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发展县域经济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县域经济构建和谐社会



中共爱辉区委书记 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洪祥


中共爱辉区委副书记 区长 王喜军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不断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才能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供群众和物质保障。县域经济是构建
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县域是最基础的层面,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它直接面对群众,直接面对市
场微观主体,直接面对农村社会的管理和公共服务。没有县城经济的发展壮大,农村小康就无从
谈起; 没有亿万农民的小康,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因此,发展壮大县域
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县域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主体。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财政依然没有
摆脱困境,农民实现增收依然困难,就业压力依然严峻,社会保障网络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等等。
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县域经济,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不仅如此,如果这些问题久拖不决,就会产生新的更多的矛盾。社会中的各个单体细胞恶化,就
会导致整个社会“生病”,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

  县域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产业的发
展涉及到城市和农村,涉及到工业、农业、贸易,涉及到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
生态环境建设等方方面面,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实现多业辅着一业强,一业带着多业兴。树起一个
龙头产业,就会带动一批基础产业加快发展,进而牵动整个财政、就业、教育、文化、城镇化的
加快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爱辉区作为全省乃至全国对俄开放的桥头堡,地理位置特殊,肩负责任重大。但经济欠发达
仍然是我们必须首先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也是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头等大事。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始终不渝地依靠投资拉动。投资、出口、消费是拉
动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近年来,由于受国家税收体制所限,出口退税取消后,地
方的税收减少了,而且外贸出口受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制约比较大,目前爱辉区的对外贸易还
相对滞后,依靠出口壮大县域经济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有大的突破。全区农村板块大,尽管几年来
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受农村群众消费观念束缚,消费总量小,消费增幅很低,依靠消费拉动县
域经济增长也不现实。面对这种情况,只有扩大投资才是我们的现实选择。近年来全区经济发展
开始步入良性轨道,也主要得益于日趋增加的投资拉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
抓投资,一手抓招商、一手抓争取项目,继续保持高强度的投资规模,进一步拉动县域经济的增
长。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始终不渝地实施工业立区战略。当前,我们要紧紧
抓住黑龙江大桥建设的契机,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工业经济发展。要加快矿产资源的深度开发,
着力打造煤炭工业园区,上马煤炭生产项目和煤化工产业项目,拉长煤炭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科
技含量和附加值。要加快水电产业开发步伐,在全力推进金湾水电站建设的同时,积极做好转心
湖水库和高山水库水电站项目前期工作,吸引有实力的投资主体前来开发。要利用对俄购电的价
位优势,引进高耗能企业等大的投资主体入驻市、区工业园区,构建新的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始终不渝地壮大农业和农村经济。解决爱辉区的
“三农”问题,关键是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实现工业反哺农
业,城市带动农村,大动作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战略性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突出
“优、专、特、绿”,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战略性地培植龙头企
业,通过项目支持、资金融通、招商引资,扶强扶壮我区现有豆、薯、麻等产业龙头,促进农业
结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增加,进而促进财政收入同步增长。

  总之,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新挑战,
也是全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只要我们齐心协力、集中精力把各项任务落实好,把跨越式
发展的各项目标落实好,富强、文明、和谐的新爱辉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展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