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情况的视察报告
关于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情况的视察报告
关于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情况的视察报告 按照政协年初工作计划,2005年11月21日,由政协副主席王庆华同志带队,部分政协参加的视察组,在教育局局长庞国柱同志的陪同下,就我县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情况,对一中、一小、西兴中心校、教师进修校等单位进行了视察,通过座谈了解了基层的情况,教育局局长庞国柱同志就教改工作情况作了汇报。视察组通过看、听、议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现将视察结果报告如下:一、全县教育概况 我县现有各类学校40所,其中中心学校11所,小学25所(其中完全小学9所,教学点16个),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习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现有教职工 1156人,其中小学362人,中学621人,高中98人,中职校44人,进修校31人。学历达标情况为小学100%,初中98%,高中871%,中等职业技术学习 60%。全县共有在校学生13668人, 其中小学 7599人,初中 4740人,高中1099人,中职校230人。全县校舍总面积64888平方米,其中小学33997平方米,中学30891平方米。二、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做法 1 、全面理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早在2003年年末,11个乡镇学校已建立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2004年年末又全部撤消了乡镇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实行了中心校长负责制;对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全部上划到县级管理,并按规定标准(黑农改办[2004]24号)予以保障,理顺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理顺,为全县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保障。 2、优化教师队伍,实施定编、定岗和分流政策。核定编制是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工作。我县依据《黑龙江省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实施办法》认真开展了编制核定工作。一是严格落实。会同编委、财政等有关部门,根据教育层次、区域、布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学生数和班额、教职工工作量等因素,提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草案,经批准后逐校落实人员编制。二是严格控制学校领导职数。依据校型、规模合理设置学校领导职数和内部机构,努力做到机构精简、职责分明、管理高效。三是严格编制管理。通过定编、定岗、定员,精简和压缩非教学人员、代课人员,清理超编人员。对占用学校编制的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都做了彻底解决。四是编制核定标准。从实际出发,把保证学生入学、控制辍学和适应工作基本需要作为编制核定工作成效的重要检验标准。充分考虑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等特点,保证这些地方教学编制的基本需要。改革前,全县共有教师编制1108人,其中农村718人;改革后,全县共有教师1067人,共中农村编制608人。五是人员分流工作。人员分流是这次改革的难点之一,为了积极稳妥地搞好人员分流工作。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及本县的实际,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孙吴县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相关的配套方案。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采取本人申请、公示、教育局审核的办法,开展分流工作。其中规定:“中小学教师(不含工人),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乡镇农村小学教师男满53周岁、女满49周岁)或城镇 教师连续工龄满 30年、农村满29年以上人员”如果本人自愿,经组织批准后可提前离岗休养(或退休)。根据这一政策,全县分流人员总计208人(含病退47人),其中农村114人(含病退32人)。同时,通过公开竟聘的方式,使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走上了学校中层领导岗位,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在社会上招聘高素质的应往届师范类毕业生32名。改革以后,高中教师平均年龄由37周岁下降为34周岁,学历达标率由79%上升到87.1%;初中教师由39周岁下降至36周岁,学历达标率由90%上升至98%;小学教师由41周岁下降为35周岁,学历达标率达100%,达到了优化教师结构的目的,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整合。3、优化教育资源,实施布局调整。2004年,我县有中小学校84所, 其中农村78所(小学66所,中学12所),由于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办学条件差,不仅办学经费和人员经费不足,而且浪费严重。为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我县采取成立中心学校、小学高段学生集中办学、撤并小规模学校的办法,先后成立中心学校11所,累计撤并学校44所,这样,不但节省了大量的教育经费,而且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4、全面加强中小学教职工队伍管理,提高教职工综合素质。为全面加强全县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中小学教职工考核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进程,教育局针对当前对校长队伍和各学校在教职工队伍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制定了中小学校长及教职工考核制度并以进修学校了基地,开展多层次的培训。在培训中,强调实效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努力转变教师培训观念,做到培训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实现了“研培一体”,促进了教师由“能力型”向“素质型”的转变。近几年来,我县每年平均举办新教师培训班两期,参训73人次;骨干教师培训班一期,参训36人次;教师岗位培训班三期,参训1412人次;信息技术培训班六期,参训1021人次,培训者培训班一期,参训68人次;提高学历培训班二期,参训182人次;基础教育新课程培训班八期,参训 3239人次;中小学校长培训班四期,参训254人次。各类培训班完成率均达到 100%。这些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培训活动,为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一年间,我县中学生在全国物理应用知识竞赛、化学知识竞赛、数学知识竞赛、全国中学生迎奥运作文大赛、英语奥林匹克竞赛等比赛中,参赛人数达800多人,有 60多名同学分获国家级奖、省级奖和市级奖,87名教师获得指导教师奖;小教举行课本剧表演、朗读比赛、读报知识赛、作文竞赛、小学生英语奥林匹克竞赛等,共有269 名学生获奖。与此同时,教研员还多次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有近300 名教师获奖。各科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注重因材施教,优化教学过程,改革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十个小行为习惯”入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 5、改革分配机制,实行结构工资制。全县中小学在工资总额不变的前提下,把工资总额中的30% 用作活化工资,活化工资由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奖励工资、出勤工资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占活化工资70%,按月计发:绩效工资占25%,按学期计发;奖励工资占5%,按年度计发。正常出勤的按出勤工资计发办法计发,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分配体制,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三、存在问题 1、教育经费不足,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由于我县为省“十弱县”之一, 经济发展相对 落后,与内地学校相比教育经费的投入还是太少,教育发展的速度还是太慢,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时期,需要外出培训的人员多,培训经费的短缺直接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2、教育外债沉重,还存在的拖欠教师工资问题。我县为迎接1997年全国“普九”验收,在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各学校采取向教师借款、向学生集资、向对方赊欠等形式,对学校的软研件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并顺利地通过了国家“普九”验收,但同时也造成了 800万元的教育外债。此外,在乡镇主管教育期间,从1996年——2000年五年中拖欠农村教师工资总计246,465.47元。过多的债务严重影响了我县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稳定。 四、视察组意见和建议视察视根据视察情况,首先肯定了教育的工作,并就这次视察提出了意见和建议。1、继续深入开展中小学校人事制度改革, 完善各项配套措施,优化教师队伍,调动教师的积极性。2、切实解决拖欠教师工资及借款问题, 这个问题教育局要搞好调查并写出书面意见,并争取纳入县政府常务会议,得以妥善解决。 3、抓好教育资源整合。一是把西兴 、孙吴镇合并成一所学校,在孙吴镇中心校原址上建立孙吴第三中学,合理的配备师资力量和教学投入,缩小城乡教学差距。二是把县城内的优秀教师与乡村教师合理交流,达到教育均衡。 4、关于教师进修校经费问题。一是教育局拿出具体意见,写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交政协教文卫委员会把关,争取上政府常务会。二是由教育的政协常委签头,部分政协委员参加,进行调查,撰写事实清楚、意见可行的提案,对此事提出意见。争取列入财政预算,解决教师培训经费问题。 5、各学校继续实施一把手工程。各项制度措施要完善,并抓好后备人才的培养,使我县的中小学校长形成梯队结构,良性循环。 6、关于中小学生品德教育问题。继续坚持抓好家长学校建设,按期举行由学校、家长、司法、学生代表参加的研讨会,逐渐完善管理办法,各学校要将中小学生德育教育问题纳入重要日程,可安排专人专抓此项工作的落时,切实抓好下一代的品德育工作。 7、关于一小门校门两侧的大树和西兴门前公路车辆行驶影响学生入校,存在不安全问题。树的问题要与建设部门协调沟通,把危险的树干锯掉,不能锯的要采取用绳拉等相应办法,防止脱落砸伤学生和教师,原则上不易砍伐,百年树木,是孙吴的一道风景。西兴小学校门前公路车辆行驶限速问题。由政协协调,交警、学校参加、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既保车辆正常通行,又能学生入校安全顺利的办法。从根本上避免车撞学生的交通事故再次发生。(此事由教育局安排好时间)。 8、以教育为龙头,积极开展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爱国卫生运动,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同时把讲卫生、爱护环境根植于学生的成长过程之中。9、发挥好一中试验室作用。 争取在自身现有能力的情况下,使其正常运行,不能闲置。10、关于救助贫困大学生问题。要与宣传部搞好配合,定期汇报,并把基础工作做好做实,让社会各界救助更多的贫困生,使因学费问题上不起学的大学生重返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