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
民政
[城乡低保]
启动实施农村低保制度。成立了黑河市农村低保工作领导小组。以市政府办公室文件下发
《黑河市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方案》。历时2 个月进行了3 乡9 村的试点调查和
全面普查,11月份全省农村低保动员会后,全市各地采取“分类归档”的办法,正式启动农村低
保审批工作。各地自定保障标准为:逊克县935 元/ 年/ 人, 孙吴县910 元/ 年/ 人, 爱辉区900
元/ 年/ 人, 其他三县683 元/ 年/ 人。截至年末,全市保障农村低保人员15 193户、36 677人,
占农业人口的4.2%, 发放2006年后两个季度的保障金642.8 万元,其中争取省拨补助资金459 万
元,全市农村低保对象平均年补差351 元。保障金在年末前通过农村信用社社会化发放完毕。
切实提高城市低保水平。全市各地加强对低保人员的动态管理工作,全市清除超出条件人员
1 600 人,新纳入保障人员1 800 人。落实资金。将低保资金预算工作纳入地方领导指标考核评
分内容,督促落实地方财政预算636 万元。争取省拨国家转移支付资金6 939 万元。提高低保水
平。按省里部署,全市提高城市低保标准,分别为黑河市区180 元、逊克县160 元、其他县(市)
145 元,提高21%,从2006年1 月1 日开始执行并进行了保障金补发。截止12月末,全市保障人
员74 887人,月发放保障金636 万元,累计发放资金7 929 万元,人均补差85元。各地城市低保
人均补差达到省里要求的80元标准。完成低保信息录入工作。派人参加省培训班,召开视频会,
各地抽调人员,在5 月份集中时间、人力、物力,由社区—街道—县级—市级的逐级录入、审核、
分析汇总有关数据,历时1 个月在全省率先按时保质完成了城市低保人员信息录入工作。
(闫永恒)
[救灾救济]
2006年,干旱、洪涝、低温冷冻灾害十分严重。据统计,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623 315 公顷,
占播种面积的87% ,绝收面积258 851 公顷,占受灾面积的42% ;受灾人口628 222 人,占农村
人口的87% ;紧急转移安置灾民10 820人;倒塌民房2 048 间,损坏民房6 397 间;共造成直接
经济损失52 969万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50 349万元。因灾损失历史罕见。全市积极采取有
效措施开展救灾工作。切实保证灾民生活。全市2 次部署开展需救济灾民调查工作。全市列支地
方财政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157.1 万元。通过积极争取,得到上级补助救灾资金1 050 万元。全
市发放灾民春荒救助卡44 888张,对155 281 人次需救济人口实施了政府救助。在修复灾民损坏
住房的同时,对2 004 间灾民住房进行了恢复重建,入冬前修建完成1 355 间,其余649 间在2007
年6 月底前修建完毕,灾民全部通过投亲靠友、借住妥善安置,修建住房资金共投入155 万元。
着力推进救灾管理规范化。建立“三个机制”,切实提高救灾工作水平。建立了市、县、乡、村
四级报灾机制,确保灾情及时上报。建立灾情会商机制。由政府下发了《关于建立灾情会商制度
的通知》,成立了由民政部门牵头,农委、气象、水利等部门参加灾害灾情会商领导小组,实现
了会商和信息互换共享。建立救灾工作网络管理机制。组建了市县两级的救灾网络管理员群组,
适时在线开展工作和召开视频会议,提高了工作效率。开展社会捐助工作。全市建立了8 处慈善
超市,累计接收衣物物品9 0 00多件,救助8 716 人次。在灾害期间部分县开展了救灾捐赠。12
月份,全市开展了大规模“送温暖、献爱心”集中性捐助活动,全市共接收捐款41.05 万元,捐
助物资10 601件,款物折合人民币62.25 万元。
(闫永恒)
[社会福利]
重点推进了老年福利机构项目建设。各地在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的同时,积极争取政府
支持,加快项目建设速度。全市投入建设资金近2 000 万元,争取省厅资助575 万元。北安市老
年公寓、爱辉区中心敬老院已建成投入使用;黑河市老年福利服务中心、逊克县老年公寓、孙吴
县中心敬老院、五大连池市中心敬老院正在紧锣密鼓建设。全市有老年福利机构50家,床位2 661
张,收养老人2 1 00人。
(初中华)
[“明天计划”]
开展了孤残儿童“明天计划”工作,使符合手术适应症的孤残儿童得到了救治。为全面掌握
本市孤儿状况,在全市开展了孤儿状况调查工作,为国家制定孤儿的生活、教育、医疗、就业等
福利政策提供依据。经调查,全市有孤儿323 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孤儿122 人,居住在农村的
孤儿201 人。开展了未成年人保护“丙戌行动”,全市救助流浪乞讨人员902 人。
(初中华)
[退役士兵安置]
2006年安置工作取得较大突破,一是本市征兵数量不到全省3%,争取国家退役士兵自谋职业
资金442.5 万元, 约占全省10%,为全市下步推进退役士兵自谋职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
紧紧抓住全市成立1 000 人林业专业扑火的契机, 积极向主管市长和林业防火指挥部请示, 使市
政府做出了招聘扑火队人员以退役士兵为主的决定, 全市安置到扑火队的退役士兵235 人, 极大
缓解了退役士兵安置难的问题; 三是全市安置部门坚持依法行政, 加大了退役士兵安置任务有偿
转移费的收缴工作, 已收缴转移金202 万元, 其中市本级收缴75万元; 四是加大了鼓励退役士兵
自谋职业工作的力度, 共109 人自谋职业, 约占待安置退役士兵总数的三分之一。
(张福民)
[军队离退休干部管理]
2006年,全市接收军休干部23人,其中市本级16人,同时落实了各项生活待遇。
(张福民)
[优抚]
按照年初优抚工作目标的总体要求,下发文件明确了重点优抚对象抚恤定补标准。截止到4
月底,各县(市)区都完善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政策,为提高优抚对象优待水
平提供了政策保障。通过开展工作调研和检查评比,各县市区普遍落实了在乡老复员军人补助标
准,家居农村140 元/ 月、家居城镇189.5 元/ 月。在此基础上在乡复员军人家居城镇增发1 240
元/ 年、家居农村增发740 元/ 年、医疗补助费280 元/ 年。“三属”定期抚恤标准平均提高35
元/ 月,残疾军人(含伤残民兵民工、伤残警察、伤残国家机关人员)抚恤无论在职在乡统一了
发放标准,并自2006年1 月起提高了发放标准。自2006年1 月起省明确“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定期
补助标准为70元/ 月”,但黑河市提高了补助标准,要求“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定期补助标准按在
乡复员军人补助标准执行”。使全市4 402 名重点优抚对象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兑付
了义务兵家属优待金。全市重点优抚对象普遍得到了群众优待,优待面达到100%。建立了拥军优
属保障金,解决了优抚事业经费不足的问题,全市拥军优属保障金累计达到104.5 万元。按照省
委组织部、省民政厅和省财政厅的统一安排,20 06 年10月开始对全市家居农村和家居城镇但未
享受离退休待遇的建国前老党员进行了普查,经省委组织部和省民政厅批准,并向省、市财政争
取,落实了专项补助金21.4万元,于11月20日对符合补助要求的220 名老党员进行了核发补助金
领取证,并按标准给予了补贴。为了解决重点优抚对象住房难的问题,继续开展了“福彩扶优安
居工程”活动,2006年筹集福彩公益金59.1万元,按照每户3 000 元标准,通过县、乡、村、亲
属帮的四结合方式,为全市197 户优抚对象维修了住房。
(刘福春)
[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
结合省烈士纪念建筑物五年维修改造计划,对全市烈士纪念建筑物进行了调查摸底,制定黑
河市烈士纪念建筑物三年维修改造计划。向省烈士纪念基金会争取了5 万元专项资金,为王肃、
赵光、刘光烈、藏立杰、刘国栋5 位有影响力的烈士纪念碑维修做好了资金准备。筹建了黑河市
烈士纪念馆,现已落实资金105 万元。
(刘福春)
[农村五保供养]
全面开展中心敬老院建设。年初,黑河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和市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
了在年内实现每个县(市)区都有1 所服务功能比较完善的农村中心敬老院的要求。经全力沟通
协调,全市6 个中心敬老院全部开工建设,总占地面积11.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 615平方米,
总投资3 581 万元。经积极争取,省厅制定了对黑河市中心敬老院建设的两年支持规划,已经落
实省级补助资金515 万元(爱辉区150 万元、逊克县100 万元、孙吴县90万元、北安市95万元、
嫩江县80万元),地方福彩公益金支持中心敬老院建设资金771 万元。各地的敬老院已经达到入
住要求。历时1 个月全面开展农村五保供养人员普查登记工作。据统计,全市五保供养人员共有5 042
人,其中集中供养1 349 人,占26%,分散供养3 693 人,有新增应保未保人员950 人。
(闫永恒)
[社会救助]
积极推进低保人员救助政策的落实。在对低保人员住房、医疗、教育、就业、法律援助等优
惠政策的同时,利用供热费用上涨的契机,向市政府提出给予城区低保对象供热救助的意见。经
多次汇报协调,市常委会议决定,对城区低保对象给予60平方米以内供热费用的50%救助,年末
按全省统一预算部署,全市对所有城市低保户发放了供热补贴,省拨资金2 729 万元,户均补贴
700 万元。并财政部门联合出台了实施办法。全面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工作。落实地方财政预算农
村医疗救助资金136 万元。前三个季度,共救助大病特困人员1 0 445 人次,发放救助金412 万
元。其中,北安市和五大连池市资助特困群众6 348 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投入资金6.35
万元。做好集体企业退休职工按低保标准发放生活费工作。通过大量的审核工作,向省呈报符合
发放生活费条件人员5 398 人。省里承担的50%补助资金570 万元已经拨付到位。各地相应匹配
了资金,将实现自2005年10月—2006年12月的生活费正常发放。经积极争取,省里对庆华厂退休
人员给予了67.6%的特殊照顾。
(闫永恒)
[社团和民办非企业管理]
加强了体育类社团的登记管理工作。重点对未经登记而以社会团体名义开展活动的体育类、
老年活动类民间组织进行了清理整顿,对符合条件的进行了注册登记。启动了行业协会重新登记
工作。按照《黑龙江省促进行业协会发展规定》,对全市行业协会性质、法人资格进行了调查,
并启动了重新登记工作。强化了民办非企业单位诚信自律机制建设,黑河市静波舞蹈学校被授予
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先进单位,是全省受表彰的九个单位之一。黑河市足健会等
4 个单位被授予全省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先进单位。坚持以放宽准入条件、简化登记程序、
实行两个优惠、允许三个突破的原则,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依法设立提供便利条件。坚持因地制
宜,坚持多样性,坚持边发展、边规范、边登记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加大了对农村专
业经济协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对以协会名义开展活动而未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进行了复查登记。全市有社会团体202 个,民办非企业单位69个,农村专业经济协会49家。
(初中华)
[行政区划与地名规划]
积极与省厅协调,完成了嫩江县种畜场撤场建乡工作。现全市有65个乡镇,600 个行政村。
加强了与城市规划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起地名管理和城市规划部门对城市地名命名更名的协同
管理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开展地名规划工作,使各类地名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进一步
理顺了工作关系,形成了地名工作齐抓共管、密切协作的新局面。2006年通过充分论证和广泛征
求意见,建立起28个系列208 个街路名称数据库。对市区内12条已建、在建及规划建设的街路进
行了命名。
(初中华)
[社区建设]
一是积极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了黑河市区社区用房建设工程。在施工过程中,
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和困难,因部分社区用房涉及到动迁、重新规划等因素的影响,2006年完成了
6 个社区用房建设工作。其它县(市)社区基础设施也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市80平方米以上社区
用房已达到了72%以上。二是继续强化社区各项职能。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社
区服务的意见的通知》,组织民政部门及广大社区干部学习讨论国务院关于加强社区服务的意见,
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意见的各项要求,进一步强化社区的各项服务功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取
得新进展,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了65个,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就医条件。社区就业水平不断
提高,全市社区就业再就业达到了5 万多人次。其它各项事业也得到了明显进展。
(张守信)
[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重点突出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一是制定下发了《关
于在新农村建设中切实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在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具体职能和发展要求,各地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
方案,采取了有效措施加以推进。同时,在原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新农村建
设的要求,制定了突出重点、辐射全局的工作思路,即重点规范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村务公开民
主管理工作,培养一批典型示范村,用典型引路的方法,带动全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上一个
新层次和新水平。二是制定了《黑河市新农村建设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评价标准》,将村务公
开民主管理的各项要求细化分解,在每项评价标准的后面都明确了具体工作内容,并划定了每项
的评分标准。该“评价标准”的制定,使基层干部切实明晰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
和工作步骤,也很容易的使基层干部对照该“评价标准”,查找不足,及时改进工作。三是依法
解决换届选举所引发的上访问题。针对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所产生的群众上访问题,按照依法
选举,违法必究的原则,及时妥善地处理了群众来信来访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的社会稳定。
(张守信)
[双拥]
双拥工作按照“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总要求,紧紧围绕“固防强兵、兴边富民”主题,
深入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活动。市委、市政府加大双拥工作力度,把双拥工作目标写入政府工作
报告及十一五规划中,各项双拥优抚安置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与驻军结成了休戚相关、生死与共
的鱼水深情,形成了全民拥军优属,驻军拥政爱民的良好氛围。年初,对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进
行了调整,市委书记、市长分任组长、副组长,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任办公室主任,小组成员
都调整为各部门的第一责任人,真正实现了双拥工作的“第一阵容”。专门成立了争创双拥模范
城办公室,落实了办公室和办公设备,从驻军部队抽调专门人员充实力量。全市7 个双拥办全部
配有部队工作人员,实现了军地合署办公。组织召开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会2 次,研究布置创建
工作、解决双拥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召开了驻军部队争创双拥模范城研讨推进会和全市双
拥工作总结表彰暨全国双拥模范城动员大会。表彰市级双拥模范区1 个,表彰双拥先进集体和个
人70个;制定了《2006年黑河市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重点工作责任制》。把双拥工作的各项制度
和任务进行分解落实,为做好争创工作奠定基础。“八一”、“春节”等重大节日,全市各级党
委、政府都对驻军部队、军烈属等重点优抚对象进行走访慰问,实行现场办公,为其办好事、实
事。投入400 多万元为部队、人武部改建、新建营房和购置设备。给部队粮油水电补贴199.3 万
元,提供训练、生活用地312 亩,免收征地费301 万元。把20万平方米的土地无偿划归边防某团
作为团址。“黑河好八连”是中央军委命名的全军四个好八连之一,是全军的一面旗帜,更是黑
河的“品牌”。年初,市委、市政府将“黑河好八连”门前的道路,正式命名为“双拥大街”,
纳入黑河市西部棚户区改造工程一期重点开发项目,投资4 000 余万元,铺筑路面1 500 延长米,
将动迁居民500 余户,是历年来黑河城市道路改造动迁规模最大、投入资金最多的一次。“十一”
前已竣工并交付使用。结合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重大纪念日,制定了
《黑河市双拥宣传教育方案》,确立以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为核心,文字、声像、图片、系列活
动等多种形式并重,以基地为依托,以学校军营为重点,以新闻媒体为阵地,立足基层,面向社
会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模式。组织开展了“援建军营图书室,共建学习型军营”活动。积极
协调有关部门,使地方的46个单位与驻军全部46个基层连队结成对子,共出资19万元为连队购置
新的适用图书2.3 万册,新建图书室26个,修缮图书室30个。集中开展了以“边关拥军行”为主
题的系列活动。驻黑各军(警)部队积极开展“回报地方有作为”系列活动。驻黑部队共同出资
12万元,兴建四嘉子八一希望中学,为学校建起230 平方米的宿舍并解决了配套措施,解决了制
约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瓶颈问题。在黑河“5.8 ”森林火灾和黑龙江内蒙古森林火灾的战斗中,各
森警、武警官兵和全体解放军指战员不怕艰险,圆满完成了扑火任务。
2006年,完成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城“两连冠”。在省委、
省政府、省军区召开的全省双拥工作表彰大会上,表彰的16个省级双拥模范县中,黑河市三个县
受表彰;全省首次评选的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十大模范,黑河市各有1 人获此殊荣。另有9 个单
位和8 人荣获省级先进单位和个人称号。黑河市双拥办连续两届被评为省级先进双拥办。在“全
国援建军营图书室活动”中,市双拥办是全省唯一最高奖项获奖单位,与北京市双拥办、山东省
民政厅等十二家单位齐名,受到国家民政部的表彰奖励。
(贺景贤)
[殡葬管理]
出台了《黑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区殡葬管理的意见》。在全市深入开展
“规范殡仪行为、促进社会和谐”为主题的殡葬改革宣传教育活动。进行破除迷信、尊老敬老、
厚养薄葬、文明节俭办丧事的教育。各地将殡葬改革作为民政部门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主要内
容来抓,努力改变农村丧葬旧俗,提高农村火化率。按照《黑河市区殡葬管理规定》和《黑河市
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殡葬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召开协调会,积极争取卫生、纪检监察部
门的配合,加强了对遗体的集中管理,规范了人们的殡葬行为。医院太平间取消后,到殡仪馆停
放遗体数,占死亡人口的64% 。医院太平间的取消,改变了人们的丧葬习俗,净化了城市环境,
营造了文明城市氛围,解决了不文明、不科学、不卫生的殡仪行为,为推进全市殡葬改革工作奠
定了良好的基础。加强了对殡仪服务中心的检查与指导,市殡仪馆降低了花圈出租价格,取消了
馆内接尸收费。加强了丧葬用品市场的管理。协同工商部门开展了丧葬用品市场大检查活动,规
范了殡葬用品市场及业户的经营活动。对非法制造、销售的殡葬用品和封建迷信用品予以销毁。
全市全年火化尸体6 427 具。
(初中华)
[婚姻登记]
加强了婚姻登记处规范化服务的检查与指导。全市办理婚姻登记9 400 对,离婚登记2 100
对。
(初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