
鄂伦春人口的四分之一。
目前,鄂乡群众政治地位逐步提高,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社会事业蓬勃
发展。人均收入由1985年的743 元发展到现在的2 619 元,在全市名列前茅。
8 月18日,省暨黑河市庆祝鄂伦春族下山定居50周年大会在青山碧水的爱辉区新生乡隆重举
行。以国家民委副主任杨继强为团长的国家民委代表团,以省政府副省长王东华为团长的省代表
团第一分团亲赴鄂乡参加庆典活动。中央民族歌舞团的艺术家们与黑河演员同台献艺,鄂乡人民
群众连日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高唱兴安巨变。
面向新世纪,鄂族群众生活将会越来越好。
《黑河日报》记者王洪菊
强力推出新举措 优化环境保发展
2月21日,我市召开创建优良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会议,目的是调动黑河一切积极因素,排除
各种人为障碍,尽快形成办事执法规范、政策导向鲜明、服务热情到位、文明健康向上的经济发
展环境。
各地、各部门闻风而动,很快形成了强有力的推动态势。全面推行“六项制度”;减少行政
审批事项;减少市本级出台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市本级出台的政策性、法规性文件;调整口
岸收费项目,大幅度降低通关成本;推行民营企业检查收费许可证制度;放宽企业发展条件,保
护企业家积极性;治理交通环境与黑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适应的地方;牢固树立“经营城市”
理念,把城市资产纳入资本市场进行市场化运作。新举措如雨后春笋,新成果层出不穷,使我市
的发展环境明显改善。1 至10月,全市落实项目100 项,引进到位资金39 319。2 万元。
《黑河日报》记者何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