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从《西行漫记》看斯诺的记者素质

从《西行漫记》看斯诺的记者素质



浙江省绍兴市广播电视总台周宇博


  斯诺的名字是随同他的作品《西行漫记》一同走向世界的。一个外国人,飘洋过海,只身来
到中国,一住就是13年,谱写了轰动中外的《西行漫记》,展示了名记者特有的素质和风采。他
的作品凝结着斯诺闪光的思想品格和优秀素质。

  独立思考、探索真理,是斯诺的优秀政治素质,也是斯诺人格品质的集中表现。是他的人格、
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以及思想、立场、见解、思想感情、精神风貌的展现。他独具
慧眼,站在高处,看到远处,善于从宏观上分析判断新闻的价值,以虚怀若谷、吐纳山川的大气
大度,选择了在风云变幻,时局动荡充满腥风血雨的中国进行采访,他的《西行漫记》报道了鲜
为人知,令人关注的中国及其中国共产党和他的领袖们。打破了国民党长达9 年的新闻封锁,写
出了别人想不到、做不到的惊人之作。这是一个只有远大胸怀的人,才能写出《西行漫记》那样
著名的精品文章,一个平庸的记者,永远不会有斯诺这样的抱负,冒着生命危险去涉足开发那充
满生气的土地,永远也写不出《西行漫记》这样的作品。斯诺情系民众,与民众心心相印,面对
一场空前旱灾造成数以千万计人民死亡的惨状,能写下富有深厚情感的《拯救二十五万生灵》的
报道。这是斯诺思想感情的流露,是作者内心深处的呼号,正所谓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就是这
个道理,一个没有民众,没有感情,把别人生死置之度外的人怎么会发出这样的呐喊。穆青同志
在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通讯时,是含着眼泪完成的,这是作者与人物情感的交
流和共鸣,是思想感情的升华,记者自身素质和情感与采写的英雄人物相差甚远,甚至背道而驰,
那就难于正确理解和真实表现英雄人物的风貌,言行和精神世界。即使用最巧妙的写作手法,最
生动的词汇,也很难把人物写好。为什么同一事物在有的作者笔下就血肉丰满、感人肺腑,在有
的作者笔下则淡如白水,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文章和作人是一致的。斯诺之所以能投身到内忧
外患的中国,在时代的激流、生活的漩涡中接受生死的考验,经历无数的艰难困苦,真实地记录
报道伟大的中国、伟大的民众和中国共产党,这是他追求真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
层精神的缩影。一个好记者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峰上,眼观世界风云的变幻,耳听时代脉搏的跳动,
胸怀民族的苦衷和人民的苦乐把握和反映时代的风貌而努力奋斗。

  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不轻信盲从的求实态度是斯诺的个性和原则,也是记者必
须坚持的原则。斯诺作为一个新闻记者,遵循新闻工作的原则,牢记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这与
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一致的,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指出“实事”就
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新闻宣传就是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实事求是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行为准则,贯穿于新闻实践的全
过程。斯诺是求实作风的典范,他为了真实地报道中国、他在中国一住就是13年,沿着中国铁路
线进行采访,往返穿梭在红色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区之间,结识宋庆龄等进步民主人士,会见共
产党的领袖,详尽了解中国社会和民众,才写出了《西行漫记》那样真实、生动、感人的作品。
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斗争的光辉业绩和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生动刻画了共产党
领袖人物的鲜明形象, 热情描述了根据地人民的革命理想和崭新生活, 他的报道开创了西方了解
中国的新纪元。斯诺不轻信国民党的反共宣传,相信自己的眼睛,经认真实际的调查,报道了真
实的中国共产党及其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斗争,用事实拆穿了国民党的谎言。斯诺这种客观真实
的再现中国风貌的正气是每个记者应该继续发扬的,记者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他的职责要求记者
要讲实话,不能听信定论和别人怎么说,不能搞指鹿为马道听途说的新闻。甚至为追求猎奇和轰
动效应而杜撰假新闻。

  记者对自己所报道的内容必须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并要了解事物的前因后果,即所谓的
背景材料,这样才能透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真实本质,这也需要记者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郭超人同志写过一篇长篇通讯《驯水记》文章发表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有的读者要求出单
行本,有的要求拍电影,一些水利工作者流着眼泪要求把它当教材保存下来,这轰动效应来源于
郭超人跑了全国十多个省、区,访问几十个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和建筑工地,搜索掌握的各种素
材达数十万字。为了一篇报道,郭超人付出的艰辛劳动是可想而知的。做为记者必须以求实的工
作态度,认真完成每一次采访,才能写出有深度,真实可信,情节感人的作品。

  具有善于捕捉重大新闻的敏感性和敢于为之牺牲的冒险精神,是斯诺高深的专业素质和敢为
人先,不畏艰难困苦,勇于奉献精神的写照。记者应该是敏感的观察家,这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
大千世界,事物纷繁,人各不同,什么是记者笔下的新闻,靠记者敏锐的双眼,同一场面,同一
事物,在有的记者看似无用的平淡细节,而有经验的记者却能化平淡为神奇,世界为记者提供了
取之不尽的新闻素材,就看识货不识货,面对同样的事物,在有经验的记者眼里是一座金山,就
能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已故新闻界老前辈蒋元椿同志随我国领导人出访日本,在日本
国宾馆举行欢迎仪式时,他第一次在日本看到飘扬的五星红旗,听到高奏的义勇军进行曲,热泪
盈眶,回国写了著名的《在东京听国歌》的报道,这种激情来自他作为抗日老战士的经历,洋溢
着对祖国的深情。这足以证明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高度的新闻敏感来自丰富的生活经历,
长期的学习积累和勤奋思考,否则即使身入宝山也只能空手而回,再好的鲜活的新闻素材也会从
你脚下溜走。

  斯诺是新闻敏感极强的记者,当时他到中国只是完成他自费漫游世界的旅游目的,本打算在
中国停留几周,领略一下“东方的魅力”。可是面对内忧外患的中国,引起了他深切的同情和关
注,记者特有的新闻敏感使斯诺改变了初衷,把13年的时光和青春年华留在中国,挖掘报道主题,
采集新闻素材。他冒着生命危险在艰苦环境下,接触共产党、了解民众,掌握民众的心理和渴望,
他目睹中国人民抗日的斗争,写下了《远东前线》一书。记述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背景和经过,歌
颂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这都是他专业素质高深的真实写照。他在了解中国的实践中不断丰富自
身阅历,积累大量鲜活的素材,既了解上情,也了解下情,既了解国民党的反共宣传,也深知共
产党的主张和斗争经历,所以写起文章挥笔自如。反之就不会有《西行漫记》的问世。斯诺也不
会成为当时新闻记者中的一代风骚,纵观世界风云的著名记者。

  斯诺是在生与死、艰难和困苦考验中成长起来的著名记者。30年代国民党腐败政府统治下的
中国疮痍满目,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实行血腥镇压和围剿,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消息实行全面
封锁。在这种形势下,斯诺冒着杀头的危险,进入红色根据地延安,公然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
不能不说是有一种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记者应该有一种无私无畏,不怕牺牲,吃苦耐劳,勇
于奉献的精神,这是名记者成长的规律,越艰苦、越危险的地方,越是新闻的富矿区,越能培养
锻炼记者。范长江同志如果不到中国最偏僻,落后的西北角,也写不出那本脍炙人口的名著。巍
巍同志不冒着生命危险,奔赴抗美援朝战场,与那些披满硝烟和尘土、貌不惊人的大兵朝夕相处,
也写不出《谁是最可爱的人》那篇打动千百万读者,至今令人难忘的通讯。就是在改革开放的今
天,一些有名气、有作为的记者也是勇于吃苦、不怕困难的人,郭超人也是下西藏,登高山,才
写出了《英雄登上地球之巅》《战士的遗嘱》那样内涵深刻的作品,至使一些青年人边读边掉眼
泪。朴实、真切感人的报道,来自作者的不怕吃苦、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高尚的思想境界和情
怀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他能使新闻报道增添意想不到的光彩。轻轻松松、靠要材料、抄打包、
泡会议、道听途说的记者笔下永远写不出什么有深度、含金量高的名篇佳作。

  勤学好问,具有渊博的社会政治历史知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是斯诺的崇高素质,也是当代记
者必备的素质。新闻报道反映的是大千世界,新闻工作者要做“百事通”。叶圣陶提出记者要当
杂家。所谓的杂家在我国古代是一个流派,这派人物的特点是“兼儒墨、知名法”,其著述多是
兼收并蓄,包罗万象,主张新闻记者要当杂家主要是指知识结构而言的。所谓的“杂”就是多种
多样的意思,也就是要广学博闻,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
各学科、各门类的知识,是记者永远学无止境的百科全书。这需要记者有一种勤奋好学的精神,
切切实实学点知识,有一定的真才实学,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就是这个道理。郭超人在《历史的审判》这篇通讯引用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话:“国家是
一种极其严肃的东西,要它表演某种花几句诗办不道的。一支满载傻瓜的船,也许能在风里行驶
一段时间,但它终究要向不可幸免的命运行驶去……等”,读者反映这些引语使他们耳目一新。
这几句话引自马克思1843年一封书简(致阿? 芦格)这一段在选集里不易看到,如果记者平时不
注意读书学习,靠临时抱佛脚去引章摘句诗办不道的。记者平日多学习积累广博知识,写起文章
来才能自如。斯诺称算得上是博学多才的记者。他撰写的《大洋彼岸》被称为了解中国的《百科
全书》,一个外国人成为精通中国各方面知识的专家,需要付出多么艰辛的努力和劳动。正因为
他包罗万象,全方面地了解当时的中国,才能生动自如地写出那洋洋30万字的《西行漫记》,反
之一个惰性十足的人,一辈子也不会精通中国,成为中国的百科全书。同时斯诺的文学功底也相
当深厚,《西行漫记》一书有斯诺采写的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等,这不同的文体斯诺都
运用自如,是一般记者难以做到的,文笔优美,特别是标题新颖的《红星照耀中国》,即精炼又
突出主题。这都表现斯诺的文学修养,这需要记者的日积月累。记者应该勤奋好学,不断积累思
想、积累生活、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做精神、知识富有的记者。新闻界的同志们习惯把记者分
成两类,一类是“穷”记者、一类是“富”记者,穷与富指的记者直接掌握客观实际的材料多寡
而言的,有的记者写完制定的稿子以后,口袋空空如也,有的记者则不然,他随时随地能像海绵
吸水似的去占有各种材料,完成一篇篇报道以后,脑子里还有丰富的储存。这就是记者的各自不
同的素质差异,勤奋好学的人才能博览群书,不断在知识的海洋里吸取营养,不断加强知识的储
备,有广博的知识,文笔就能自然流畅、清新、优美,新闻报道就会鲜活生动,成为一个才华横
溢的新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