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孙吴县委副书记、县政协主席
人物
政治人物
中共孙吴县委副书记、县政协主席
中共孙吴县委副书记、县政协主席 德爱勤,女,1953年9月20日出生,达斡尔族,籍贯瑗珲县,1969年3月参加工作,197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9月至2005年8月任孙吴县委副书记、政协主席。
心系党的事业 情系人民群众
--记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孙吴县委副书记、县政协主席 德爱勤
2003年孙吴县委副书记、县政协主席德爱勤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消息传来,孙吴县干部群众为之兴奋、为之骄傲。在别人看来,这是一种至高的荣誉,而在她自己看来,肩上又担起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几年来,为了全力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利益,这位达斡尔族的优秀女儿忠实履行工作职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做为一名人民公仆、一名人大代表心系党的事业、情系人民群众的高尚情怀。
行使权力 履行职责 为民代言
做为全国人大代表,德爱勤始终恪守着“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这一信念。为不辱使命,把最基层人民群众的意见要求反映上来,她每年都要组织召开老干部座谈会、部分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座谈会;走访乡镇、村屯、企业、学校;深入社区,走家串巷,多方倾听群众呼声,广泛征求百姓意见和建议,详细记录和梳理归纳,不断修改完善,最终形成建议或议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3年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她提交的涉及到工业、农业、教育、交通、卫生等方方面面的建议及意见达20余件。
地处中俄国境的“韦岛”(韦尔赫涅孔斯坦季诺夫斯基岛简称),面积为5.3平方公里,原辖属于孙吴县沿江满族达斡尔族乡胜利屯村。自1978年始,村民就对该岛进行开发建设,开荒种地,岛上240公顷耕地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38.4%。农民除在岛上进行农业生产外,还从事捕鱼和畜牧养殖等生产经营活动。在这个村的百姓心里,“韦岛”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基地”。1999年 12月9日,我国与俄罗斯联邦政府签属了《关于中俄国界线东段的叙述议定书》后,“韦岛”被划出,归俄罗斯联邦政府所有。此岛划出后,由于长远经济利益损失严重,给胜利屯村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了直接影响,需要政府给予补偿,且补偿金额较大。由于县里财政困难,无力解决资金补偿问题,村民意见大,上访不断。为解决这一问题,德爱勤先后于 2003年和2004年连续两年向全国人大递交《关于共同经济利用结束后孙吴县沿江满族达斡尔族乡胜利屯村划出耕地和捕鱼区给予适当补偿的建议》,此建议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及外交部的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办公厅先后两次对此建议进行了答复。目前在省、市、县领导的共同重视、关注和协调运作下,“韦岛”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群众的利益得到了保证,农民们满意了,安心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
90年代初,由于过度开垦和森林采伐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生态环境日见恶劣。孙吴县虽系林业县,但春季常遭风沙袭扰,人们为此忧心忡忡。在2004年全国人代会上德爱勤提交了题为《关于将黑龙江省地方林业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肯定,在建议答复时表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后,将东北部分地区的天然林资源全部保护起来显得更为迫切。并在向国务院报送的《关于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情况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继续实施好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的同时,将东北部分地区的部分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纳入生态保护范围。如今国家林业局已会同有关部门加紧开展工作,并将在短期内得到落实。相信在许多年后,我省的“绿色银行”将会造福一方子孙。
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是一段时期人们共同讨论关注的问题。德爱勤于2004年提交给全国人大的《关于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基础教育影响》的建议,从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经费承担比例、加大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力度、化解“普九”债务、保障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就以上几个问题一一做了答复。从我县2004年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看,比2003年已有所增加,除维持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外,进一步改善了现有办学条件,对稳定和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目前,我县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已按时足额发放。多年的问题解决了,全县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全县教师队伍中,比能力、比水平、比成绩蔚然成风。
除此之外,德爱勤先后提出的《关于加快黑河市黑龙江干流国土防护工程建设的建议》、《关于对老少边穷地区乡村路养护、维修给予补贴的建议》、《关于加快五大连池风景区环境治理的建议》等多个建议和意见,均受到了全国人大、国务院、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多数建议和意见被采纳。她就是百姓心中的一座桥,通过她把基层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带到了国家决策层,又通过她把国家制定的各项利民政策送给了人民群众。
想大事 抓实事 真干事
孙吴县是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十弱县”之一,经济总量小,基础薄弱,产业层次低,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农业县份,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困难非常多。“发展是硬道理”。面对县情孙吴县党政领导一班人根据孙吴特有的资源优势,经认真调查、分析、研究,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沙棘立县、牧业强县、水电兴县”这一发展思路。
二门山水库工程是一项集发电、灌溉、防洪、旅游、供水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建成后必将极大地改善孙吴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促进孙吴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但二门山水库停建达27年之久,复建工程需资金 8千多万元,可是全县财力有限,国家和省里的匹配资金又很少。在复建过程中,由于资金缺口大,工程时建时停,困难重重,令人焦虑,恢复建设谈何容易。面对困难,德爱勤勇挑重担,带领相关部门10余次赴省进京,到国家有关部门汇报工作、申请资金。2005年 3月,在参加全国人代会期间,她将孙吴县二门山水库基本情况形成书面材料,向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进行了详细汇报,得到了他的支持,并由原政协副主席、水利部长钱正英批示到国家发改委、水利部,使得孙吴县的这一民心工程得到了高层领导的重视。此项工程有望得到国家水利部下拨专项资金支持。德爱勤在为“民心工程”奔走呼吁的同时,也得到了民心。
做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她,关心关注的可不仅仅是孙吴的发展。黑河市是边境口岸城市,与俄罗斯阿穆尔州布拉戈维申斯科市隔江相对,是中国与俄罗斯7400公里边境线上唯一一对距离最近、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功能最全的对应城市。随着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不断加强,中俄贸易额不断创历史新高,黑河作为中国对俄交往的口岸城市,与俄贸易日趋繁荣,货贸交易量与日俱增。黑龙江大桥是我市拟建的重点工程,此桥建成后必将极大地促进中俄边贸互动,对拉动和促进黑河市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在申请批建的过程中,交通部批文迟迟不下。当她得知这一情况后,利用在京开会的时机,找正在参加会议的省领导汇报,引起重视。在省市领导的共同努力下,交通部的批文如期拿到。目前,此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不日将如期动工建设。
黑河市是全国地方病重点防治区,且黑河市地处高寒,位置偏远,一些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因工作环境差纷纷去南方或内地工作,继而导致群众看病难,遇到大的疾病不能就地医治,要转往省城大医院,这既延误了患者的最佳救治时间,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黑河市第一人民医院是一所建设完善中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担负着黑河市区及毗邻市县 200多万人口的预防、治疗、保健和康复工作。但该医院建院已有46年,占地面积小,结构不合理,病人看病极为不便,医院的医疗设备、附属设施建设离标准的二级甲等医院的要求相差甚远。为改善条件,方便就医,吸引医学专家留驻黑河,造福一方百姓,急需建设一座标准的二级甲等医院。但由于黑河市财政困难、缺乏建设资金,使黑河市第一人民医院拟扩建工程 4年未能动工。全市人民都在关注并期盼。困难之时,群众和医院领导同时想到了全国人大代表德爱勤,相继找到她,希望通过她向上反映情况,德爱勤本着对事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以人大代表的身份亲自给省领导写信汇报说明情况,争取支持。今年4月 30日由省领导亲批的信函送到了德爱勤的手中,给全市人民建一个标准合格的医院有了希望。县人大政协办公楼年久失修,坏损严重,影响办公,地方财政资金十分困难,无力支持。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多次向上争取,终于争取到50万元进行修缮,改善了机关办公条件。如今,德爱勤仍在为市、县的一些重点项目奔走着、争取着,为发展地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努力着、忙碌着。
体察民意 帮贫济困 情为民动
她常说:“为官当思民之苦,凡事尽求心所安”。孙吴县贫困人口较多,尤其是特困户多。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开展的城镇“一帮一”扶贫解困工作中,她担任城镇“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工作起步阶段,为掌握详实的情况,她白天安排部署全县的帮扶工作,晚上到贫困户家中调查了解情况,一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同时,她率先垂范,主动联系贫困群众,热心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在她的带动下,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投身于城镇“一帮一”扶贫工作,全县第一轮帮扶的46户贫困户全部脱贫,第二轮“一帮一”扶贫正在全面开展。
其实远在1993年,德爱勤的帮扶工作就已经开始了。孙吴县西兴乡西岗村的张秀云因丈夫中年病逝,她一个人拖儿带女艰辛生活。当时身为县妇联主席的德爱勤便将她作为自己的包扶对象,一晃12年过去了,德爱勤由当时的妇联主席到宣传部长,又由宣传部长到县委副书记、县政协主席,虽职位不断变化,但无论她走到哪个岗位,都没有丢下她的包扶对象。如今张秀云的两个孩子一个已经上了大学,一个正在读初中。在孩子们整个成长过程中,无不体现着“德姨”对他(她)们的关心和帮助。从米、面、油到书、本费用,从衣物到资金,无所不问。如今张秀云虽已逐步摆脱贫困,但依旧“离不开德大姐”,因为德大姐不仅和她一起支撑着她的家庭生活,更重要的是德大姐已经成了她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这份姐妹情深让她“终生难忘”。
张秀云并不知道,德爱勤帮扶的对象不仅仅是她一家,更不是局限于“一帮一”的包扶对子。2002年6月1日,家住孙吴县镇北孙吴村的崔建忠的2个儿子,14岁的崔亮和9岁的崔鑫,在村北场拾到一枚“二战”遗弃的炸弹,玩耍时炸弹爆炸,两儿童当场死亡,其妻无法接受这一现实,想儿致疯。他本人也陷入极度悲伤中不能自拔。那些日子里,德爱勤一方面关注此事件的处理情况,一方面关心着他们夫妻两人的生活,经常携钱带物到家中慰问看望。她的行为不仅感动了当事人,更感动着她身边的工作人员。
做为主管农业的副书记,由于经常下乡,与农民接触很多,更懂得贫困户的难处。每逢春季和年初岁尾,她的车里总是带着米和面,为那些急需的农民备给养。这份爱民之情温暖的不仅仅是贫困户的心,传递的也不仅仅是一个县委副书记、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忧民爱民之情,群众们说的最多的感谢话是:“感谢社会主义、感谢共产党”。近些年来,德爱勤帮扶的县城镇困难职工、乡村贫困户、失学和困难儿童达20多人。
近几年,由于体制转轨、企业改革等原因,群众上访事件大量增加。作为县委主管领导,她把信访接待做为知民愿、解民难的窗口,对上访群众的态度热情诚恳,认真接待,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他们解决问题。尤其是她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找她反映问题的人越来越多。“百姓的事,无小事”。她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反映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从没推诿过,能解答的解答,能协调的协调,能办的当即办理。孙吴县新世纪住宅楼自2000年建成交付使用以来,工程质量有问题,物业管理极差,时常停水、停电,直接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冬天取暖问题尤为突出,每逢取暖期,住户们整日身穿羽绒服,腿焐大棉被,苦不堪言,居民与业主矛盾冲突不断。每逢遇到困难,居民们就聚集到德爱勤的家里和单位去“诉苦”反映情况。德爱勤高度重视,不但把居民的冷暖放在心上,还落实在行动中。她多次组织建设局、法院、电业局等相关单位开协调会着力解决。如今,新世纪住宅楼的问题正在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居民的正常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
群山乡朝阳村有农民200余户,原有一口井,因出水量小,不能满足全村人日常生活所需,每逢缺水季节,村民们只好到村外的小河沟里取水吃。2003年村自集资金3 万元,县水务局争取省投资8 万元,在市打井队帮助下打了一口新井,但此井却滴水未出,让农民大失所望。农民们因花了钱却依旧吃不上水,心里不痛快,并与市打井队产生了矛盾。朝阳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找到德爱勤反映了情况,得知情况后,她立刻组织相关部门到现场办公,在协调不成的情况下,引导村民依法走了诉讼程序。法院经调查认为,要想查清不出水的原因,村里需交五万元的鉴定费,这给村民出了个不小的难题。哪里筹集这五万元钱呢?德爱勤想;农民之所以上诉,其目的就是要尽快吃上水,如果能让枯井出水,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于是她又一次到村里一面劝说撤诉,一面与县水务局协调免费为村里的这口井进行“深加工”。喷突而出的井水驱散了农民脸上的愁云,化解了与市打井队的矛盾。村民们喝着“放心水”,不忘“感谢德书记”。
2000年10月8日,奋斗乡新点村村民孙玉凤23岁的儿子谭志江与本村村民郭海龙在玩扑克时发生口角,继而大打出手,打斗中郭海龙用尖刀刺中谭志江腰部,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孙玉凤告县刑警队出警不力,导致凶手逃跑,且迟迟未追抓逃犯,并为儿子的安葬费等经济损失费用进行索赔。但她奔波几年未见结果。因此,她上省进京上访不休,家里较为困难。德爱勤对这个信访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一方面协调乡里划拨二公顷耕地给孙玉凤耕种,解决吃饭问题,一方面督促公安机关追抓逃犯,早日抓捕归案。领导的关心化解了她心中的怨气,抚慰了无助的心。如今,孙玉凤上访一事终于平息了。在信访工作中,她平息了很多次群众集体访、越级访,为群众解决了大量难题和困难,有力地维护和保障了群众利益。三年来,她共接待信访群众1800余人(次),处理信访信件300余件,90%的上访群众都从她这里得到了明确的答复。她一直担任信访领导小组组长,多年的接访工作,使她深切感到,大多数上访群众的生活都很困难,反映的问题多是实情,群众之所以上访,一方面是个别基层领导干部漠视群众疾苦,解决问题不利;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群众对我们这个党、这个政权还是信任的,还是充满希望的,自己决不能辜负了人民的信任,不能由于自己的丝毫懈怠,而失信于人民。
德爱勤凭着对党的忠诚与热爱,30年如一日,用质朴的作风,坦荡的胸怀,勤奋的工作,骄人的成绩,赢得了党的信任,群众的拥戴。她是一个好书记,更是一位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好代表。